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比较研究以仙林为例
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为主题,首先梳理了与农村公共服务相关的文献,梳理脉络为三个主题历史演变(人民公社、家庭责任承包制、税费改革至今),宏观分类(罗列了几个学者对其的常观分类,并简要的阐述其观点看法),现状与问题(简述了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是研究思路的展示,本次研究以南京仙林为例,研究其周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试图比较分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两种典型模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s 1
Keyword 1
引言 1
一、导论 2
(一)研究目的 2
(二)概念界定 2
1.公共服务的界定 2
2.农村公共服务的界定 2
(三)研究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实践意义 3
(四)文献综述 3
1.国外文献研究 3
2.国内文献研究 3
(1)历史演变 3
(2)模式分类 4
(3)现状与问题 4
3.简评 4
二、研究设计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1.文献研究法 5
2.参与式观察法 5
(三)个案选择 5
1.历史背景 5
2.现状概况 5
(1)仙林区域 5
(2)周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概述 6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两种典型模式 6
(一)延展型供给模式 6
1.作用机制 6
2.城市辐射圈 7
(1)城中村 7
(2)近郊村 7
(二)内生型供给模式 7
1.作用机制 7
2.自我发展 7
(1)农村协同发展 7
(2)“乡愁”纽带引导城市资源投放 7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两种模式比较分析 8
(一)区别 8
1.多元主体的混合供给方式 8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城市化速度 9
2.新型城镇化 9
3.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9
五、结束语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比较研究——以南京仙林为例
引言
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正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时代背景显示了诸多的新特征、新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我们看到,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在这一新形势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的可能性。在学术关注点上,很多学者从破除单一主体的供给模式出发,探讨多种供给模式共同存在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理论成长及其应用上,这两种供给模式正在生成,很多学者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但就目前的学术界研究而言,尚没有太多的成果集中关注在两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上,或者尚没有太多地关注内生型与延展型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导论
(一)研究目的
本文采取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仙林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以及这些规划在兼顾城市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所做出的规划调整,由此来呈现南京市仙林区所采取的延展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与此同时,本文还将选取南京仙林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进行比较调研,考察乡村社会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而形成内生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通过比较研究,对农村公共服务现实中存在的延展型和内生型两种供给模式进行理论概括。
(二)概念界定
1.公共服务的界定
自国家产生以来,公共服务活动就随之出现。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国家形态中,公共服务的方法模式都有所变化,但是由于国家本质属性的使然,公共服务的主客体与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亦即提供公共服务是巩固国家阶级统治的基本要件。因此,公共服务的本质来源于国家的本质。[]
在回顾并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的定义之后,笔者认为本文中所提及的公共服务应当囊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满足公民需求,国家通过公共权力保障社会中绝大多数公民的偏好,最大限度上实现基本公共意志的职责活动;二是公共服务在满足公民需求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亦或国家实现公共意志所凭借的载体即公共产品。
本文所提到的观点和模式从静态分析来说,更多采用了公共服务的说法;将公共服务视为公共产品的定义维度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层面上政府满足基本公共需求所采取的基础公共方法。
2.农村公共服务的界定
有学者指出农村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特性,即农村公共服务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跟那公共产品,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需要,不具备一定的物质形态,是以技术、劳动等服务形态所外化的基础公共产品。[]徐小青将公共物品界定为准公共物品与纯公共物品,前者包括农村医疗保健与公共教育等项目,后者则囊括了农村社会秩序等方面,王小林认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共利益,主要是满足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认为农村的公共服务应当确保每个农村居民享受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基本权利与保障,同时又要考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从概念类属角度上讲,农村公共服务是基层公共产品,应当具有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排他和非竞争属性,同时这种公共服务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因此,它又是农村基层财政的重要组成条目,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农民生活必须要求健全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建设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从概念延伸上来讲,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在现实的实现程度上具有悬殊的落差,且在政策扶持等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偏差;同时它又不同于存在于农村的私人服务,私人服务追求的经济效益与公共服务产生的公共效应是截然不同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s 1
Keyword 1
引言 1
一、导论 2
(一)研究目的 2
(二)概念界定 2
1.公共服务的界定 2
2.农村公共服务的界定 2
(三)研究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实践意义 3
(四)文献综述 3
1.国外文献研究 3
2.国内文献研究 3
(1)历史演变 3
(2)模式分类 4
(3)现状与问题 4
3.简评 4
二、研究设计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1.文献研究法 5
2.参与式观察法 5
(三)个案选择 5
1.历史背景 5
2.现状概况 5
(1)仙林区域 5
(2)周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概述 6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两种典型模式 6
(一)延展型供给模式 6
1.作用机制 6
2.城市辐射圈 7
(1)城中村 7
(2)近郊村 7
(二)内生型供给模式 7
1.作用机制 7
2.自我发展 7
(1)农村协同发展 7
(2)“乡愁”纽带引导城市资源投放 7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两种模式比较分析 8
(一)区别 8
1.多元主体的混合供给方式 8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城市化速度 9
2.新型城镇化 9
3.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9
五、结束语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比较研究——以南京仙林为例
引言
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正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时代背景显示了诸多的新特征、新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我们看到,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在这一新形势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的可能性。在学术关注点上,很多学者从破除单一主体的供给模式出发,探讨多种供给模式共同存在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理论成长及其应用上,这两种供给模式正在生成,很多学者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但就目前的学术界研究而言,尚没有太多的成果集中关注在两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上,或者尚没有太多地关注内生型与延展型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导论
(一)研究目的
本文采取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仙林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以及这些规划在兼顾城市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所做出的规划调整,由此来呈现南京市仙林区所采取的延展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与此同时,本文还将选取南京仙林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进行比较调研,考察乡村社会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而形成内生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通过比较研究,对农村公共服务现实中存在的延展型和内生型两种供给模式进行理论概括。
(二)概念界定
1.公共服务的界定
自国家产生以来,公共服务活动就随之出现。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国家形态中,公共服务的方法模式都有所变化,但是由于国家本质属性的使然,公共服务的主客体与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亦即提供公共服务是巩固国家阶级统治的基本要件。因此,公共服务的本质来源于国家的本质。[]
在回顾并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的定义之后,笔者认为本文中所提及的公共服务应当囊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满足公民需求,国家通过公共权力保障社会中绝大多数公民的偏好,最大限度上实现基本公共意志的职责活动;二是公共服务在满足公民需求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亦或国家实现公共意志所凭借的载体即公共产品。
本文所提到的观点和模式从静态分析来说,更多采用了公共服务的说法;将公共服务视为公共产品的定义维度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层面上政府满足基本公共需求所采取的基础公共方法。
2.农村公共服务的界定
有学者指出农村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特性,即农村公共服务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跟那公共产品,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需要,不具备一定的物质形态,是以技术、劳动等服务形态所外化的基础公共产品。[]徐小青将公共物品界定为准公共物品与纯公共物品,前者包括农村医疗保健与公共教育等项目,后者则囊括了农村社会秩序等方面,王小林认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共利益,主要是满足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认为农村的公共服务应当确保每个农村居民享受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基本权利与保障,同时又要考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从概念类属角度上讲,农村公共服务是基层公共产品,应当具有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排他和非竞争属性,同时这种公共服务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因此,它又是农村基层财政的重要组成条目,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农民生活必须要求健全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建设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从概念延伸上来讲,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在现实的实现程度上具有悬殊的落差,且在政策扶持等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偏差;同时它又不同于存在于农村的私人服务,私人服务追求的经济效益与公共服务产生的公共效应是截然不同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