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及测量以雨花社区为例
社区和社会资本是当前社会学界热门的研究点,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生活单元,在当代社会的功能日益凸显,社区的建设成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基础,而社区社会资本作为社区发展的有力推动力已日渐重要。本文针对商品房社区的社区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从6个维度展开社区凝聚力、社区归属感、互惠、地方性社区网络、社区信任、志愿主义。笔者通过对雨花社区实际案例的调查设计问卷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社区现阶段所有的社区资本程度偏低,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渠道上存在问题,导致社区参与度低,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不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导论1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2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2
(二)国内关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3
(三)研究述评3
三、研究设计3
(一)研究地点3
(二)研究方法3
(三)研究对象4
(四)研究维度来源4
(五)研究指标体系说明4
四、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5
(一)社区归属感5
(二)社区凝聚力6
(三)互惠7
(四)地方性社区网络8
(五)社区信任9
(六)志愿主义10
五、社区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11
(一)社区基本生活场所管理欠缺11
(二)居民主人翁意识薄弱,社区管理方法亟待改进11
(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程度较为落后12
六、应对措施12
(一)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12
(二)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12
(三)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科学人性化地管理社区13
(四)加强社区特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13
七、总结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附录:调查问卷15商品房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及测量
——以雨花社区为例
引言
一、导论
社会学家科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曼在八十年代出就着手开始了对社会资本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研究;政治家普特南也从政治学的角度,阐述了社会资本在民主发展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当如今,社会资本论的各种学术成果层出不穷。
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已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农村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区。由此可见,城市社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结构元素。过去,中国所施行的计划经济下,社区普遍为单位制社区,社区居民为单位人,无论是单位的管理和下达的政策,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团结统一的,社区凝聚力高,社区参与感强,但在当下,计划经济已经趋于瓦解,单位制社区也不复存在,而现有的社区多是由来自不同地区承担不同工种的居民所组成,有研究指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社会资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资本积累程度低、所覆盖的方面不够均衡等。具体而言:居民在参与到社区中时缺乏主动性,很多时候是被动参与。笔者认为,中国当下想要发展社区建设,让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通过对一些文献的梳理,笔者疑惑着是不是当下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很低?为什么会低?社区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让笔者对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产生兴趣,它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存在哪些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身边入手的调研,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1.社区社会资本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是个人与所在团体中所有社会资源和潜在社会资源的综合。它形成的原因是个体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并发生社会联系。
帕特南把社会资本看做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1]科尔曼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
Putnam 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诸如信任、共同价值、社交网络等,基于它们促进合作提高社会效率[2]。Sharma等人的研究表明,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和信任,可以有效减少社区犯罪,增强居民社区生活的安全感[3]。在城市低收入社区研究中,学者更多是上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两种观点结合,将社区社会资本定义为“能够促进社区融合和居民自身发展的,社区居民间的信任,所具有的共同的理念,邻里互助的程度以及社区居民间的人际关系网络”[4]。
2.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
首先是国外社会学家奥尼克丝等关于澳大利亚的研究认为,社区社会资本应该包括社区参与、社会能动性、信任和安全、邻里联系、朋友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对差异的容忍度、个人价值、工作联系。
后来,纳拉扬等人认为,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应该再加上一般规范和志愿主义。可以发现,一般规范的测量指标往往被其他研究者作为不信任的指标,和谐相处的指标与社区凝聚力概念相当吻合,而邻里联系的指标指的是邻里间的社会支持。可见,纳拉扬等研究者提出的测量体系中,测量的核心维度包括参与社团、信任、社区凝聚力、日常社交、社会支持、志愿主义等[5]。
