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重建的行为研究以福建霞塘村谢氏祠堂为例
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性符号,近年来各地祠堂重建都在火热的进行。本研究以霞塘村为主要调查地点,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村委会干部,祠堂重建委员会成员,谢姓村民等人的访谈。对霞塘村祠堂重建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了事件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委员会成员以及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窥视整个村庄的治理逻辑。研究发现委员会成员多为乡村中的精英阶层,他们通过面向内外部进行资源的链接,促进了重建工程的完成并且带动村庄发展,而他们则从中获得一定的名利。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采取不介入的应对方式,以此来缓和矛盾,减轻压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一)选题缘起 1
(二)研究思路 2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2
(四)研究方法 4
一、重建前:委员选举,能者居上 4
(一)委员重选,能人竞选 5
(二)重建初衷及村民态度 5
二、重建中:寻助权威,链接资源 6
(一)寻助权威 7
(二)链接资源 7
三、重建后:缅怀先祖,老人活动8(一)缅怀先祖 8
(二)老人活动 8
四、总结与结论 9
(一)总结 9
(二)值得讨论的问题 10
致谢12参考文献12附录一 祠堂重建委员会成员访谈提纲14附录二 其它组织中成员访谈提纲14附录三 普通谢氏村民访谈提纲15附录四 他姓村民访谈提纲15
祠堂重建的行为研究
以福建省霞塘村谢氏祠堂为例
引言
前言
(一)选题缘起
“皇权不下县,县下为宗族。”一句俗语点明了宗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宗族标志性符号的祠堂则经历了几千年而不灭。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祠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近些年祠堂的重建渐成风气,多地都开始对祠堂进行翻修或者重建。而笔者的家乡的谢氏祠堂也正在经历着这一重建的过程,四年社会学学习,让我不仅仅满足于看到了祠堂重建作为建筑被塑造起来的过程,更想通过深入的访谈来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在重建中包括委员会成员,村干部,普通村民和他姓村民在这一过程中是持怎样的态度,那些委员会成员在面对矛盾问题时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逻辑进行应对。
而且,对于祠堂重建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意义,在现实意义上:祠堂的重建是乡村社会中的重大事件,而在对重大事件的掌控处理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乡村治理中人员或者组织的行动逻辑。借由祠堂重建这一事件,可以更加清晰地窥探出乡村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乃至组织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合作抑或博弈的,从而为更好的乡村治理实践模式提供参考。
在理论意义上:虽然学者对于祠堂宗族的研究已经不在少数,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者都倾向于从功能论的视角亦或是对祠堂重建的过程本身进行分析。本研究借助家乡谢氏祠堂重建的契机,在了解祠堂重建整个事件过程基础上,透视各方权力主体的行动逻辑,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治理提供思路。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村委会干部,祠堂重建委员会成员,谢姓村民和他姓村民进行访谈收集资料,理清整个重建事件的过程,并着重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村干部,委员会成员以及普通村民是如何行动的,发现其中的矛盾冲突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看待乡村治理。
笔者将祠堂的重建分为重建前,重建中和重建后三个阶段,而重建前主要将视线集中在重建委员会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成员的组成情况,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各方村民对于祠堂重建的态度以及参加决议的情况。重建中则主要探讨了重建委员会的成员在面对困难时事如何通过寻助权威链接资源去解决的;重建后则探讨作为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祭祀先祖的功能。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1.1国外学者在二十世纪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
在上世纪初,国外学者得以进入中国,但是在对中国的宗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村庄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去阐述在宗族的功能以及其内在秩序。
最早对宗族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葛学傅,他通过在广东潮州的一个村庄进行调查,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教育、政治、婚姻和家庭、经济、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 [1]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通过对云南西镇的田野调查,他将心理人类学的视角带入到了研究之中,还对父子、夫妻和亲属关系进行了划分。[2]英国学者弗里德曼对福建和广东的村落中的宗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宗族内部的分化、等级、权力分配等。并且,他认为灌溉系统、边疆社会和稻米种植是宗族形成的三大因素。[3]
1.2国外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研究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断裂的研究重新得到了发展,对于宗族的研究慢慢复兴,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宗族的演变、重建。
景军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祠堂重建进行了探讨,阐释了中国西北大川孔氏宗族重建的过程,并指出这实质上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性建构。[4]日本学者濑川昌久以香港新界地区的30种族谱为研究对象,描绘了从宋元明清至今的中国华南社会和该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特征。[5]韩国的学者朴元镐对真应庙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柳山方氏在经过明清改革后仍然能够扩大宗族组织。得出了这一时期的宗族最突出的特征是宗族的作用变大和同族结合范围的扩大的结果。[6]
2、国内研究概况
2.1国内对于祠堂的研究
国内对祠堂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祠堂的文化分析、祠堂的功能分析和对祠堂的保护与利用的分析。
