知乎社区中大v的形象建构过程研究以知乎社区童谣事件为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日益频繁,但同时也使个人和社会面临一些风险,如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知乎社区中的童谣诈骗事件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笔者在收集了知乎上童谣回答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童谣关注者,对其就童谣形象、形象认同、形象建构等内容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文首先从形象起始、形象加深、形象破灭三个阶段描述了童谣形象建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童谣形象建构成功的网络社区、童谣及其关注者的原因,最后在个体化背景下对社区管理、大V的责任和社区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三个角度对童谣诈骗事件进行了反思。关键字网络社区;网络大V;网络社区成员;形象建构Research of the Process of the big Vs Image Constrcution in Zhihu——Take the Tongyao Fraud Incident in Zhihu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Ren Wei-jie Tutor Yang Can-ju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network work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but also the people and society are facing some risks, such as Internet fraud incidents, known in the community ,the Tong Yao fraud is a typical case.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the answers to the Tong Yao fraud, this paper selected some Tong Yao fraud watchers, and carried out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n the image of Tong Yao, image identity and image construct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ion.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ong Yao image from three aspects: image building, image identity and image construction,On this basis, the successful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ong Yao images, online communities, Tong Yao and their followers are analyzed.Final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of big V and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of community members, we reflect on the Tong Yao fraud case.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社区的发展,网络社区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网络诈骗在近年内不断爆发,各种诈骗方式层出不穷,对现实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童谣诈骗事件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童谣诈骗事件的发生使人产生了对于知乎作为一个网络问答社区的内容真实性的怀疑。此事件在爆发时得到了知乎社区极大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童谣诈骗获取了24万元,另一方面是因为童谣在网络中的形象与现实形象反差太大,而知乎作为一个成员相较于其他社区更具有思辨性的社区居然让该形象建构出来并得到许多社区成员的认同。因此对于童谣形象建构过程的研究具有很大价值。本文正是在研究童谣形象特征、形象认同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童谣形象的建构过程及其原因,并试图为网络社区管理和社区成员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一、文献回顾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网络社区中的形象建构,因此本文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网络社区和个人形象两方面展开。(一)国外研究现状 1、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国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随着虚拟社区的普及,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内容是较丰富的,就网络社区而言,主要研究集中在网络社区特征、网络社区中的权力,网络社区中的角色等方面。首先,在网络社区的特征方面,如Carver,C.认为由于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能够彼此联结和交谈的氛围,使得人们乐于参与其中。这种交流往往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延续性的,因此产生了一种使得成员身临其境并之间相互信任的环境。[1]其次,网络社区因其内部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关系体系,有学者对此做出研究。如澳大利亚学者Lemai Nguyen等认为人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并会寻求权力。他们分析了在网络社区中如何通过交流以及共享价值来证明自己。他们强调了社区中的权力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分析了权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2]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网络社区文化中的角色。例如Turner JW, Grube JA, Meyers J.认为虚拟社群身份重在处理群组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人们群组内成员与群组外的比较来显现,个体进而觉得自己是该群组中的一员,看待事物也是从该群组的视角来看待,该身份的基础是群组内成员感知和行为的一致性。[3] 2、有关个人形象建构的研究学术界对于个人形象的研究的较多的,与网络大V具有相同特征的主要是明星群体的研究,而对于明星形象及其符号意义的研究离不开Richard Dyer的一些分析。Richard Dyer在《Stars》书中开始了明星研究的社会文化角度。书中Richard Dyer在综合了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为明星研究建立了新的方法,被称为“star image”(明星形象)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研究电影明星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方法,以期打破明星研究的理论与批评所出现僵化的状况。这种方法包含了怎样传播电影中具有个性的演员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影响着我们看待和思考自己与他人的身份和形象。此外,戴尔注意到了明星作为公众与私人两方面的形象是模糊而且复杂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够理论地定位作为个体的两个身体(形象),即被制造的身体(角色的身体)和制造的身体(演员自身的身体)。前者倾向于将观众带向演员所表现的角色,而后者则倾向于将观众带向除了正式体系文本之外的文本间性。[4]28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国内的网络社区的研究集中在21世纪以后。对于网络社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区的特征、社区话语权、网络社区问题与对策等。首先,从网络社区的特征角度,已有研究主要认为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的特征。孟聚才认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体现在存在形式、存在空间、表现形式的虚拟性;平等性体现在网络社区中的人没有身份外貌等特征;开放性体现在任意群体可访问任意网站;多元互动性体现在网络上各种文化交流。[5]其次,网络社区作为一种特有的社区,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层级分化,不同的文化群体中掌握着不同的话语模式。如蔡骐引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趣缘文化的资本化使整个趣缘场域成为一个权力结构化的空间,由此呈现出等级化的链式结构:其一,不同趣缘圈子的层级其实是外部社会文化权力的植人,现实社会的资本占有决定了趣缘圈子的“文化地位”。其二,不同的趣缘圈子展现出各自不同的话语模式及文化实践。[6]此外,网络社区成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文化共享的场所,因此网络社区中同时存在许多非理性、负面的情绪和网络信息。例如董昕反思了后现代语境下微博文化的特征,包括大众狂欢抑或小众言说;追寻自我抑或迷失自我;推崇创新抑或缺失新意等方面。他认为微博文化在与现实文明的交融中发展着,在这种交融发展中,微博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质具有某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而临种种悖论和矛盾厂对于微博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和悖论。[7] 2、有关个人形象建构的研究国内对于明星形象的建构是在近几年内所产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明星形象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等。如陈犀禾、潘国美从女性气质的角度检视了当下几位女性明星所呈现出的不同女性气质,认为:当代女性影星己经被建构为“视觉奇观——欲望对象——人格楷模”的混合体,她们成为当下社会思想开放、市场主导经济、崇拜个体价值、注重世俗时尚的文化图标。[8]国内有关大V形象建构的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研究主要是关注大V的个人形象。