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角色转换以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为例
随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发展和政府对“西部计划”项目的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日益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了解到目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支教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角色转换的困境。因此,本文在角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前后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的比较,发现研究对象对服务地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职场环境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因此在由大学生到“异乡人”、“初职者”、“支教者”的身份转变上存在角色转换困境。本文在分析该角色转换困境成因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相关理论2
(二)国内相关研究 2
(三)角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3
二、研究设计3
三、志愿者的角色转换 4
(一)异乡人的角色转换 4
(二)初职者的角色转换 5
(三)支教者的角色转换 7
四、志愿者角色转换的困境 8
(一)场景反差:媒体建构与真实情境 8
(二)角色失落: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 9
五、小结与思考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受访者基本信息4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角色转换
——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为例
引言
志愿行为是公民参与社会的一种形式,这种特殊形式能够有效的增加社会资本,帮助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公民参与的志愿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弥补政府方面在市场经济中的劣势和不足,有效地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短时间内的飞速发展,以及政府对“西部计划”的大力推广和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队伍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组织机构尚未健全,组织内部缺乏沟通协调,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扎堆和不同社团在同一个地方“撞车”的现象;项目设计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志愿者培训不足,活动后缺乏经验总结;活动资金紧张,限制活动开展还有种种以“支教、助学、天使计划、爱心行动”为名,行山区旅游、开拓眼界和丰富履历之实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质疑。事实上,大学生自愿服务是否能发挥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从角色期待到角色实践这一角色转换的过程是否通畅。因此,本研究选择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的五位志愿者,对其“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角色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加以考察比较,对其角色转换过程中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可能的困境及成因,并给出相关建议。
文献回顾
国外相关理论
角色,是社会对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同时还是个体外显的可观察行为。因此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各方对处于社会结构一定地位的个体或系统的各种期望和要求。也就是说,角色是一种由角色期待构成的行为模式[1]。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从扮演的一个角色转换为需要扮演的另一种角色。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带来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冲突是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在不同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的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如果要通畅地进行角色转换,也就意味着要从以往的角色扮演中脱离出来,尽快的投入新的角色扮演。
根据奥尔波特的角色理论,角色扮演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角色期待、角色构想、角色接受和角色实践。角色期待是社会各方对处于社会结构中一定地位的个体或系统的各种期望。角色实践是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个体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角色领悟和学习到的角色的内容投入实践活动的过程。角色认同是指处于社会结构和环境中的个体或系统,通过互动行为构建的对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认同[2]。同时,角色认同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通过影响行为,来影响社会结构。
成功的角色转换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3],互动就是角色领会和角色建构,互动更重视行为的一致性,而不是将是否服从社会结构中的规范和地位作为评价标准。只有把彼此的行为归入到一致的整体中,人们才能理解对方的行动,预期对方的行为,并调整彼此的反应。在这种角色校正过程中,行动者运用了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标准就是行动者确认角色以及与角色互动的程度。外部标准则包括重要人物、相关群体或一般认同标准对角色的评价[4]。
一旦角色转换完成,就会形成稳定的角色认同,其是自我标定的内在化,它直接影响个体对未来社会活动的选择,以及在选择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5]。
(二)国内相关研究
虽然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比理论研究起步晚,但鉴于高校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不少实证研究有了不错的成果,其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志愿服务效果及评价的研究尤其瞩目。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理查德(Richard)和布里吉塔帕(BrijeshThapa)探索了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功能库存能力的激励因素,包括“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没有自己幸运的人”、“获得新视角”、“当作重要事业”、“消除孤独感”等等。而影响其志愿服务功能库存能力的消极因素则包括“没有时间”、“不了解参与渠道”、“身体不好或残疾”、“缺乏必要技能”、“担心活动安全性”等等。
国内关于对志愿动机的研究,也是归纳了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宋利国和张亚娜得出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理想的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利他主义和环境因子[7]。殷小川和田惠芬则在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动机以外,指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归属需要、权力动机、自我检验动机、娱乐动机和交往动机[8]。莫文琪所提出的自我成长需要、交往需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和回报社会的动机,其实也是和前几位学者有相似之处的[9]。
