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以无为县为例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也越发明显。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农村社区治理的实际操作的不断优化,极大的促进了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本文对相关文献材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内容,以治理和善治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安徽省无为县的农村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经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阻碍。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找出出现困境的起因。最后从健全制度;增加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和提高相应主体的参与意识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最终达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目的。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3
一、当前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研究成果3
(一)国外研究成果3
(二)国内研究成果3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1.农村社区4
2.社区治理4
3.公民参与4
(二)基础性理论研究5
1.治理与善治理论5
2.公民参与理论5
三、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5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5
(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6
四、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现状研究6
(一)无为县社区治理的现状6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展示6
1.公民对社区治理的认知方面6
2.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方面7
3.公民个人意见看法方面7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7
1.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方式单一7
2.参与组织滞后8
3.参与主体作用缺失9
4.乡镇政府越权干预现象严重10
五、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10
(一)政治因素10
(二)经济因素10
(三)文化因素11
六、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建议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健全社区治理制度11
(二)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参与渠道12
(三)提升居民参与意识13致谢14
参考文献15
附件16
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
引言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取得巨大成效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随之崛起。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在不断进步,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农民的思想在不断进步,其民主权利意识也在日益增强,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越发明显。但是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社区治理所需要的居民参与程度和效果与实际居民参与现状产生严重不符。
本文以治理和善治理论、公民参与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安徽省无为县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力图探索出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阻碍性因素,分析问题存在的缘由,针对困境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公民参与的深度广度效度,为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对策建议,从而促进新时代新型社区的构建。
一、当前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成果
谢里安斯坦认为,公民参与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公民对自身应当拥有的权利的重拾和使用,对于本来没有相应发声权力的民众来说,这样的结果可以使让政府和公权力听到自己的声音,接受自己的意见,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1。这是目前大多学者普遍认同并接受的看法。
社区研究的先驱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密、互帮互助、极富人情味的社会团体”。除此之外,比如芝加哥学派等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基点进行探索,都提出很多论述和对策意见。
国外学者所做的研究对我们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开展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是我们应该明了的是,国外研究的出发点是主要是鉴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的,无法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并不能全面通用的适于我国的国情。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认清我国国情,将研究进行本土化处理,以适用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研究成果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我国学术界对农村治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自治、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在农村治理方式,不同矛盾的协调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对策分析3。学者韩进锋认为,相对于传统农村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具有更大弹性,要求更多公民参与,社会化联系更加紧密4。
关于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方面,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成果,是民主自有时代的典型特征,公民参与保证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学者认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是一种公民意识觉醒的表现,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决策实行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民意,使得所做的决策民主公正,增加群众对决策的认同和理解,减少决策推行的阻力5。从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必要性来看,参与农村治理,是每个农村居民民主权利的正常运用,既有利于制约公共权力,促进公共政策的合理有效和民主倾向,也有利于公民意志和利益诉求的表达6。
针对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及解决方法方面,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不同的问题和问题起因,并希望提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者郑传贵指出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过程出现的阻碍因素可以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全面具体的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进行参与;没有合理有效的反馈利益需求的渠道;没有对不同利益诉求形成良好的协调,从而导致利益诉求未集中统一化。对于以上阐述的阻碍因素,研究者认为应该加强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制度化程度,提高制度化标准,加强制度的实际行使效力和作用,从强化参与意识,协调利益分歧,优化决策等多个方面消除阻碍,解决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7。另外很多学者从群众参与的组织建设,群众参与的动力、参与度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参与主体自身局限性研究,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社区
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生活在此区域的人主要从事农业性生产劳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区域共同体,即形成了农村社区9。也有学者认为农村社区主要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为主,人口数量较少,人口聚集程度较小的聚居区域,是一种以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治理为一体的居住综合体10。由此可见目前学者们对农村社区的定义基本集中在居住形式趋于集中化,居住群体趋于同类化,居住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等这些关键点上。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3
一、当前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研究成果3
(一)国外研究成果3
(二)国内研究成果3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1.农村社区4
2.社区治理4
3.公民参与4
(二)基础性理论研究5
1.治理与善治理论5
2.公民参与理论5
三、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5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5
(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6
四、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现状研究6
(一)无为县社区治理的现状6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展示6
1.公民对社区治理的认知方面6
2.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方面7
3.公民个人意见看法方面7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7
1.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方式单一7
2.参与组织滞后8
3.参与主体作用缺失9
4.乡镇政府越权干预现象严重10
五、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10
(一)政治因素10
(二)经济因素10
(三)文化因素11
六、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建议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健全社区治理制度11
(二)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参与渠道12
(三)提升居民参与意识13致谢14
参考文献15
附件16
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
引言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取得巨大成效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随之崛起。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在不断进步,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农民的思想在不断进步,其民主权利意识也在日益增强,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越发明显。但是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社区治理所需要的居民参与程度和效果与实际居民参与现状产生严重不符。
本文以治理和善治理论、公民参与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安徽省无为县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力图探索出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阻碍性因素,分析问题存在的缘由,针对困境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公民参与的深度广度效度,为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对策建议,从而促进新时代新型社区的构建。
一、当前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成果
谢里安斯坦认为,公民参与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公民对自身应当拥有的权利的重拾和使用,对于本来没有相应发声权力的民众来说,这样的结果可以使让政府和公权力听到自己的声音,接受自己的意见,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1。这是目前大多学者普遍认同并接受的看法。
社区研究的先驱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密、互帮互助、极富人情味的社会团体”。除此之外,比如芝加哥学派等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基点进行探索,都提出很多论述和对策意见。
国外学者所做的研究对我们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开展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是我们应该明了的是,国外研究的出发点是主要是鉴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的,无法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并不能全面通用的适于我国的国情。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认清我国国情,将研究进行本土化处理,以适用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研究成果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我国学术界对农村治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自治、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在农村治理方式,不同矛盾的协调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对策分析3。学者韩进锋认为,相对于传统农村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具有更大弹性,要求更多公民参与,社会化联系更加紧密4。
关于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方面,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成果,是民主自有时代的典型特征,公民参与保证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学者认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是一种公民意识觉醒的表现,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决策实行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民意,使得所做的决策民主公正,增加群众对决策的认同和理解,减少决策推行的阻力5。从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必要性来看,参与农村治理,是每个农村居民民主权利的正常运用,既有利于制约公共权力,促进公共政策的合理有效和民主倾向,也有利于公民意志和利益诉求的表达6。
针对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及解决方法方面,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不同的问题和问题起因,并希望提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者郑传贵指出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过程出现的阻碍因素可以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全面具体的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进行参与;没有合理有效的反馈利益需求的渠道;没有对不同利益诉求形成良好的协调,从而导致利益诉求未集中统一化。对于以上阐述的阻碍因素,研究者认为应该加强公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制度化程度,提高制度化标准,加强制度的实际行使效力和作用,从强化参与意识,协调利益分歧,优化决策等多个方面消除阻碍,解决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7。另外很多学者从群众参与的组织建设,群众参与的动力、参与度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参与主体自身局限性研究,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社区
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生活在此区域的人主要从事农业性生产劳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区域共同体,即形成了农村社区9。也有学者认为农村社区主要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为主,人口数量较少,人口聚集程度较小的聚居区域,是一种以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治理为一体的居住综合体10。由此可见目前学者们对农村社区的定义基本集中在居住形式趋于集中化,居住群体趋于同类化,居住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等这些关键点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