例如刘倩在分析网络大V舆情失范行为中,指出一些大V存在双重形象,一方面他们通过形象占据个人道德高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信任,另一方面却把社会正义的诉求当作自己非法牟利的工具。他们的行为并不符合作为大V角色的所应有的社会期望。[9]朱燕丹、靖鸣在分析大V中的传播行为和影响力中认为传统媒体素材呈现的有限性使娱乐界大V无法完全掌握与粉丝互动的主动权,而距离感和喜爱度催生了粉兹对明星后台表现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微博的创建与发展为两者的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媒体对其形象塑造的束缚,得到了信息公布和公关处理的主导权。[10] (三)文献述评国内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社区的特征、内部结构与角色权力等。网络社区的特征主要强调其开放性和多元性,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的话语权特征和个人角色特征等。对于个人形象的研究是伴随着传媒的发展而出现的,其中学术界对明星的形象关注较多。对于明星形象的研究主要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符号意义,大多集中在明星形象的建构的过程及其社会价值。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新型网络社区和新兴群体中的个人形象等研究较少,而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新型网络社区、新型群体与传统社区和传统公众人物都存在差异,值得学术界对这类新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网络社区一群主要借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11]27形象简单来说,形象就是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12]。但在本文中,形象一词主要是指为了吸引公众而非复制现实,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共印象:它意味着其中具有一定的程度的虚妄,以致现实难同其形象相符[13]。网络大V主要是指在各种类型、相互融合的网络媒介平台拥有大量粉丝,掌握网络传播技术手段和网络话语权,对他人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14](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访谈两种方式。知乎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社区,同时童谣的个人主页上面保留其所有问答内容和他人评价等,因此笔者从童谣的个人主页入手收集包括童谣的回答内容和童谣粉丝的评价等,再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童谣个人形象及关注者对其形象认知。此外,笔者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深入搜集资料。笔者通过童谣主页查询其关注者,再通过知乎上即时聊天系统发送访谈的请求,从其中选取了愿意进行访谈的共15名关注者进行了访谈。(在童谣事件爆发之后,童谣已从知乎上消失,所以笔者无法对其进行访谈而只能对其关注者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童谣形象、形象认同、形象建构的反思等。受访者基本资料如下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受访者编号年龄性别职业受访者编号年龄性别职业A21女学生I21女学生B25男通信运维业J19男学生C21女学生K19女学生D23男学生L21男学生E22男学生M27男程序员F23女学生N24男医疗卫生G25女O28男IT业H23男教育培训员三、童谣诈骗事件概述 童谣诈骗事件是指2015年8月,某知乎ID为ck小小的人在网络社区知乎发布提问,“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他在文中自称是在校大学生,没钱治病请求帮助。一个拥有“美女花店店主、复旦学霸、先天患病但积极向上”等标签的知乎大V童瑶在回答中,引用自己亲身对抗病魔的经历和充满正能量的语句去鼓励这位提问的知友,并决定为其募捐。于是这个提问者留下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并点名感谢“童瑶”的帮助。众多有爱心的知友表示希望能帮助提问者走出困境,最终,几百知乎网友共捐24万元左右。然而这个连头像都没设置的注册ID,于2016年1月份被网友人肉证实为童瑶小号。童谣也随后被证实为苏州某一男子,使其获取大量粉丝的故事和个人经历全为虚构。在诈骗事件爆发后,童谣及其个人观点被知乎社区一致的排斥。四、童谣形象的建构过程童谣的形象建构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首先是形象建构的起始阶段童谣对于个人经历的叙述使其获取了一定的粉丝量;其次是形象建构的加深阶段:童谣借助个人观点的表达展现了一个积极理智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者成为了网络大V;最后是形象的破灭阶段童谣因诈骗事件的爆发而形象破灭。 (一)童谣形象建构的起始阶段童谣最初的形象是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来建立的。她在回答中以复旦大学本科生、英国留学、花店店主等具有精英色彩的角色为身份特征,有着出世被遗弃、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养父去世等悲惨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正是其在知乎获取粉丝的基础。1、童谣对于个人经历的描述童谣对于个人经历的描述主要以其在2014年8月于“青梅竹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的回答内容为线索。该问题的回答基础是另一问题中,一个ID为小言的男性描述了一个复旦大学本科生、曾在英国留学、懂事漂亮的女朋友(后经查实小言也为童谣小号)。该问题是童谣获得在知乎的首答,也同时是她获得知乎大量粉丝的基础(通过该回答童谣获取了三万的粉丝量)。该回答描述了童谣的一个童年玩伴一直陪伴着她,在人生困难中能够给予她帮助,并最终与她即将结婚的故事。在故事中,童谣提到了她的父亲是养父、自己患有心脏病、自己是复旦大学本科生、在英国留学过一年、毕业开了一家花店等在后续回答中主要描述的经历。首先,关于她的养父,她在某个问题中写到,她是出生时被人遗弃在医院,养父在得知她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收养她。养父很疼爱她,却在高中得了肺癌去世。(2015年6月)其次,关于她的心脏病,她写到,自己是先天性心脏病,十岁那年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两年,最后却奇迹的活了下来。(2014年12月)然后,关于她的学历,在她的个人简介中描述自己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她也曾回答过银行和证券的投行部的问题。在关于援交女的一个问题中,她提到曾在英国留学时,生活孤独无助,但依旧努力去生活。(2015年9月)最后,关于她的花店,她写到自己大学毕业后开了花店。虽然每个女孩都有个花店梦,但她每天需要负责花店所有事务,所以每天很累。(2015年1月)童谣的这些个人经历在后来的许多回答中都相互印证。 她后续的故事都是来源于最初回答的问题中所描述的脉络,所以当她在整个故事中没有脱离这个框架时,逻辑上是不存在严重的错误的。在她的回答里面,有些内容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花店等,在细节上的描述体现了其故事的真实性,这些细节除了亲身经历者外是无法写出的。但除了这些有意叙述的这些经历外,基本上没有她独特经历(如留学生、复旦大学毕业生等)的细节上的痕迹,这使得关注者很难发现她的个人经历中的问题的。 2、关注者对于童谣个人经历的评价通过上述经历的描述使童谣拥有了一个有着精英色彩的、乐观坚强的个人形象,该形象为其获取了一定的粉丝数以及许多知乎成员的认同感。一些受访者对其经历的认知如下“她身上有著学霸美女的精英特征”(受访者G)“曾经处境悲惨但是自强不息,最终为自己贴上了中国精英阶层的标签”(受访者H)“我觉得童谣满足了很多人的情感需求,励志正能量,改变家庭背景,有爱包围的情感关系,高学历却不做利己主义者选择遵从自己内心。”(受访者I) 童谣通过个人经历表现了一个较完美的个人形象,只是她在对于个人经历叙述中依旧存在的问题是过于理想化了。但在笔者所采访的15个受访者中,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完全否定童谣故事的真实性的。在笔者采访的15个关注者中仅有一个认为她的经历完全虚假,在逻辑上存在问题。该受访者曾试图寻找过童谣所描述的花店,但并没有找到,所以认为童谣所描述的经历是假的。但实际上,在受访者中存在许多人怀疑童谣个人经历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她的经历脱离现实。在童谣诈骗事件爆发前,也是有人对于她的经历产生怀疑的,有人问她是否是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开了花店。(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回答下面就有人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说自己曾去过该花店。)也有人问她为何知道出生十五天之后被收养。所以总得来说,童谣的关注者虽然不认为童谣经历存在虚假,但是大多也不完全相信童谣的经历。 3、童谣个人经历的影响童谣的经历创造了一个积极乐观的个人形像,使得许多知乎使用者原因去相信童谣,同时也使童谣拥有了基础的粉丝量,为其成为网络大V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童谣十万左右的粉丝数近一半是来源于童谣前期对个人经历的叙述。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关注者关注童谣与其经历的真实性无关,他们关注童谣只是觉得童谣的经历有趣或者对童谣感到好奇等。 (二)童谣形象建构的加深阶段在童谣对于个人经历叙述完成后,童谣又进一步借助于一些积极、理智、正能量的观点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者,从而最终在知乎上成为了网络大V。1、童谣的个人观点阐述童谣在回答中所展现的观点大多表现其积极乐观的个人形象。她的一些观点如下“苦难从来不是什么磨练,苦难就是苦难,愿所有人都不要经历。”(知乎.被领养的孩子可以完全把养父母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吗?不会觉得尴尬吗,不会觉得很客气吗?)“只要不辜负爱我们的人就好了,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留下点什么对不对?”(知乎.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除了在表现个人乐观的特征外,她的回答中也有表现其理智的内容,例如她认为对于日本政府:“作为大部分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从小受长辈和媒体还有某某原因的影响,其实仇日的心理根本不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日本政府,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保持警惕态度。”