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社会适应句容蜀镇s工厂工人的个案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社会适应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过渡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在社会适应上也与老一代的农民工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于初入职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这部分群体在生活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由于经济条件无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社会交往方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工作上能够快速地投入工作,但对于未来还处于被动观望的状态;而在心理适应上他们面对压力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对自我的身份也有明确的认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理论范式2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概念界定4
(二)调查地点概况4
(三)研究方法5
三、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生活适应5
(一)经济仅能自给自足5
(二)业余生活方式单一6
四、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工作适应7
(一)工作适应能力较强7
(二)被动观望下的人生规划7
五、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心理适应8
(一)职业过渡期的压力调适8
(二)城乡转换间的身份认同8
六、小结与思考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访谈提纲12
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社会适应
——基于句容蜀镇S工厂工人的个案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当前,农民工的数量约有1.5亿人,且仍在迅速增长,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约1亿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力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新生力量的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那些工作尚不稳定的即处于过渡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们的社会适应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过渡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不单单是空间位置的转变,要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工作尚不稳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正面临着全面的社会适应挑战。而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理论范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不少学者运用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排斥、社会资本等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现状进行探讨。
1.社会化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要学会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他们来说,需要进行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个人重新学习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发现自身与城市环境、居民之间的差距,就需要进行重新学习,来不断缩小这种差距,以适应城市社会生活。[1]45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继续学习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愿望。[2]但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仍然比较低下,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十分欠缺,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大多数还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同时,他们缺乏纪律性、规范性,法制意识淡薄。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3]2426
2.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是指任何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地位规定了与其相适应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人们在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产生角色失调。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导致了角色不清;[4]他们在农村是农民,在城市是农民工,也存在着角色中断,如果他们不能扮演好农民工的角色,不能够适应城市的环境,就会导致角色失败,这不仅使他们自己陷入困境当中,更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也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分不清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城乡文化价值的冲突使他们产生认知失调,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作用。[5]3340
3.社会排斥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遭受到社会关系网的排斥,这种排斥源于一种对社会资源垄断的偏好和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形成。[6]城市的制度安排、市民的群体习惯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根源。一方面,由于社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心、重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无形壁垒,将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他们享受不到福利待遇,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适应困境,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7]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更为冷漠,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失望的心理困境中。[8]因此,要真正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9]
4.社会资本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资本是他们可以利用的一种有效资源,可以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社会支持等。李爱芹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主要集中在以血缘、亲缘、地缘所构成的微观层面上,而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明显不足;[10]还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资本的不足表现为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低,而经济适应是社会适应的基础,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仍然十分低下,他们在职业选择、工作环境上处于劣势;[11]文化资本的缺乏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水平、价值取向等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异;社会资本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他们受到城市的排斥,制度的隔离等。而这三种资本的提升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1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理论范式2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概念界定4
(二)调查地点概况4
(三)研究方法5
三、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生活适应5
(一)经济仅能自给自足5
(二)业余生活方式单一6
四、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工作适应7
(一)工作适应能力较强7
(二)被动观望下的人生规划7
五、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心理适应8
(一)职业过渡期的压力调适8
(二)城乡转换间的身份认同8
六、小结与思考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访谈提纲12
新生代农民工初入职场的社会适应
——基于句容蜀镇S工厂工人的个案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当前,农民工的数量约有1.5亿人,且仍在迅速增长,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约1亿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力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新生力量的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那些工作尚不稳定的即处于过渡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们的社会适应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过渡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不单单是空间位置的转变,要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工作尚不稳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正面临着全面的社会适应挑战。而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理论范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不少学者运用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排斥、社会资本等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现状进行探讨。
1.社会化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要学会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他们来说,需要进行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个人重新学习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发现自身与城市环境、居民之间的差距,就需要进行重新学习,来不断缩小这种差距,以适应城市社会生活。[1]45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继续学习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愿望。[2]但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仍然比较低下,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十分欠缺,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大多数还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同时,他们缺乏纪律性、规范性,法制意识淡薄。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3]2426
2.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是指任何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地位规定了与其相适应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人们在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产生角色失调。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导致了角色不清;[4]他们在农村是农民,在城市是农民工,也存在着角色中断,如果他们不能扮演好农民工的角色,不能够适应城市的环境,就会导致角色失败,这不仅使他们自己陷入困境当中,更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也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分不清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城乡文化价值的冲突使他们产生认知失调,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作用。[5]3340
3.社会排斥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遭受到社会关系网的排斥,这种排斥源于一种对社会资源垄断的偏好和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形成。[6]城市的制度安排、市民的群体习惯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根源。一方面,由于社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心、重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无形壁垒,将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他们享受不到福利待遇,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适应困境,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7]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更为冷漠,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失望的心理困境中。[8]因此,要真正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9]
4.社会资本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资本是他们可以利用的一种有效资源,可以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社会支持等。李爱芹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主要集中在以血缘、亲缘、地缘所构成的微观层面上,而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明显不足;[10]还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资本的不足表现为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低,而经济适应是社会适应的基础,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仍然十分低下,他们在职业选择、工作环境上处于劣势;[11]文化资本的缺乏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水平、价值取向等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异;社会资本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他们受到城市的排斥,制度的隔离等。而这三种资本的提升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