第一,对祠堂的文化的研究,旧时的祠堂文化与新时期的祠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对旧时的祠堂文化的论述中,方春生通过对祭祀、管理和风水等文化,来表现祭祀文化;通过族规对族人生活行为进行一些规范,如果触犯会有相应的惩罚来体现管理文化;最后通过修谱等活动来起到敬祖收族的作用。[7]在新的时期下,张筠通过祠堂建筑的描写,来展示祠堂文化在今天的新的发展:一起参加祠堂集会和祠堂祭祖活动,使现今已经不怎么联系的族中成员能够在此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人们在这里共同享受宗族的恩泽,缓解了矛盾,加强了团结。与此同时,新时期的祠堂它成为了老年活动的地点,体现了祠堂在尊老敬老中的重要作用。[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一)选题缘起 1
(二)研究思路 2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2
(四)研究方法 4
一、重建前:委员选举,能者居上 4
(一)委员重选,能人竞选 5
(二)重建初衷及村民态度 5
二、重建中:寻助权威,链接资源 6
(一)寻助权威 7
(二)链接资源 7
三、重建后:缅怀先祖,老人活动8(一)缅怀先祖 8
(二)老人活动 8
四、总结与结论 9
(一)总结 9
(二)值得讨论的问题 10
致谢12参考文献12附录一 祠堂重建委员会成员访谈提纲14附录二 其它组织中成员访谈提纲14附录三 普通谢氏村民访谈提纲15附录四 他姓村民访谈提纲15
祠堂重建的行为研究
以福建省霞塘村谢氏祠堂为例
引言
前言
(一)选题缘起
“皇权不下县,县下为宗族。”一句俗语点明了宗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宗族标志性符号的祠堂则经历了几千年而不灭。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祠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近些年祠堂的重建渐成风气,多地都开始对祠堂进行翻修或者重建。而笔者的家乡的谢氏祠堂也正在经历着这一重建的过程,四年社会学学习,让我不仅仅满足于看到了祠堂重建作为建筑被塑造起来的过程,更想通过深入的访谈来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在重建中包括委员会成员,村干部,普通村民和他姓村民在这一过程中是持怎样的态度,那些委员会成员在面对矛盾问题时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逻辑进行应对。
而且,对于祠堂重建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意义,在现实意义上:祠堂的重建是乡村社会中的重大事件,而在对重大事件的掌控处理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乡村治理中人员或者组织的行动逻辑。借由祠堂重建这一事件,可以更加清晰地窥探出乡村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乃至组织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合作抑或博弈的,从而为更好的乡村治理实践模式提供参考。
在理论意义上:虽然学者对于祠堂宗族的研究已经不在少数,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者都倾向于从功能论的视角亦或是对祠堂重建的过程本身进行分析。本研究借助家乡谢氏祠堂重建的契机,在了解祠堂重建整个事件过程基础上,透视各方权力主体的行动逻辑,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治理提供思路。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村委会干部,祠堂重建委员会成员,谢姓村民和他姓村民进行访谈收集资料,理清整个重建事件的过程,并着重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村干部,委员会成员以及普通村民是如何行动的,发现其中的矛盾冲突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看待乡村治理。
笔者将祠堂的重建分为重建前,重建中和重建后三个阶段,而重建前主要将视线集中在重建委员会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成员的组成情况,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各方村民对于祠堂重建的态度以及参加决议的情况。重建中则主要探讨了重建委员会的成员在面对困难时事如何通过寻助权威链接资源去解决的;重建后则探讨作为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祭祀先祖的功能。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1.1国外学者在二十世纪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
在上世纪初,国外学者得以进入中国,但是在对中国的宗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村庄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去阐述在宗族的功能以及其内在秩序。
最早对宗族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葛学傅,他通过在广东潮州的一个村庄进行调查,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教育、政治、婚姻和家庭、经济、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 [1]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通过对云南西镇的田野调查,他将心理人类学的视角带入到了研究之中,还对父子、夫妻和亲属关系进行了划分。[2]英国学者弗里德曼对福建和广东的村落中的宗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宗族内部的分化、等级、权力分配等。并且,他认为灌溉系统、边疆社会和稻米种植是宗族形成的三大因素。[3]
1.2国外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研究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断裂的研究重新得到了发展,对于宗族的研究慢慢复兴,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宗族的演变、重建。
景军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祠堂重建进行了探讨,阐释了中国西北大川孔氏宗族重建的过程,并指出这实质上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性建构。[4]日本学者濑川昌久以香港新界地区的30种族谱为研究对象,描绘了从宋元明清至今的中国华南社会和该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特征。[5]韩国的学者朴元镐对真应庙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柳山方氏在经过明清改革后仍然能够扩大宗族组织。得出了这一时期的宗族最突出的特征是宗族的作用变大和同族结合范围的扩大的结果。[6]
2、国内研究概况
2.1国内对于祠堂的研究
国内对祠堂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祠堂的文化分析、祠堂的功能分析和对祠堂的保护与利用的分析。
第一,对祠堂的文化的研究,旧时的祠堂文化与新时期的祠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对旧时的祠堂文化的论述中,方春生通过对祭祀、管理和风水等文化,来表现祭祀文化;通过族规对族人生活行为进行一些规范,如果触犯会有相应的惩罚来体现管理文化;最后通过修谱等活动来起到敬祖收族的作用。[7]在新的时期下,张筠通过祠堂建筑的描写,来展示祠堂文化在今天的新的发展:一起参加祠堂集会和祠堂祭祖活动,使现今已经不怎么联系的族中成员能够在此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人们在这里共同享受宗族的恩泽,缓解了矛盾,加强了团结。与此同时,新时期的祠堂它成为了老年活动的地点,体现了祠堂在尊老敬老中的重要作用。[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