(知乎.在历史问题上对于日本政府,平民应该摆明什么态度?)她认为女性应当保持个人的独立,努力获取自己的成功。“你现在应该想的是我应该这样努力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天天享受着他的温柔而又抱怨你的男朋友什么都给不了你”(知乎.男友比较穷,但有多少给我花多少,可是我想要的他买不起,该怎么办?)总的来说,她的观点大多积极,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她的回答能够符合主流认知观点。虽然在回答的内容方面没有体现出回答的深刻性,但因为回答内容的积极向上和政治正确性而吸引许多人。童谣的形象让人相信的原因不仅在于她所维持的经历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而且也在于其表现的积极、乐观、理性的观点所产生的感染力。2、关注者对于童谣观点的评价 在童谣事件爆发前,在童谣的回答下面的评论体现了对其观点很高的认同感。大多认为其积极向上,思想理智。一些典型的评论如下“鸡汤饮下,正能量满满~”、“童瑶总是真性情呀”、“每一个答案都很用心,谢谢”(知乎.高中物理化学都略显吃力,心里有些慌乱怎么办?)“给咱苏州花店女神点赞。”、“这种思想的女生太赞了!”、“看你的文字觉得很舒服!我是从人人上的转发青梅足马那个问题追踪过来的!”(知乎.男友比较穷,但有多少给我花多少,可是我想要的他买不起,该怎么办?)就笔者所采访的童谣关注者中,也有部分人对童谣的观点表示认同,认为“她的字里行间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而且是一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豁达的人生态度。”(受访者M)但与童谣回答下面的评论不同的是许多受访者认为童谣观点对其意义不大,不能鼓励他人。 3、童谣个人观点的影响童谣通过一些回答中展现了与其个人经历相一致的积极和理智的观点,这些个人观点加深了其个人形象的建构,从而使其在知乎拥有了完美的个人形象,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关注者的从而成为了知乎的网络大V。受访者对其形象的认知如下“童谣构建的形象嘛,一个坚强乐观略文艺的女孩,就像她的签名‘喜欢清晨的阳光”(受访者B)“知性美女、经历坎坷、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热心社会公益。”(受访者D)“非常励志聪慧的女神,非常漂亮文艺。”(受访者G)童谣形象的完美性不仅是因为她试图展现个人经历的合理性,更在于她描述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理想的人格形象。这些形象是童谣故意在回答中表现出来,也是通过这些形象来吸引别人。她在知乎中建构这个形象的过程是毫无疑问的成功的,最终她成为了知乎拥有十万左右粉丝的网络大V,如果没有她的诈骗事件,知乎不会有人知道这位“漂亮、善良、乐观、坚强”的女神实际上是一个已婚男子。 (三)童谣形象的破灭阶段童谣形象破灭的起因是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查到童谣账号的使用者和接受捐助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人,为苏州一男子。此消息一经公布,在知乎上社区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童谣形象的认同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乎社区中对于童谣的评价从以往的一致称赞变成了一片的谩骂,她的形象从“女神”变成了“骗子”,她的故事内容从“美好”变成了“虚假”。虽然童谣的回答的内容并没有任何改变,但知乎中的舆论完全转向。与此同时,受访者中大多认为童谣形象所代表的鸡汤文化虽然存在虚假,但即使是在童谣诈骗之后也认为“现代社会生活充满压力,有时候需要一些看似无用的鸡汤来抚慰心灵减轻压力”(受访者D)。只是在知乎中,童谣在以前所给予其关注者的意义被完全消除掉了。五、童谣形象建构成功的原因分析童谣形象之所以能够建构成功,与知乎社区的特点、童谣自身以及童谣关注者都是存在关系的。因此,本文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知乎社区的特征 童谣事件爆发更多是因为个体化网络社会中网络大V和社区成员的行为,但从知乎社区整体的特征来说,促进童谣的形象建构主要是知乎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话语权结构、社区成员特征三个方面。 1、虚拟性和开放性知乎社区首先具有一般网络社区所具有的特征虚拟性和开放性。童谣诈骗事件之所以让人感到震惊,不仅是因为她诈骗获取了二十多万,更是因为她所建构的形象与她真实的形象完全不符。她利用网络社区虚拟性的特征,编写了一些虚假的故事并回答了一些符合人们心理期望的价值思想。而正是基于这些故事与价值观,才塑造了她的整个虚假的形象。然而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个人是无法去检验他人身份的真实性,即使存在怀疑,也无法得到印证。知乎社区的个人主页和回答内容又都是面向网络开放的,她所编造的故事以及在回答中所体现的价值思想等都可以被他人所直接且轻易的接触到。童谣关注者能接触到并只能接触到她所写的回答,而她回答的内容使得大部分人更倾向于相信她所建构的形象。2、话语权结构网络社区形成的一种话语权的层级结构也促进了她的形象建构。在笔者寻找童谣关注者时,发现普通知乎使用者有着至多几十人的粉丝量。因为知乎的关系网络是基于个人回答不是基于现实中的熟人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所以知乎中大V与普通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粉丝量差异。在网络社区个体化特征下,集体价值被削弱,由此拥有更多关注者的童谣在知乎拥有相对于她人更高的话语权。一方面,她所回答的内容下面可以发现几乎都表现了成员个体对她身份和回答的认同,在另一方面,那些少数试图去怀疑她的人都会得到她的粉丝的否定。如她如何知道出生十五天之后被养父收养、她为何复旦毕业选择去开花店等问题,都在粉丝的回复中不了了之。3、社区成员特征此外,知乎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网络社区的社区,它虽然是面向所有使用网络的个成员并且也同样呈现个体化社会的特征,但其也具有一些成员的共性,如知乎中的成员大多是二十多岁的个体,且以学生居多。从上文的表1中可以看出共有13个二十多岁的受访者,2个人19岁的受访者。在职位方面,15个人中有9个全为学生。虽然笔者所采访的对象可能存在样本偏差,但也可由此看出知乎的主要成员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为二十岁左右。知乎社区的成员是具有类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信仰的,童谣所建构的形象实际上是满足了知乎社区成员对于一个理想形象的期望。(二)童谣自身的原因从童谣自身来说,童谣之所以能建构该形象,首先是因为在个体化社会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她可以蓄意去塑造这个形象,其次是因为她有很强的文字叙述能力。1、童谣的蓄意性童谣形象建构的成功首先离不开的是童谣形象的完美性,这种完美性即包括她的个人经历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同样包括她个人观点的感染力。但在童谣事件爆发后,可以看出她所有的经历和观点都是蓄意编造的。她有意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曲折,并让自己的观点接近主流认知,从而使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强、乐观和理性的人。她的回答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取知乎成员的认同,所以在没有真实性的要求下她更容易使自己的经历显得合理,同时使得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从而促进其形象的建构。2、童谣的文字叙述能力童谣在回答中表现了很强的文字叙述能力,例如其个人经历中包含着细致的细节描述、其个人观点中又包含着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文字叙述能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乎成员对其的关注,并使成员更愿意去接受和相信她的回答内容,从而也促进了其形象的建构。童谣拥有这种叙述能力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自己的才能,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童谣接受过他人的帮助(有人揭露过童谣的一些经历可能来源于他人)。(三)童谣的关注者因网络社区所表现的个体化特征,许多关注者实际上不知道自己在童谣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正是成员不加思辨的态度促进了童谣形象的建构。1、反思的缺失通过访谈发现在童谣的粉丝中,许多关注者不是完全相信童谣的形象的,他们关注童谣更多的只是个体化社会中无意识的个人行为。有人可能因为“觉得写的故事挺好的,顺手就关注了”(受访者L),也有“看了她的文章,觉得有意思,所以关注的”(受访者N),或者是觉得“好多人关注了,不如我关注了看看,不行就取关呗。”(受访者C)。这些人关注童谣大多只是随手关注童谣,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关注的影响,也没有去反思童谣经历的真实性或者童谣观点的价值。但这些人提高了童谣的粉丝数,从而提高了童谣的话语权和她故事的真实性,促进了童谣的形象建构。此外,有些关注者是对于童谣的形象是不存在怀疑的。他们有的是因为“当时年纪小吧”(受访者I)、有的是因为觉得“她的形象就算谈不上完美,也是非常好的形象了”(受访者J)等愿意去相信童谣。他们实际上在童谣事件爆发前已经认同了童谣所建构的形象。他们在关注童谣时,缺少了在个体化网络社会中所应该有的对于虚拟网络的批判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然而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他们又无需对这种思考的缺失负责。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反思的缺失也因为部分人确实是从童谣的形象中获得鼓励的。 “因为当时我是处在一个人生的低谷期,无意间看到她的一个回答,很受感动。”(受访者F)“(童谣的故事)鼓舞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会觉得温暖一些。”(受访者I)童谣的故事虽然都是虚假的,但它确实能鼓励许多人,使人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这些故事对于一些童谣的关注者来说是存在价值的,因此他们愿意相信她。2、质疑的缺失在童谣的关注者中,很多人是对童谣形象存在一定怀疑的。但在这些童谣的关注者中,存在一些人因童谣所拥有的话语权而无法对其故事进行质疑,也存在一些人因为“性格因素,中庸不碍事,多说无益”(受访者O)而没有去质疑。此外,也存在一些人因其庞大的粉丝数使得而愿意去相信她。“曾经心中也曾怀疑过真实性,只是觉得关注者那么多所以就打消了疑虑。”(受访者M)“她的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就随手关注了她。”