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望论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以河南h中学为例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自愿选择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半结构性访谈和参与观察研究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在“读书无望论”的文化制约下,根据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父母对于他们读书升学的看法、该地区的文化氛围来描述探求这种文化制约对他们辍学选择的影响。体现了除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外,学校教育的潜功能在农村初中生辍学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一定的实证调研对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 2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2
(二)关于教育功能理论的相关研究 3
(三)研究述评 3
二、研究设计 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 4
(三)调查地农村初中辍学的基本情况 4
三、学生个人对教育功能认知下的读书无望 5
(一)学生个人学习成绩带来的读书无望 5
(二)学生个人对教育前途的认知导致的读书无望 6
四、学生家长对教育功能认知下的读书无望 8
(一)学生家长对教育未来收益的认知导致读书无望 8
(二)学生家长的读书无望受当地对教育功能认知的影响 9
五、读书无望与深层次原因分析 10
(一)读书无望与城乡二元制 10
(二)读书无望与阶级再生产 10
六、思考与展望 11
(一)读书无望导致自愿性辍学 11
(二)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的展望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访谈提纲 14
“读书无望论”: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
——以河南省H中学为例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在我国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村学生想要获得比现在高的身份和地位的机会也只有通过接受教育。然而,近几年出现的农村初中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选择自愿性辍学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也就意味着农村青少年主动放弃了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教育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折射出国家教育政策以及改善教育城乡差距的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行为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研究着重探讨学生、家庭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是如何导致了自愿性辍学行为的产生。
研究综述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正是“读书无望论”导致了农村初中生较高的辍学率。相比于过于认为的由经济原因导致的被迫性辍学转而形成了一种由个体主观原因主动放弃学业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人们不信任“教育改变命运”的现实,对教育所发挥的功能产生质疑。由此,新一轮的“读书无望论”卷土重来。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1.经济原因
王书军,李英认为对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培训费等;二是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包括为接受教育而放弃工作的收益和金钱支出用于其他投资的收益;三是教育投资的诱致性成本,包括交通、食宿、社会交往和其他等方面的费用。并且指出制约农户对教育人力资本投入的因素主要是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农户所承担的教育成本明显上升以及农户预期的教育收益率下降。他们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制约农户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因素进行的解读[2]。
钟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人力资本角度,农村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从而在经济上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收益的估计并不怎么乐观;二是即使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农村家庭对学费的承受能力仍然不高。这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生的教育选择[3]。
2.家庭原因
李春玲在研究家庭背景对获得教育的影响时通常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父母的职业(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源)和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4]。
在Bourdieu看来,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因其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与经济资本,从而习得差异明显的语言与文化习性。重要的是,在学校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与文化,恰恰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所习得的文化资本一致,而迥异于下层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文化与习性。换言之,学校中的“教育模式”及其主导文化与社会统治阶层的文化是契合的,因此从一开始便有利于来自这些阶层背景的家庭的学生[5]。
3.社会原因
吴建平引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加以解释,认为大多数研究采取的理性选择假设并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和理论效度,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不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结果[6]。
余惠琼,张礼军认为时下,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我国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重新抬头。教育费用之高是许多落后农村的贫困家庭不能承受的,就业难的客观现实问题使农民家庭重新考量是否有必要对教育进行投资。这两点是造成“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的主要原因[7]。
Trainer曾探讨乡村个体为什么选择不去追求中学后的教育,主要从家庭、学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来说明[8]。
熊易寒在文中指出,这一发现与布迪厄关于“学校是一个生产与再生产社会与文化不平等的主要场域”的著名论断大体一致。无论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都很难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向上流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处在阶级再生产的阴影之下[9]。
4.教育原因
5.个人心理原因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 2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2
(二)关于教育功能理论的相关研究 3
(三)研究述评 3
二、研究设计 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 4
(三)调查地农村初中辍学的基本情况 4
三、学生个人对教育功能认知下的读书无望 5
(一)学生个人学习成绩带来的读书无望 5
(二)学生个人对教育前途的认知导致的读书无望 6
四、学生家长对教育功能认知下的读书无望 8
(一)学生家长对教育未来收益的认知导致读书无望 8
(二)学生家长的读书无望受当地对教育功能认知的影响 9
五、读书无望与深层次原因分析 10
(一)读书无望与城乡二元制 10
(二)读书无望与阶级再生产 10
六、思考与展望 11
(一)读书无望导致自愿性辍学 11
(二)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的展望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访谈提纲 14
“读书无望论”: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
——以河南省H中学为例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在我国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村学生想要获得比现在高的身份和地位的机会也只有通过接受教育。然而,近几年出现的农村初中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选择自愿性辍学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也就意味着农村青少年主动放弃了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教育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折射出国家教育政策以及改善教育城乡差距的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行为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研究着重探讨学生、家庭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是如何导致了自愿性辍学行为的产生。
研究综述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正是“读书无望论”导致了农村初中生较高的辍学率。相比于过于认为的由经济原因导致的被迫性辍学转而形成了一种由个体主观原因主动放弃学业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人们不信任“教育改变命运”的现实,对教育所发挥的功能产生质疑。由此,新一轮的“读书无望论”卷土重来。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1.经济原因
王书军,李英认为对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培训费等;二是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包括为接受教育而放弃工作的收益和金钱支出用于其他投资的收益;三是教育投资的诱致性成本,包括交通、食宿、社会交往和其他等方面的费用。并且指出制约农户对教育人力资本投入的因素主要是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农户所承担的教育成本明显上升以及农户预期的教育收益率下降。他们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制约农户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因素进行的解读[2]。
钟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人力资本角度,农村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从而在经济上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收益的估计并不怎么乐观;二是即使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农村家庭对学费的承受能力仍然不高。这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生的教育选择[3]。
2.家庭原因
李春玲在研究家庭背景对获得教育的影响时通常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父母的职业(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源)和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4]。
在Bourdieu看来,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因其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与经济资本,从而习得差异明显的语言与文化习性。重要的是,在学校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与文化,恰恰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所习得的文化资本一致,而迥异于下层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文化与习性。换言之,学校中的“教育模式”及其主导文化与社会统治阶层的文化是契合的,因此从一开始便有利于来自这些阶层背景的家庭的学生[5]。
3.社会原因
吴建平引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加以解释,认为大多数研究采取的理性选择假设并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和理论效度,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不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结果[6]。
余惠琼,张礼军认为时下,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我国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重新抬头。教育费用之高是许多落后农村的贫困家庭不能承受的,就业难的客观现实问题使农民家庭重新考量是否有必要对教育进行投资。这两点是造成“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的主要原因[7]。
Trainer曾探讨乡村个体为什么选择不去追求中学后的教育,主要从家庭、学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来说明[8]。
熊易寒在文中指出,这一发现与布迪厄关于“学校是一个生产与再生产社会与文化不平等的主要场域”的著名论断大体一致。无论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都很难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向上流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处在阶级再生产的阴影之下[9]。
4.教育原因
5.个人心理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