总结我国学者对志愿动机的分类,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归纳为自我成长动机、理想主义动机、利他主义动机、交往动机、娱乐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归属需要和环境压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相关理论2
(二)国内相关研究 2
(三)角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3
二、研究设计3
三、志愿者的角色转换 4
(一)异乡人的角色转换 4
(二)初职者的角色转换 5
(三)支教者的角色转换 7
四、志愿者角色转换的困境 8
(一)场景反差:媒体建构与真实情境 8
(二)角色失落: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 9
五、小结与思考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受访者基本信息4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角色转换
——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为例
引言
志愿行为是公民参与社会的一种形式,这种特殊形式能够有效的增加社会资本,帮助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公民参与的志愿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弥补政府方面在市场经济中的劣势和不足,有效地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短时间内的飞速发展,以及政府对“西部计划”的大力推广和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队伍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组织机构尚未健全,组织内部缺乏沟通协调,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扎堆和不同社团在同一个地方“撞车”的现象;项目设计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志愿者培训不足,活动后缺乏经验总结;活动资金紧张,限制活动开展还有种种以“支教、助学、天使计划、爱心行动”为名,行山区旅游、开拓眼界和丰富履历之实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质疑。事实上,大学生自愿服务是否能发挥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从角色期待到角色实践这一角色转换的过程是否通畅。因此,本研究选择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的五位志愿者,对其“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角色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加以考察比较,对其角色转换过程中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可能的困境及成因,并给出相关建议。
文献回顾
国外相关理论
角色,是社会对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同时还是个体外显的可观察行为。因此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各方对处于社会结构一定地位的个体或系统的各种期望和要求。也就是说,角色是一种由角色期待构成的行为模式[1]。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从扮演的一个角色转换为需要扮演的另一种角色。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带来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冲突是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在不同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的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如果要通畅地进行角色转换,也就意味着要从以往的角色扮演中脱离出来,尽快的投入新的角色扮演。
根据奥尔波特的角色理论,角色扮演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角色期待、角色构想、角色接受和角色实践。角色期待是社会各方对处于社会结构中一定地位的个体或系统的各种期望。角色实践是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个体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角色领悟和学习到的角色的内容投入实践活动的过程。角色认同是指处于社会结构和环境中的个体或系统,通过互动行为构建的对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认同[2]。同时,角色认同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通过影响行为,来影响社会结构。
成功的角色转换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3],互动就是角色领会和角色建构,互动更重视行为的一致性,而不是将是否服从社会结构中的规范和地位作为评价标准。只有把彼此的行为归入到一致的整体中,人们才能理解对方的行动,预期对方的行为,并调整彼此的反应。在这种角色校正过程中,行动者运用了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标准就是行动者确认角色以及与角色互动的程度。外部标准则包括重要人物、相关群体或一般认同标准对角色的评价[4]。
一旦角色转换完成,就会形成稳定的角色认同,其是自我标定的内在化,它直接影响个体对未来社会活动的选择,以及在选择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5]。
(二)国内相关研究
虽然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比理论研究起步晚,但鉴于高校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不少实证研究有了不错的成果,其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志愿服务效果及评价的研究尤其瞩目。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理查德(Richard)和布里吉塔帕(BrijeshThapa)探索了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功能库存能力的激励因素,包括“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没有自己幸运的人”、“获得新视角”、“当作重要事业”、“消除孤独感”等等。而影响其志愿服务功能库存能力的消极因素则包括“没有时间”、“不了解参与渠道”、“身体不好或残疾”、“缺乏必要技能”、“担心活动安全性”等等。
国内关于对志愿动机的研究,也是归纳了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宋利国和张亚娜得出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理想的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利他主义和环境因子[7]。殷小川和田惠芬则在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动机以外,指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归属需要、权力动机、自我检验动机、娱乐动机和交往动机[8]。莫文琪所提出的自我成长需要、交往需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和回报社会的动机,其实也是和前几位学者有相似之处的[9]。
总结我国学者对志愿动机的分类,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归纳为自我成长动机、理想主义动机、利他主义动机、交往动机、娱乐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归属需要和环境压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