(受访者J)这些关注者是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才关注童谣的,从众效应也在童谣的形象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在个体化的网络上社会中,个人会倾向于自我的选择,但在一些舆论下他们依旧会倾向于相信众人的判断是不会出错的,当这些判断与自己的判断相悖,他们会倾向于选择主流的判断。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童谣在事件爆发前都很少受到社区成员的质疑,这也解释了为何童谣的关注者的大部分不完全相信她时,为何对她的评论却几乎是一致的认同。六、童谣形象建构的反思 对于童谣的指责在童谣事件爆发后几个月内不断持续,但现在又逐渐被人所忘却。当问及受访者童谣事件是否有改变其对于网络、大V等事物的看法,大部分的受访者都会认为并没有,这在一方面可能因为童谣对其影响并不大,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知道网络世界是虚假的,公众人物不一定可信。他们在回答对于网络、大V等的评价中都是表现出对其的不信任。总的来说,童谣诈骗事件在知乎轰动一时,但在网络诈骗事件及其他诈骗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其后续的影响是很少的。但在此事件中,对网络社区、网络大V或者社区成员都该进行反思。知乎社区作为网络社区呈现个体化社会的特征,在网络管理上面是需要加强的,同时在个体化社区中的网络大V和社区成员个人行为也需要得到重视。(一)网络社区管理 网络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结构,它在一方面有着传统社区中的人口、文化、网络关系等特征,在另一方面它因为是基于网络所形成的特殊社区。网络社区因其个体化特征而更为强调个人在社区的自由性,但它与传统社区一样是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此次童谣事件的发生所体现的是现有网络社区对于社区成员管理的不完善。首先是网络社区内容真实性的缺失,尤其与成员身份相关的一些内容。尽管网络社区允许存在虚拟的东西,但网络社区需要保证一些社区内容的真实性,如网络大V身份的真实性等。其次,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成员缺少行为的约束。社区对于成员行为缺少制约与监督,而社区成员在社区活动时无需去承担作为群体成员所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是成员的虚假或者错误的行为也很难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产生相应的惩罚。因此,对于网络社区的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成员行为的管理需要得到加强。 (二)网络大V的责任 在知乎社区经常可以看到网络大V存在错误的言论,也同时经常发生网络大V的个人信息或者个人回答中存在虚假。然而网络社区与传统社区所不同之处在于其虚拟性和个体化特征,社区成员不太需要为其虚假的言论负责,所以这些错误的内容或个人行为没有对网络大V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发生童谣事件,童谣虚假的形象在知乎中会依旧得到其关注者们的认同。童谣诈骗事件的关键不仅在于童谣非法获取了几十万的捐款,更关键的在于童谣个人构造了一个虚假的个人形象并在知乎社区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V作为一类在社区中拥有最多话语权的成员,因现存的个体化网络社会管理的问题,导致了其个人权利和责任的不匹配。因此,网络大V需要为个人语言和行为负责,也更要在拥有话语权的同时能够拥有相应的对社区的责任感。 (三)社区成员的独立思考 社区成员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实际上是童谣事件爆发的最关键因素。笔者所采访的关注者中大部分对于童谣的形象不是完全相信的,但造成童谣在知乎拥有大量粉丝并继而有着巨大话语权的正是这类关注者。这类关注者明白网络世界的虚假,也同样明白童谣的经历不一定可信,她所回答的内容也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一方面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而盲目相信童谣或者主流观点。另一方面,他们或许并不相信童谣的故事,但他们对于童谣的关注以及他们的不作为等个人行为实际上促进了童谣在知乎的影响力和在知乎的话语权。在此事件中,那些少数能够进行质疑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公众的舆论之中了。然而童谣的形象的意义实际上也并不是和在事件爆发后对童谣的评价所描述的一样,仅仅应该被称为骗子。无论是在事件爆发前,还是在事件爆发后,童谣确实能够给予部分关注者以鼓励或者正能量。她的回答确实是虚假的,但在另一部分她的回答也是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她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利用自己在知乎的话语权进行了诈骗。由此来说,童谣事件的爆发的关键在于个体化网络社区中成员独立思考的缺失,他们倾向于相信舆论或者表面事物。因此,根本阻止童谣事件爆发的方式应该是社区成员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个人的判断,尤其是在面对舆论压力是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不是跟随着主流观点的脚步。除此之外,社区成员需要对于自己在社区中的言语和行为负责,不能面对网络虚假或者错误不作为,网络社区的秩序需要每个社区成员去维护。小结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中个体化程度逐渐加深,个体在网络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由此网络社区对于成员的管理和规范能力相较于传统社区急剧下降,同时个体化持续挑战着网络社区的稳定性、共同性。正是在此背景下,童谣诈骗事件才得以爆发。在童谣建构的过程中,除了童谣蓄意所描述的事情和经历外,网络社区和社区成员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区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网络大V或者其他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成员又缺少约束力等是童谣事件爆发的因素之一。个体化网络社会中的社区成员的行为实际上是童谣事件爆发的最关键的因素。网络社区成员缺少个人判断,在网络舆论面前的不作为都促进了童谣事件以及类似事件的发生。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如童谣等网络大V对于网络社区所存在的积极意义,但在另一部分,网络大V的行为的监管和约束需要得到加强,社区成员需要拥有与权利相匹配的义务。尽管童谣事件和许多其他网络事件一样都逐渐被人遗忘,但个体化背景下的网络社区的管理和社区成员的行为权利和责任都需要得到加强。致谢 时光飞逝,我从一个初踏进大学的新生转眼间就成为了要离开母校的毕业生。这四年是我人生中受益良多的四年,它除了使我接受着社会学知识的熏陶外,也给予了我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接触许多未曾接触的事物,它使我无需去顾及许多人生的焦虑和匆忙去做着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感谢这大学的四年,也感谢我的母校大学能给予我这四年宝贵时间。我也要感谢在大学四年期间陪伴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正是这些人在我大学期间所给予帮助、关怀和鼓励使得我度过了许多挫折,也正是这群人的陪伴使得我拥有许多无法遗忘的美好时光。感谢这些人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出现,感谢他们为我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珍贵回忆,我为遇到他们而感到非常幸运。参考文献[1]Carver,C.Building a Virtual Community for a Tele-Learning Environment[J].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1999(3): 114-118.[2]Lemai Nguyen,Luba Torlina,Konrad Peszynski,Brian Corbitt.Power Rela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thnographic Stud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1):21-37.[3]Turner JW,Grube JA,Meyers J.Developing An Optimal Match within Online Communities:An Ex-ploration of CMC Support Communities and Tradi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1(2):231-251.[4][11]Richard Dyer.Stars[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4:27-34.[5]孟聚才.虚拟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10-15.[6]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9):5-23.[7]董昕.后现代语境下微博文化的生态价值反思[J].理论导刊,2013(11):23-45. [8]陈犀禾,潘国美.灵与肉的重新建构:女性气质、身体、表演及其他[J].当代电影,2008(7):16-19.[9]刘倩.网络大V舆情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基于微时代网络舆情与青年价值观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4(6):57-61.[10]朱燕丹、靖鸣.娱界大V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力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5(6):56-60.[12]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3]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32.[14]傅昕源.网络大V的话语权及其形成模式[J].青年学报,2017(1)19-24.附录关于童谣形象建构的访谈提纲一、个人信息1、您的年龄、性别、职业是?2、您使用知乎的频率?您平时使用知乎来做什么?3、您了解知乎童谣事件吗?您知道该事件的哪些内容?二、形象认同1、您知道童谣所构建的形象是怎么的吗?她身上有哪些显著的身份特征?2、您觉得复旦大学毕业生、英国留学生这种符号代表了一种精英吗?或者它所具有的符号意义是什么?3、童谣的形象和她的回答是一种正能量的代表吗?4、您觉得童谣形象存在逻辑上的漏洞吗?现实中可能存在类似童谣的人吗?您曾在童谣事件之前怀疑过童谣吗?三、认同感的原因1、复旦大学毕业生、英国留学生的身份是否会使您或者他人更相信?如果是,为什么会更让人相信?2、您觉得童谣所描述的事情(如青梅竹马、开花店等)是一种鸡汤文化吗?您会去相信这些事情吗?为什么相信或者为什么不信?3、您觉得童谣的回答有意义吗?她的回答是否鼓舞过您?4、您为什么会曾关注、相信、认同童谣?如果童谣诈骗事件没有发生,您觉得童谣的形象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吗?四、形象认同的反思1、童谣事件有改变您哪些看法吗?例如对于网络大V、知乎、正能量文化等等的看法。2、您觉得现在流行的鸡汤文化是一种病态现象还是正常现象?我们所需要的是抵制还是支持或者是怎样对待它?童谣事件有改变您对于这种文化的看法吗?3、对于童谣事件或者本访谈提纲,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研究现状2
