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背景,也是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背景,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更是乡村公共事务治理转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使乡村个体个性得到解放,带来了经济理性,但集体精神也随之削弱,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精神培育尤为重要。目前的培育途径多集中在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收效甚微,本文尝试从公共精神内涵出发在法治意识、理性和服务意识方面为培育机制提供几点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绪 论 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出现困境 4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4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基本状况 5
(三)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困境的典型表现 5
二、 公共精神: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社会基础 6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6
(二) 培育公共精神对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意义 6
1.孟玲芬案例简述 6
2.孟玲芬案例分析 7
3.孟玲芬案例启示 7
三、当前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现状 8
(一)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 8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现状 8
四、培育乡村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径 8
(一)完善乡村法庭,创新培育法治思维 9
(二)增加可参与的公共事务,以实践培育“关系理性” 9
(三)打破官僚制的封闭环境,培育服务意识 10
结束语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引言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乡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首要问题,随着治理理论的引入,乡村公共事务治理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乡村秩序被解体,目前的乡村社会呈现出秩序混杂的现象,因此新秩序的建立极为必要。有学者提倡重塑中国传统乡村文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乡村终将消失,而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阶段,如何发挥好市场经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才是当务之急。
(二)研究意义
明确市场经济条件对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带来的困境才能对症下药,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是克服困境的必要条件,合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对于乡村公共精神的培养将大有益处。公共精神不仅是乡村个体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必备素养,也是乡村个体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必备素养。因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精神培育机理的研究对于解决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困境和培育公民社会中的现代化公民有一定的意义。
(三)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对概括描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人性、个体性、理性和现代性,这些基本特征对乡村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本文主要研究其对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市场经济使乡村个体原子化,归属感降低,也带来了经济理性,在这种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遇到了治理主体、制度和公共空间供给的困境。
第二部分阐述了为了克服上述困境,引入了公共精神。首先对公共精神已有概念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提炼公共精神的内涵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即公共精神要求人们有共同的政治认同,抱着共同发展的初衷,以道德责任为红线维护个人利益,以理性人的思维处理事物和对待他人,对于那些手握公共资源的人应确立其服务意识。其次论述公共精神对解决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主体间关系矛盾的意义,此外延伸到乡村之外,阐明公共精神对于个体以及国家层面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部分列举了实践中一些对乡村公共精神培育的措施,但发现收效甚微。学者提出了许多可参考的培育路径,本文从公共精神的定义出发,在论证如何利用市场经济对培育乡村公共精神的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出现困境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清市场经济成为必修课。那么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呢?第一,人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出发点,肯定人的主体地位,解放人性;第二,个体性是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特征,人们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个人利益的实现为重;第三,理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特征,人们能够不受情感因素左右,运用客观理性判断,并做出决策;第四,现代性是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发展阶段。[1]
可见,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政治文化转型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影响也颇深。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推动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可以凭借剩余农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农民以个体为单位开始融入市场。农产品价格市场化逐步展开,农产品市场的自由化和发展使农民获得了更高的农业收益。[2]随后市场化更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蔓延,农民进城城市化成为趋势,这一趋势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首先,人口结构上形成了“613899”部队;其次,乡村文化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导致外缘性文化注入是乡村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现代性的市场意识和经济理性渗透到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中来,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被开放的现代文化意识所取代,在改变农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3]这种改变影响着乡村政治,促进了乡村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高涨了乡村个体参与自治的热情。人们更加重视乡村个体自治,对于规范“四个民主”有着更迫切的要求,乡村个体主要通过这些活动方式来保证自治的实现。[4]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基本状况
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内在逻辑,乡村社会的变迁必然也引起了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现状首先表现在个性的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把推动了人个性的解放和发展,实现了人格独立,承认和确立的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个性发展也使人变得自私孤立;其次经济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理性使得人们更有理智,分得清楚利弊,最终选择最优方案,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也造成社会成员甚至亲戚朋友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你算计我,我算计你”,社会关系变得没有了“人情味儿”;再次利己主义成为成员行为的出发点,利己主义使得人们在自己正当利益受损时选择有所作为,人们开始关注政府是否行为得当,是否损害了自己作为公民的利益,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对构建参与型政府、公民社会和社会监督机制都是极为有利的,然而也存在着不择手段地为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不正当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现象;最后道德感缺失,在利与义的选择上,单纯的市场经济是求利的经济,如果人人都变得唯利是从,就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5]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绪 论 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出现困境 4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4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基本状况 5
