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县农村精准扶贫问题探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深入推进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方针。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在取得了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探究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问题有利于我国更好的推进扶贫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贵州省黎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社会参与困境、扶贫力量弱、投入资金少。探究农村精准扶贫中在扶贫主体、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贫困户认定标准、脱贫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3
(一)国外研究概述 3
(二)国内研究综述 3
二、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5
(一)相关概念界定 5
1.贫困 5
2.精准扶贫 5
(1)精准识别 5
(2)精准帮扶 5
(3)精准管理 5
(二)研究理论基础———贫困恶性循环论 5
三、 农村精准扶贫基本现状——以贵州省黎平县为例 6
(一)黎平县基本特征 6
1.贫困人口多 6
2.生存环境差 6
3.生产条件差 6
(二)黎平县扶贫问题 6
1.社会扶贫存困境 6
2.扶贫力量弱 6
3.投入资金少 6
四、 薛家坪精准扶贫现状的实证分析 7
(一)贫困户属性及建档情况 7
1.贫困户属性 7
2.建档情况 7
(二)贫困户家庭人口特征 7
1.性别分布 7
2.年龄分布 8
3.受教育情况 8
4.家庭人口与劳动人口 8
(三)贫困户家庭种植面积、享受农业补贴和收入情况 9
1.种植面积 9
2.农业补贴情况 9
3.家庭年收入 10
(四)2017年扶贫项目参与情况 10
(五)20142016年参与扶贫项目后的变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况 10
(六)精准扶贫村民知晓度 11
(七)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满意度 11
五、 薛家坪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分析 13
(一)扶贫主体:模式单一、联动扶贫缺乏效用 13
(二)扶贫对象:传统观念强、积极性较低 13
(三)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缺乏整体性 13
(四)扶贫资金:申请流程复杂、审批时间长 13
(五)贫困标准认定:标准不科学、识别不全 13
(六)脱贫监测:指标控制、缺乏精准 13
六、 农村精准扶贫问题治理路径探析 14
(一)扶贫主体:优化模式、效用联动 14
(二)扶贫对象:加强思想脱贫、入户宣传讲解政策 14
(三)扶贫项目:因户制宜、整体立项 14
(四)扶贫资金: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 14
(五)贫困标准认定:标准科学化、精准化 14
(六)脱贫监测:范围指标控制法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17
访谈提纲 17
附录B 18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调查问卷 18
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探究——以贵州省黎平县为例
引言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即是发展中的重要议程,改革初期,我国实行的是扶贫体制改革,即用推进完善体制来进行扶贫,依靠政策为主力。1986年,扶贫开发的提出使我国进入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时期,此时,提倡扶贫工作与当地的开发有机结合,中央通过扶贫政策的调整,把重点放在重点贫困区进行地区开发,已实现扶贫的目的,在这一时期,全国许多的重点贫困县通过扶贫开发脱贫,全国贫困比例情况持明显下降趋势。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扶贫工作的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进入了扶贫攻坚时期,即在前两个时期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各个地区具体的扶贫措施,调整国家政策,调整贫困线的界定,细致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实施干部+农村扶贫模式,责任到人。这四个扶贫时期使我国的贫困情况得到了很大的减少,但是面对我国贫困人口众多的情况,扶贫工作仍道路长远,面对新世纪的新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扶贫不仅仅与经济、教育、医疗有关,同时还与生态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我国进入了如今的精准扶贫时期,精准扶贫这一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考察湖南湘西提出,目标是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同时,发展产业经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在巩固了以往的扶贫成果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富裕之路,同时,在精准扶贫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更可利用生态,脱贫一批。
精准扶贫不仅是我国现今解决民生民计问题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在其实施以来取得了大成效的同时,也不断的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在扶贫主体这一面,存在精准扶贫工作不精准开展现象,在扶贫对象这一面,也存在着精准扶贫参与度不足,参与困难等问题。本文将在国内外扶贫问题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贵州省黎平县作为实证考察地点,探究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在贫困理论方面,首次对贫困问题的提出是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理论》[1]中,提出贫困的原因是贫民自身,与社会制度无相关责任;同时,在制度层面上,《马克思的贫困理论》[2]最早探究了贫困的根源,提出无产阶级的贫困者脱贫的路径是“剥夺者被剥夺”。
在20世纪50年代后,相较之主流的贫困理论有纳克斯的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纳克斯在其《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3]一书中,解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原因是因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经济中存在着“恶性循环系列”,并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造成的。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精准扶贫自实施以来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对其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笔者重点分析归纳后,分为精准扶贫的定义、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精准扶贫实施路径中的问题三个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