(二)国内研究现状2
(三)文献述评 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3
三、 童谣诈骗事件概述 4
四、 童谣形象的建构过程4
(一)童谣形象建构的起始阶段4
(二)童谣形象建构的加深阶段5
(三)童谣形象建构的破灭阶段6
五、童谣形象建构成功的原因分析6
(一)知乎社区的特征 6
(二)童谣自身的原因7
(三)童谣的关注者8
六、童谣形象建构的反思8
(一)网络社区管理9
(二)网络大V的责任9
(三)社区成员的独立思考9
小结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关于童谣形象建构的访谈提纲12
知乎社区中大V的形象建构过程研究
——以知乎社区童谣事件为例
引言
ion.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ong Yao image from three aspects: image building, image identity and image construction,On this basis, the successful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ong Yao images, online communities, Tong Yao and their followers are analyzed.Final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of big V and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of community members, we reflect on the Tong Yao fraud case.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社区的发展,网络社区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网络诈骗在近年内不断爆发,各种诈骗方式层出不穷,对现实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童谣诈骗事件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童谣诈骗事件的发生使人产生了对于知乎作为一个网络问答社区的内容真实性的怀疑。此事件在爆发时得到了知乎社区极大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童谣诈骗获取了24万元,另一方面是因为童谣在网络中的形象与现实形象反差太大,而知乎作为一个成员相较于其他社区更具有思辨性的社区居然让该形象建构出来并得到许多社区成员的认同。因此对于童谣形象建构过程的研究具有很大价值。本文正是在研究童谣形象特征、形象认同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童谣形象的建构过程及其原因,并试图为网络社区管理和社区成员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一、文献回顾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网络社区中的形象建构,因此本文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网络社区和个人形象两方面展开。(一)国外研究现状 1、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国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随着虚拟社区的普及,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内容是较丰富的,就网络社区而言,主要研究集中在网络社区特征、网络社区中的权力,网络社区中的角色等方面。首先,在网络社区的特征方面,如Carver,C.认为由于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能够彼此联结和交谈的氛围,使得人们乐于参与其中。这种交流往往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延续性的,因此产生了一种使得成员身临其境并之间相互信任的环境。[1]其次,网络社区因其内部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关系体系,有学者对此做出研究。如澳大利亚学者Lemai Nguyen等认为人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并会寻求权力。他们分析了在网络社区中如何通过交流以及共享价值来证明自己。他们强调了社区中的权力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分析了权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2]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网络社区文化中的角色。例如Turner JW, Grube JA, Meyers J.认为虚拟社群身份重在处理群组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人们群组内成员与群组外的比较来显现,个体进而觉得自己是该群组中的一员,看待事物也是从该群组的视角来看待,该身份的基础是群组内成员感知和行为的一致性。[3] 2、有关个人形象建构的研究学术界对于个人形象的研究的较多的,与网络大V具有相同特征的主要是明星群体的研究,而对于明星形象及其符号意义的研究离不开Richard Dyer的一些分析。Richard Dyer在《Stars》书中开始了明星研究的社会文化角度。书中Richard Dyer在综合了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为明星研究建立了新的方法,被称为“star image”(明星形象)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研究电影明星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方法,以期打破明星研究的理论与批评所出现僵化的状况。这种方法包含了怎样传播电影中具有个性的演员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影响着我们看待和思考自己与他人的身份和形象。此外,戴尔注意到了明星作为公众与私人两方面的形象是模糊而且复杂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够理论地定位作为个体的两个身体(形象),即被制造的身体(角色的身体)和制造的身体(演员自身的身体)。前者倾向于将观众带向演员所表现的角色,而后者则倾向于将观众带向除了正式体系文本之外的文本间性。[4]28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国内的网络社区的研究集中在21世纪以后。对于网络社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区的特征、社区话语权、网络社区问题与对策等。首先,从网络社区的特征角度,已有研究主要认为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的特征。孟聚才认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体现在存在形式、存在空间、表现形式的虚拟性;平等性体现在网络社区中的人没有身份外貌等特征;开放性体现在任意群体可访问任意网站;多元互动性体现在网络上各种文化交流。[5]其次,网络社区作为一种特有的社区,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层级分化,不同的文化群体中掌握着不同的话语模式。如蔡骐引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趣缘文化的资本化使整个趣缘场域成为一个权力结构化的空间,由此呈现出等级化的链式结构:其一,不同趣缘圈子的层级其实是外部社会文化权力的植人,现实社会的资本占有决定了趣缘圈子的“文化地位”。其二,不同的趣缘圈子展现出各自不同的话语模式及文化实践。[6]此外,网络社区成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文化共享的场所,因此网络社区中同时存在许多非理性、负面的情绪和网络信息。例如董昕反思了后现代语境下微博文化的特征,包括大众狂欢抑或小众言说;追寻自我抑或迷失自我;推崇创新抑或缺失新意等方面。他认为微博文化在与现实文明的交融中发展着,在这种交融发展中,微博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质具有某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而临种种悖论和矛盾厂对于微博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和悖论。[7] 2、有关个人形象建构的研究国内对于明星形象的建构是在近几年内所产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明星形象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等。如陈犀禾、潘国美从女性气质的角度检视了当下几位女性明星所呈现出的不同女性气质,认为:当代女性影星己经被建构为“视觉奇观——欲望对象——人格楷模”的混合体,她们成为当下社会思想开放、市场主导经济、崇拜个体价值、注重世俗时尚的文化图标。[8]国内有关大V形象建构的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研究主要是关注大V的个人形象。例如刘倩在分析网络大V舆情失范行为中,指出一些大V存在双重形象,一方面他们通过形象占据个人道德高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信任,另一方面却把社会正义的诉求当作自己非法牟利的工具。他们的行为并不符合作为大V角色的所应有的社会期望。[9]朱燕丹、靖鸣在分析大V中的传播行为和影响力中认为传统媒体素材呈现的有限性使娱乐界大V无法完全掌握与粉丝互动的主动权,而距离感和喜爱度催生了粉兹对明星后台表现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微博的创建与发展为两者的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媒体对其形象塑造的束缚,得到了信息公布和公关处理的主导权。[10] (三)文献述评国内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社区的特征、内部结构与角色权力等。网络社区的特征主要强调其开放性和多元性,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的话语权特征和个人角色特征等。对于个人形象的研究是伴随着传媒的发展而出现的,其中学术界对明星的形象关注较多。对于明星形象的研究主要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符号意义,大多集中在明星形象的建构的过程及其社会价值。