(三)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困境的典型表现 5
二、 公共精神: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社会基础 6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6
(二) 培育公共精神对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意义 6
1.孟玲芬案例简述 6
2.孟玲芬案例分析 7
3.孟玲芬案例启示 7
三、当前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现状 8
(一)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 8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现状 8
四、培育乡村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径 8
(一)完善乡村法庭,创新培育法治思维 9
(二)增加可参与的公共事务,以实践培育“关系理性” 9
(三)打破官僚制的封闭环境,培育服务意识 10
结束语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引言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乡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首要问题,随着治理理论的引入,乡村公共事务治理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乡村秩序被解体,目前的乡村社会呈现出秩序混杂的现象,因此新秩序的建立极为必要。有学者提倡重塑中国传统乡村文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乡村终将消失,而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阶段,如何发挥好市场经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才是当务之急。
(二)研究意义
明确市场经济条件对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带来的困境才能对症下药,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是克服困境的必要条件,合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对于乡村公共精神的培养将大有益处。公共精神不仅是乡村个体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必备素养,也是乡村个体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必备素养。因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精神培育机理的研究对于解决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困境和培育公民社会中的现代化公民有一定的意义。
(三)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对概括描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人性、个体性、理性和现代性,这些基本特征对乡村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本文主要研究其对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市场经济使乡村个体原子化,归属感降低,也带来了经济理性,在这种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遇到了治理主体、制度和公共空间供给的困境。
第二部分阐述了为了克服上述困境,引入了公共精神。首先对公共精神已有概念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提炼公共精神的内涵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即公共精神要求人们有共同的政治认同,抱着共同发展的初衷,以道德责任为红线维护个人利益,以理性人的思维处理事物和对待他人,对于那些手握公共资源的人应确立其服务意识。其次论述公共精神对解决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主体间关系矛盾的意义,此外延伸到乡村之外,阐明公共精神对于个体以及国家层面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部分列举了实践中一些对乡村公共精神培育的措施,但发现收效甚微。学者提出了许多可参考的培育路径,本文从公共精神的定义出发,在论证如何利用市场经济对培育乡村公共精神的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出现困境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清市场经济成为必修课。那么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呢?第一,人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出发点,肯定人的主体地位,解放人性;第二,个体性是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特征,人们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个人利益的实现为重;第三,理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特征,人们能够不受情感因素左右,运用客观理性判断,并做出决策;第四,现代性是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发展阶段。[1]
可见,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政治文化转型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影响也颇深。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推动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可以凭借剩余农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农民以个体为单位开始融入市场。农产品价格市场化逐步展开,农产品市场的自由化和发展使农民获得了更高的农业收益。[2]随后市场化更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蔓延,农民进城城市化成为趋势,这一趋势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首先,人口结构上形成了“613899”部队;其次,乡村文化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导致外缘性文化注入是乡村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现代性的市场意识和经济理性渗透到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中来,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被开放的现代文化意识所取代,在改变农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3]这种改变影响着乡村政治,促进了乡村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高涨了乡村个体参与自治的热情。人们更加重视乡村个体自治,对于规范“四个民主”有着更迫切的要求,乡村个体主要通过这些活动方式来保证自治的实现。[4]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基本状况
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内在逻辑,乡村社会的变迁必然也引起了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现状首先表现在个性的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把推动了人个性的解放和发展,实现了人格独立,承认和确立的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个性发展也使人变得自私孤立;其次经济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理性使得人们更有理智,分得清楚利弊,最终选择最优方案,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也造成社会成员甚至亲戚朋友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你算计我,我算计你”,社会关系变得没有了“人情味儿”;再次利己主义成为成员行为的出发点,利己主义使得人们在自己正当利益受损时选择有所作为,人们开始关注政府是否行为得当,是否损害了自己作为公民的利益,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对构建参与型政府、公民社会和社会监督机制都是极为有利的,然而也存在着不择手段地为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不正当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现象;最后道德感缺失,在利与义的选择上,单纯的市场经济是求利的经济,如果人人都变得唯利是从,就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