罗家德对此的补充是:一是从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上对社会资本进行分类;二是从社会资本受益的导向方面从个人与集体层面分类社会资本。前者是宏观层次的,受益者是一个群体,也就是社会资本使得一个群体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带来的效益。后者是微观层次的,受益者是个人,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资本给他/她带来资源[6]。Leana 和VanBuren也曾经有相似的看法:“私人物品”社会资本归属于某一行动者(个人或一个团体),而且服务于私人利益,“公共物品”社会资本归属于某一群体所有,而且服务于该群体的公共利益。[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导论1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2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2
(二)国内关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3
(三)研究述评3
三、研究设计3
(一)研究地点3
(二)研究方法3
(三)研究对象4
(四)研究维度来源4
(五)研究指标体系说明4
四、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5
(一)社区归属感5
(二)社区凝聚力6
(三)互惠7
(四)地方性社区网络8
(五)社区信任9
(六)志愿主义10
五、社区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11
(一)社区基本生活场所管理欠缺11
(二)居民主人翁意识薄弱,社区管理方法亟待改进11
(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程度较为落后12
六、应对措施12
(一)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12
(二)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12
(三)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科学人性化地管理社区13
(四)加强社区特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13
七、总结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附录:调查问卷15商品房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及测量
——以雨花社区为例
引言
一、导论
社会学家科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曼在八十年代出就着手开始了对社会资本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研究;政治家普特南也从政治学的角度,阐述了社会资本在民主发展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当如今,社会资本论的各种学术成果层出不穷。
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已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农村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区。由此可见,城市社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结构元素。过去,中国所施行的计划经济下,社区普遍为单位制社区,社区居民为单位人,无论是单位的管理和下达的政策,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团结统一的,社区凝聚力高,社区参与感强,但在当下,计划经济已经趋于瓦解,单位制社区也不复存在,而现有的社区多是由来自不同地区承担不同工种的居民所组成,有研究指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社会资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资本积累程度低、所覆盖的方面不够均衡等。具体而言:居民在参与到社区中时缺乏主动性,很多时候是被动参与。笔者认为,中国当下想要发展社区建设,让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通过对一些文献的梳理,笔者疑惑着是不是当下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很低?为什么会低?社区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让笔者对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产生兴趣,它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存在哪些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身边入手的调研,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1.社区社会资本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是个人与所在团体中所有社会资源和潜在社会资源的综合。它形成的原因是个体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并发生社会联系。
帕特南把社会资本看做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1]科尔曼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
Putnam 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诸如信任、共同价值、社交网络等,基于它们促进合作提高社会效率[2]。Sharma等人的研究表明,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和信任,可以有效减少社区犯罪,增强居民社区生活的安全感[3]。在城市低收入社区研究中,学者更多是上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两种观点结合,将社区社会资本定义为“能够促进社区融合和居民自身发展的,社区居民间的信任,所具有的共同的理念,邻里互助的程度以及社区居民间的人际关系网络”[4]。
2.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
首先是国外社会学家奥尼克丝等关于澳大利亚的研究认为,社区社会资本应该包括社区参与、社会能动性、信任和安全、邻里联系、朋友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对差异的容忍度、个人价值、工作联系。
后来,纳拉扬等人认为,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应该再加上一般规范和志愿主义。可以发现,一般规范的测量指标往往被其他研究者作为不信任的指标,和谐相处的指标与社区凝聚力概念相当吻合,而邻里联系的指标指的是邻里间的社会支持。可见,纳拉扬等研究者提出的测量体系中,测量的核心维度包括参与社团、信任、社区凝聚力、日常社交、社会支持、志愿主义等[5]。
罗家德对此的补充是:一是从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上对社会资本进行分类;二是从社会资本受益的导向方面从个人与集体层面分类社会资本。前者是宏观层次的,受益者是一个群体,也就是社会资本使得一个群体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带来的效益。后者是微观层次的,受益者是个人,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资本给他/她带来资源[6]。Leana 和VanBuren也曾经有相似的看法:“私人物品”社会资本归属于某一行动者(个人或一个团体),而且服务于私人利益,“公共物品”社会资本归属于某一群体所有,而且服务于该群体的公共利益。[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