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新型网络社区和新兴群体中的个人形象等研究较少,而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新型网络社区、新型群体与传统社区和传统公众人物都存在差异,值得学术界对这类新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网络社区一群主要借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11]27形象简单来说,形象就是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12]。但在本文中,形象一词主要是指为了吸引公众而非复制现实,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共印象:它意味着其中具有一定的程度的虚妄,以致现实难同其形象相符[13]。网络大V主要是指在各种类型、相互融合的网络媒介平台拥有大量粉丝,掌握网络传播技术手段和网络话语权,对他人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14](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访谈两种方式。知乎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社区,同时童谣的个人主页上面保留其所有问答内容和他人评价等,因此笔者从童谣的个人主页入手收集包括童谣的回答内容和童谣粉丝的评价等,再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童谣个人形象及关注者对其形象认知。此外,笔者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深入搜集资料。笔者通过童谣主页查询其关注者,再通过知乎上即时聊天系统发送访谈的请求,从其中选取了愿意进行访谈的共15名关注者进行了访谈。(在童谣事件爆发之后,童谣已从知乎上消失,所以笔者无法对其进行访谈而只能对其关注者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童谣形象、形象认同、形象建构的反思等。受访者基本资料如下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受访者编号年龄性别职业受访者编号年龄性别职业A21女学生I21女学生B25男通信运维业J19男学生C21女学生K19女学生D23男学生L21男学生E22男学生M27男程序员F23女学生N24男医疗卫生G25女O28男IT业H23男教育培训员三、童谣诈骗事件概述 童谣诈骗事件是指2015年8月,某知乎ID为ck小小的人在网络社区知乎发布提问,“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他在文中自称是在校大学生,没钱治病请求帮助。一个拥有“美女花店店主、复旦学霸、先天患病但积极向上”等标签的知乎大V童瑶在回答中,引用自己亲身对抗病魔的经历和充满正能量的语句去鼓励这位提问的知友,并决定为其募捐。于是这个提问者留下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并点名感谢“童瑶”的帮助。众多有爱心的知友表示希望能帮助提问者走出困境,最终,几百知乎网友共捐24万元左右。然而这个连头像都没设置的注册ID,于2016年1月份被网友人肉证实为童瑶小号。童谣也随后被证实为苏州某一男子,使其获取大量粉丝的故事和个人经历全为虚构。在诈骗事件爆发后,童谣及其个人观点被知乎社区一致的排斥。四、童谣形象的建构过程童谣的形象建构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首先是形象建构的起始阶段童谣对于个人经历的叙述使其获取了一定的粉丝量;其次是形象建构的加深阶段:童谣借助个人观点的表达展现了一个积极理智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者成为了网络大V;最后是形象的破灭阶段童谣因诈骗事件的爆发而形象破灭。 (一)童谣形象建构的起始阶段童谣最初的形象是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来建立的。她在回答中以复旦大学本科生、英国留学、花店店主等具有精英色彩的角色为身份特征,有着出世被遗弃、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养父去世等悲惨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正是其在知乎获取粉丝的基础。1、童谣对于个人经历的描述童谣对于个人经历的描述主要以其在2014年8月于“青梅竹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的回答内容为线索。该问题的回答基础是另一问题中,一个ID为小言的男性描述了一个复旦大学本科生、曾在英国留学、懂事漂亮的女朋友(后经查实小言也为童谣小号)。该问题是童谣获得在知乎的首答,也同时是她获得知乎大量粉丝的基础(通过该回答童谣获取了三万的粉丝量)。该回答描述了童谣的一个童年玩伴一直陪伴着她,在人生困难中能够给予她帮助,并最终与她即将结婚的故事。在故事中,童谣提到了她的父亲是养父、自己患有心脏病、自己是复旦大学本科生、在英国留学过一年、毕业开了一家花店等在后续回答中主要描述的经历。首先,关于她的养父,她在某个问题中写到,她是出生时被人遗弃在医院,养父在得知她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收养她。养父很疼爱她,却在高中得了肺癌去世。(2015年6月)其次,关于她的心脏病,她写到,自己是先天性心脏病,十岁那年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两年,最后却奇迹的活了下来。(2014年12月)然后,关于她的学历,在她的个人简介中描述自己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她也曾回答过银行和证券的投行部的问题。在关于援交女的一个问题中,她提到曾在英国留学时,生活孤独无助,但依旧努力去生活。(2015年9月)最后,关于她的花店,她写到自己大学毕业后开了花店。虽然每个女孩都有个花店梦,但她每天需要负责花店所有事务,所以每天很累。(2015年1月)童谣的这些个人经历在后来的许多回答中都相互印证。 她后续的故事都是来源于最初回答的问题中所描述的脉络,所以当她在整个故事中没有脱离这个框架时,逻辑上是不存在严重的错误的。在她的回答里面,有些内容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花店等,在细节上的描述体现了其故事的真实性,这些细节除了亲身经历者外是无法写出的。但除了这些有意叙述的这些经历外,基本上没有她独特经历(如留学生、复旦大学毕业生等)的细节上的痕迹,这使得关注者很难发现她的个人经历中的问题的。 2、关注者对于童谣个人经历的评价通过上述经历的描述使童谣拥有了一个有着精英色彩的、乐观坚强的个人形象,该形象为其获取了一定的粉丝数以及许多知乎成员的认同感。一些受访者对其经历的认知如下“她身上有著学霸美女的精英特征”(受访者G)“曾经处境悲惨但是自强不息,最终为自己贴上了中国精英阶层的标签”(受访者H)“我觉得童谣满足了很多人的情感需求,励志正能量,改变家庭背景,有爱包围的情感关系,高学历却不做利己主义者选择遵从自己内心。”(受访者I) 童谣通过个人经历表现了一个较完美的个人形象,只是她在对于个人经历叙述中依旧存在的问题是过于理想化了。但在笔者所采访的15个受访者中,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完全否定童谣故事的真实性的。在笔者采访的15个关注者中仅有一个认为她的经历完全虚假,在逻辑上存在问题。该受访者曾试图寻找过童谣所描述的花店,但并没有找到,所以认为童谣所描述的经历是假的。但实际上,在受访者中存在许多人怀疑童谣个人经历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她的经历脱离现实。在童谣诈骗事件爆发前,也是有人对于她的经历产生怀疑的,有人问她是否是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开了花店。(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回答下面就有人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说自己曾去过该花店。)也有人问她为何知道出生十五天之后被收养。所以总得来说,童谣的关注者虽然不认为童谣经历存在虚假,但是大多也不完全相信童谣的经历。 3、童谣个人经历的影响童谣的经历创造了一个积极乐观的个人形像,使得许多知乎使用者原因去相信童谣,同时也使童谣拥有了基础的粉丝量,为其成为网络大V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童谣十万左右的粉丝数近一半是来源于童谣前期对个人经历的叙述。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关注者关注童谣与其经历的真实性无关,他们关注童谣只是觉得童谣的经历有趣或者对童谣感到好奇等。 (二)童谣形象建构的加深阶段在童谣对于个人经历叙述完成后,童谣又进一步借助于一些积极、理智、正能量的观点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者,从而最终在知乎上成为了网络大V。1、童谣的个人观点阐述童谣在回答中所展现的观点大多表现其积极乐观的个人形象。她的一些观点如下“苦难从来不是什么磨练,苦难就是苦难,愿所有人都不要经历。”(知乎.被领养的孩子可以完全把养父母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吗?不会觉得尴尬吗,不会觉得很客气吗?)“只要不辜负爱我们的人就好了,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留下点什么对不对?”(知乎.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除了在表现个人乐观的特征外,她的回答中也有表现其理智的内容,例如她认为对于日本政府:“作为大部分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从小受长辈和媒体还有某某原因的影响,其实仇日的心理根本不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日本政府,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保持警惕态度。”(知乎.在历史问题上对于日本政府,平民应该摆明什么态度?)她认为女性应当保持个人的独立,努力获取自己的成功。“你现在应该想的是我应该这样努力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天天享受着他的温柔而又抱怨你的男朋友什么都给不了你”(知乎.男友比较穷,但有多少给我花多少,可是我想要的他买不起,该怎么办?)总的来说,她的观点大多积极,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她的回答能够符合主流认知观点。虽然在回答的内容方面没有体现出回答的深刻性,但因为回答内容的积极向上和政治正确性而吸引许多人。童谣的形象让人相信的原因不仅在于她所维持的经历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而且也在于其表现的积极、乐观、理性的观点所产生的感染力。2、关注者对于童谣观点的评价 在童谣事件爆发前,在童谣的回答下面的评论体现了对其观点很高的认同感。大多认为其积极向上,思想理智。一些典型的评论如下“鸡汤饮下,正能量满满~”、“童瑶总是真性情呀”、“每一个答案都很用心,谢谢”(知乎.高中物理化学都略显吃力,心里有些慌乱怎么办?)“给咱苏州花店女神点赞。”、“这种思想的女生太赞了!”、“看你的文字觉得很舒服!我是从人人上的转发青梅足马那个问题追踪过来的!”(知乎.男友比较穷,但有多少给我花多少,可是我想要的他买不起,该怎么办?)就笔者所采访的童谣关注者中,也有部分人对童谣的观点表示认同,认为“她的字里行间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而且是一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豁达的人生态度。”(受访者M)但与童谣回答下面的评论不同的是许多受访者认为童谣观点对其意义不大,不能鼓励他人。 3、童谣个人观点的影响童谣通过一些回答中展现了与其个人经历相一致的积极和理智的观点,这些个人观点加深了其个人形象的建构,从而使其在知乎拥有了完美的个人形象,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关注者的从而成为了知乎的网络大V。受访者对其形象的认知如下“童谣构建的形象嘛,一个坚强乐观略文艺的女孩,就像她的签名‘喜欢清晨的阳光”(受访者B)“知性美女、经历坎坷、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热心社会公益。”(受访者D)“非常励志聪慧的女神,非常漂亮文艺。”(受访者G)童谣形象的完美性不仅是因为她试图展现个人经历的合理性,更在于她描述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理想的人格形象。这些形象是童谣故意在回答中表现出来,也是通过这些形象来吸引别人。她在知乎中建构这个形象的过程是毫无疑问的成功的,最终她成为了知乎拥有十万左右粉丝的网络大V,如果没有她的诈骗事件,知乎不会有人知道这位“漂亮、善良、乐观、坚强”的女神实际上是一个已婚男子。 (三)童谣形象的破灭阶段童谣形象破灭的起因是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查到童谣账号的使用者和接受捐助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人,为苏州一男子。此消息一经公布,在知乎上社区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童谣形象的认同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乎社区中对于童谣的评价从以往的一致称赞变成了一片的谩骂,她的形象从“女神”变成了“骗子”,她的故事内容从“美好”变成了“虚假”。虽然童谣的回答的内容并没有任何改变,但知乎中的舆论完全转向。与此同时,受访者中大多认为童谣形象所代表的鸡汤文化虽然存在虚假,但即使是在童谣诈骗之后也认为“现代社会生活充满压力,有时候需要一些看似无用的鸡汤来抚慰心灵减轻压力”(受访者D)。只是在知乎中,童谣在以前所给予其关注者的意义被完全消除掉了。五、童谣形象建构成功的原因分析童谣形象之所以能够建构成功,与知乎社区的特点、童谣自身以及童谣关注者都是存在关系的。因此,本文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知乎社区的特征 童谣事件爆发更多是因为个体化网络社会中网络大V和社区成员的行为,但从知乎社区整体的特征来说,促进童谣的形象建构主要是知乎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话语权结构、社区成员特征三个方面。 1、虚拟性和开放性知乎社区首先具有一般网络社区所具有的特征虚拟性和开放性。童谣诈骗事件之所以让人感到震惊,不仅是因为她诈骗获取了二十多万,更是因为她所建构的形象与她真实的形象完全不符。她利用网络社区虚拟性的特征,编写了一些虚假的故事并回答了一些符合人们心理期望的价值思想。而正是基于这些故事与价值观,才塑造了她的整个虚假的形象。然而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个人是无法去检验他人身份的真实性,即使存在怀疑,也无法得到印证。知乎社区的个人主页和回答内容又都是面向网络开放的,她所编造的故事以及在回答中所体现的价值思想等都可以被他人所直接且轻易的接触到。童谣关注者能接触到并只能接触到她所写的回答,而她回答的内容使得大部分人更倾向于相信她所建构的形象。2、话语权结构网络社区形成的一种话语权的层级结构也促进了她的形象建构。在笔者寻找童谣关注者时,发现普通知乎使用者有着至多几十人的粉丝量。因为知乎的关系网络是基于个人回答不是基于现实中的熟人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所以知乎中大V与普通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粉丝量差异。在网络社区个体化特征下,集体价值被削弱,由此拥有更多关注者的童谣在知乎拥有相对于她人更高的话语权。一方面,她所回答的内容下面可以发现几乎都表现了成员个体对她身份和回答的认同,在另一方面,那些少数试图去怀疑她的人都会得到她的粉丝的否定。如她如何知道出生十五天之后被养父收养、她为何复旦毕业选择去开花店等问题,都在粉丝的回复中不了了之。3、社区成员特征此外,知乎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网络社区的社区,它虽然是面向所有使用网络的个成员并且也同样呈现个体化社会的特征,但其也具有一些成员的共性,如知乎中的成员大多是二十多岁的个体,且以学生居多。从上文的表1中可以看出共有13个二十多岁的受访者,2个人19岁的受访者。在职位方面,15个人中有9个全为学生。虽然笔者所采访的对象可能存在样本偏差,但也可由此看出知乎的主要成员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为二十岁左右。知乎社区的成员是具有类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信仰的,童谣所建构的形象实际上是满足了知乎社区成员对于一个理想形象的期望。(二)童谣自身的原因从童谣自身来说,童谣之所以能建构该形象,首先是因为在个体化社会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她可以蓄意去塑造这个形象,其次是因为她有很强的文字叙述能力。1、童谣的蓄意性童谣形象建构的成功首先离不开的是童谣形象的完美性,这种完美性即包括她的个人经历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同样包括她个人观点的感染力。但在童谣事件爆发后,可以看出她所有的经历和观点都是蓄意编造的。她有意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曲折,并让自己的观点接近主流认知,从而使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强、乐观和理性的人。她的回答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取知乎成员的认同,所以在没有真实性的要求下她更容易使自己的经历显得合理,同时使得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从而促进其形象的建构。2、童谣的文字叙述能力童谣在回答中表现了很强的文字叙述能力,例如其个人经历中包含着细致的细节描述、其个人观点中又包含着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文字叙述能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乎成员对其的关注,并使成员更愿意去接受和相信她的回答内容,从而也促进了其形象的建构。童谣拥有这种叙述能力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自己的才能,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童谣接受过他人的帮助(有人揭露过童谣的一些经历可能来源于他人)。(三)童谣的关注者因网络社区所表现的个体化特征,许多关注者实际上不知道自己在童谣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正是成员不加思辨的态度促进了童谣形象的建构。1、反思的缺失通过访谈发现在童谣的粉丝中,许多关注者不是完全相信童谣的形象的,他们关注童谣更多的只是个体化社会中无意识的个人行为。有人可能因为“觉得写的故事挺好的,顺手就关注了”(受访者L),也有“看了她的文章,觉得有意思,所以关注的”(受访者N),或者是觉得“好多人关注了,不如我关注了看看,不行就取关呗。”(受访者C)。这些人关注童谣大多只是随手关注童谣,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关注的影响,也没有去反思童谣经历的真实性或者童谣观点的价值。但这些人提高了童谣的粉丝数,从而提高了童谣的话语权和她故事的真实性,促进了童谣的形象建构。此外,有些关注者是对于童谣的形象是不存在怀疑的。他们有的是因为“当时年纪小吧”(受访者I)、有的是因为觉得“她的形象就算谈不上完美,也是非常好的形象了”(受访者J)等愿意去相信童谣。他们实际上在童谣事件爆发前已经认同了童谣所建构的形象。他们在关注童谣时,缺少了在个体化网络社会中所应该有的对于虚拟网络的批判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然而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他们又无需对这种思考的缺失负责。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反思的缺失也因为部分人确实是从童谣的形象中获得鼓励的。 “因为当时我是处在一个人生的低谷期,无意间看到她的一个回答,很受感动。”(受访者F)“(童谣的故事)鼓舞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会觉得温暖一些。”(受访者I)童谣的故事虽然都是虚假的,但它确实能鼓励许多人,使人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这些故事对于一些童谣的关注者来说是存在价值的,因此他们愿意相信她。2、质疑的缺失在童谣的关注者中,很多人是对童谣形象存在一定怀疑的。但在这些童谣的关注者中,存在一些人因童谣所拥有的话语权而无法对其故事进行质疑,也存在一些人因为“性格因素,中庸不碍事,多说无益”(受访者O)而没有去质疑。此外,也存在一些人因其庞大的粉丝数使得而愿意去相信她。“曾经心中也曾怀疑过真实性,只是觉得关注者那么多所以就打消了疑虑。”(受访者M)“她的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就随手关注了她。”(受访者J)这些关注者是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才关注童谣的,从众效应也在童谣的形象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在个体化的网络上社会中,个人会倾向于自我的选择,但在一些舆论下他们依旧会倾向于相信众人的判断是不会出错的,当这些判断与自己的判断相悖,他们会倾向于选择主流的判断。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童谣在事件爆发前都很少受到社区成员的质疑,这也解释了为何童谣的关注者的大部分不完全相信她时,为何对她的评论却几乎是一致的认同。六、童谣形象建构的反思 对于童谣的指责在童谣事件爆发后几个月内不断持续,但现在又逐渐被人所忘却。当问及受访者童谣事件是否有改变其对于网络、大V等事物的看法,大部分的受访者都会认为并没有,这在一方面可能因为童谣对其影响并不大,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知道网络世界是虚假的,公众人物不一定可信。他们在回答对于网络、大V等的评价中都是表现出对其的不信任。总的来说,童谣诈骗事件在知乎轰动一时,但在网络诈骗事件及其他诈骗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其后续的影响是很少的。但在此事件中,对网络社区、网络大V或者社区成员都该进行反思。知乎社区作为网络社区呈现个体化社会的特征,在网络管理上面是需要加强的,同时在个体化社区中的网络大V和社区成员个人行为也需要得到重视。(一)网络社区管理 网络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结构,它在一方面有着传统社区中的人口、文化、网络关系等特征,在另一方面它因为是基于网络所形成的特殊社区。网络社区因其个体化特征而更为强调个人在社区的自由性,但它与传统社区一样是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此次童谣事件的发生所体现的是现有网络社区对于社区成员管理的不完善。首先是网络社区内容真实性的缺失,尤其与成员身份相关的一些内容。尽管网络社区允许存在虚拟的东西,但网络社区需要保证一些社区内容的真实性,如网络大V身份的真实性等。其次,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成员缺少行为的约束。社区对于成员行为缺少制约与监督,而社区成员在社区活动时无需去承担作为群体成员所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是成员的虚假或者错误的行为也很难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产生相应的惩罚。因此,对于网络社区的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成员行为的管理需要得到加强。 (二)网络大V的责任 在知乎社区经常可以看到网络大V存在错误的言论,也同时经常发生网络大V的个人信息或者个人回答中存在虚假。然而网络社区与传统社区所不同之处在于其虚拟性和个体化特征,社区成员不太需要为其虚假的言论负责,所以这些错误的内容或个人行为没有对网络大V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发生童谣事件,童谣虚假的形象在知乎中会依旧得到其关注者们的认同。童谣诈骗事件的关键不仅在于童谣非法获取了几十万的捐款,更关键的在于童谣个人构造了一个虚假的个人形象并在知乎社区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V作为一类在社区中拥有最多话语权的成员,因现存的个体化网络社会管理的问题,导致了其个人权利和责任的不匹配。因此,网络大V需要为个人语言和行为负责,也更要在拥有话语权的同时能够拥有相应的对社区的责任感。 (三)社区成员的独立思考 社区成员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实际上是童谣事件爆发的最关键因素。笔者所采访的关注者中大部分对于童谣的形象不是完全相信的,但造成童谣在知乎拥有大量粉丝并继而有着巨大话语权的正是这类关注者。这类关注者明白网络世界的虚假,也同样明白童谣的经历不一定可信,她所回答的内容也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一方面在个体化的网络社区中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而盲目相信童谣或者主流观点。另一方面,他们或许并不相信童谣的故事,但他们对于童谣的关注以及他们的不作为等个人行为实际上促进了童谣在知乎的影响力和在知乎的话语权。在此事件中,那些少数能够进行质疑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公众的舆论之中了。然而童谣的形象的意义实际上也并不是和在事件爆发后对童谣的评价所描述的一样,仅仅应该被称为骗子。无论是在事件爆发前,还是在事件爆发后,童谣确实能够给予部分关注者以鼓励或者正能量。她的回答确实是虚假的,但在另一部分她的回答也是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她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利用自己在知乎的话语权进行了诈骗。由此来说,童谣事件的爆发的关键在于个体化网络社区中成员独立思考的缺失,他们倾向于相信舆论或者表面事物。因此,根本阻止童谣事件爆发的方式应该是社区成员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个人的判断,尤其是在面对舆论压力是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不是跟随着主流观点的脚步。除此之外,社区成员需要对于自己在社区中的言语和行为负责,不能面对网络虚假或者错误不作为,网络社区的秩序需要每个社区成员去维护。小结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中个体化程度逐渐加深,个体在网络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由此网络社区对于成员的管理和规范能力相较于传统社区急剧下降,同时个体化持续挑战着网络社区的稳定性、共同性。正是在此背景下,童谣诈骗事件才得以爆发。在童谣建构的过程中,除了童谣蓄意所描述的事情和经历外,网络社区和社区成员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区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网络大V或者其他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成员又缺少约束力等是童谣事件爆发的因素之一。个体化网络社会中的社区成员的行为实际上是童谣事件爆发的最关键的因素。网络社区成员缺少个人判断,在网络舆论面前的不作为都促进了童谣事件以及类似事件的发生。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如童谣等网络大V对于网络社区所存在的积极意义,但在另一部分,网络大V的行为的监管和约束需要得到加强,社区成员需要拥有与权利相匹配的义务。尽管童谣事件和许多其他网络事件一样都逐渐被人遗忘,但个体化背景下的网络社区的管理和社区成员的行为权利和责任都需要得到加强。致谢 时光飞逝,我从一个初踏进大学的新生转眼间就成为了要离开母校的毕业生。这四年是我人生中受益良多的四年,它除了使我接受着社会学知识的熏陶外,也给予了我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接触许多未曾接触的事物,它使我无需去顾及许多人生的焦虑和匆忙去做着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感谢这大学的四年,也感谢我的母校大学能给予我这四年宝贵时间。我也要感谢在大学四年期间陪伴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正是这些人在我大学期间所给予帮助、关怀和鼓励使得我度过了许多挫折,也正是这群人的陪伴使得我拥有许多无法遗忘的美好时光。感谢这些人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出现,感谢他们为我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珍贵回忆,我为遇到他们而感到非常幸运。参考文献[1]Carver,C.Building a Virtual Community for a Tele-Learning Environment[J].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1999(3): 114-118.[2]Lemai Nguyen,Luba Torlina,Konrad Peszynski,Brian Corbitt.Power Rela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thnographic Stud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1):21-37.[3]Turner JW,Grube JA,Meyers J.Developing An Optimal Match within Online Communities:An Ex-ploration of CMC Support Communities and Tradi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1(2):231-251.[4][11]Richard Dyer.Stars[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4:27-34.[5]孟聚才.虚拟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10-15.[6]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9):5-23.[7]董昕.后现代语境下微博文化的生态价值反思[J].理论导刊,2013(11):23-45. [8]陈犀禾,潘国美.灵与肉的重新建构:女性气质、身体、表演及其他[J].当代电影,2008(7):16-19.[9]刘倩.网络大V舆情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基于微时代网络舆情与青年价值观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4(6):57-61.[10]朱燕丹、靖鸣.娱界大V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力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5(6):56-60.[12]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3]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32.[14]傅昕源.网络大V的话语权及其形成模式[J].青年学报,2017(1)19-24.附录关于童谣形象建构的访谈提纲一、个人信息1、您的年龄、性别、职业是?2、您使用知乎的频率?您平时使用知乎来做什么?3、您了解知乎童谣事件吗?您知道该事件的哪些内容?二、形象认同1、您知道童谣所构建的形象是怎么的吗?她身上有哪些显著的身份特征?2、您觉得复旦大学毕业生、英国留学生这种符号代表了一种精英吗?或者它所具有的符号意义是什么?3、童谣的形象和她的回答是一种正能量的代表吗?4、您觉得童谣形象存在逻辑上的漏洞吗?现实中可能存在类似童谣的人吗?您曾在童谣事件之前怀疑过童谣吗?三、认同感的原因1、复旦大学毕业生、英国留学生的身份是否会使您或者他人更相信?如果是,为什么会更让人相信?2、您觉得童谣所描述的事情(如青梅竹马、开花店等)是一种鸡汤文化吗?您会去相信这些事情吗?为什么相信或者为什么不信?3、您觉得童谣的回答有意义吗?她的回答是否鼓舞过您?4、您为什么会曾关注、相信、认同童谣?如果童谣诈骗事件没有发生,您觉得童谣的形象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吗?四、形象认同的反思1、童谣事件有改变您哪些看法吗?例如对于网络大V、知乎、正能量文化等等的看法。2、您觉得现在流行的鸡汤文化是一种病态现象还是正常现象?我们所需要的是抵制还是支持或者是怎样对待它?童谣事件有改变您对于这种文化的看法吗?3、对于童谣事件或者本访谈提纲,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研究现状2
(二)国内研究现状2
(三)文献述评 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3
三、 童谣诈骗事件概述 4
四、 童谣形象的建构过程4
(一)童谣形象建构的起始阶段4
(二)童谣形象建构的加深阶段5
(三)童谣形象建构的破灭阶段6
五、童谣形象建构成功的原因分析6
(一)知乎社区的特征 6
(二)童谣自身的原因7
(三)童谣的关注者8
六、童谣形象建构的反思8
(一)网络社区管理9
(二)网络大V的责任9
(三)社区成员的独立思考9
小结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关于童谣形象建构的访谈提纲12
知乎社区中大V的形象建构过程研究
——以知乎社区童谣事件为例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