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以市为研究对象
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已约占整个农民工的五成。当代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居民和其他非农群体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关系。在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就业稳定的问题。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中就业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着重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因素出发,研究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与感情之间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是否受父母孩子的影响以及亲戚朋友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就业稳定的参考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2
(一)国外稳定性综述 2
(二)国内稳定性综述 2
(三)国外关于就业稳定的相关理论 3
1.“推一拉”理论 3
2.“二元经济”理论 3
3.“托达罗”模式 3
4.新迁移经济理论 4
(四)国内关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综述 4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分析 4
(一)研究对象 4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分析 5
(三)稳定性的概念 5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5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 6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业特征 6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特征 6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征 6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特征 7
(五)新生代农民工孩子情况特征 7
(六)新生代农民工因父母更换工作情况特征 8
(七)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是否有熟人情况特征 8
四、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因素的分析 9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更换频率分析 9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分析 9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分析 9
(四)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分布分析 10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分析 10
(六)新生代农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因孩子更换工作情况分析 11
(七)新生代农民工因父母更换工作情况分析 11
(八)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是否有熟人情况特征 12
五、政策建议及展望 13
(一)政策建议 13
1.鼓励适龄结婚生子 13
2.倡导员工推荐新职员 13
3.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3
(二)研究及展望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
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延续和发展了老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1]。新生代农民工是而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群体之一,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首次正式提到是,在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根据中国年鉴公布的《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很大一部分农民工是在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占到了农民工总量的49.7%,当代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居民和其他非农群体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关系。在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就业稳定的问题。其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尤其的显著。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如果有大量的劳动群体不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始终在就业和失业的边界上转换,那么随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群,导致生计窘迫。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2]。也会阻碍城市化的建设,阻碍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也会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不稳定的就业关系,不仅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对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和工资水平,乃至产业转型升级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自身和家庭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强,离职率高,势必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稳定的就业能够给自身以及家庭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而且需求人们都是按照其层次逐级得到满足的。在满足其生理、安全需求之后,才会追求其更高的需求。[3]在此强调的是不仅仅要关注人的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同时也应该要关注他们渴望交往、友谊、尊重等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尽管近些年有不少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研究,但关于农民工情感需求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试图从婚姻、父母、孩子情感因素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分析。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国外稳定性综述
国外对就业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其测算指标,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工作任职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其稳定性的。Dieboldetal .(1996)提出衡量就业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其工作任期的长短来衡量。Kirsten Sehnbruch( 2004)提出:只有任期超过五年的才能称为稳定就业; P.GottschalkandR.Moffitt(1999)衡量工作稳定性是用劳动者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小时数为指标。Lucie Davoine 和 Christine Erhe( 2006),关于欧洲就业质量问题提出的观点:任期和离职率是作为衡量工作稳定的重要指标。 [4]
(二)国内稳定性综述
1993年国内首次对就业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张琦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上的,在一篇关于对农民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理论探讨的文章中提到:从宏观的方面,张琦(1993)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分别是:就业变化率(末期就业率与基期就业率之比),就业弹性系数(末期和基期就业变化量与引起就业变化因素变化量的比率),就业替代率(末期就业替代基期就业产业的比率,也可称为就业转换率)和就业时间变化率(末期与基期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时间变化之比)。 罗楚亮(2008)按照稳定性分类,把固定职工和长期合同工定义为稳定就业,其他类型则统一归结为非稳定就业。孟凡强和吴江(2013)提出就业稳定性的测算指标为任职期。在微观层面,国内许多学者对劳动者个体就业的稳定性给出了一些衡量指标。翁杰等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提出了3个衡量就业稳定性的指标,其中包括劳动合同的期限、保留率及工作经历数。李丹、王娟(2010)提出:劳动合同签订一年以上的,才称为就业稳定。黄乾(2009)等则是通过调查对象自己,对就业稳定性的评价来衡量就业的稳定。在最近几年的农民工调查研究中, 学者们更注重稳定性的量化工作,很多学者设计了一些易于测量劳动者个体就业稳定性的量化指标。谌新民和袁建海(2012)从两个方面来测量就业稳定性,即:劳动合同期限、工作转换次数。张艳华和沈琴琴(2013)衡量就业稳定性有三个指标:频数、任期时间和合同的期限。谢金艳和刘加林(2013)提出衡量劳动者个人就业的稳定性,应结合企业工作年限及企业数量。[5]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2
(一)国外稳定性综述 2
(二)国内稳定性综述 2
(三)国外关于就业稳定的相关理论 3
1.“推一拉”理论 3
2.“二元经济”理论 3
3.“托达罗”模式 3
4.新迁移经济理论 4
(四)国内关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综述 4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分析 4
(一)研究对象 4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分析 5
(三)稳定性的概念 5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5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 6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业特征 6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特征 6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征 6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特征 7
(五)新生代农民工孩子情况特征 7
(六)新生代农民工因父母更换工作情况特征 8
(七)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是否有熟人情况特征 8
四、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因素的分析 9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更换频率分析 9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分析 9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分析 9
(四)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分布分析 10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分析 10
(六)新生代农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因孩子更换工作情况分析 11
(七)新生代农民工因父母更换工作情况分析 11
(八)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是否有熟人情况特征 12
五、政策建议及展望 13
(一)政策建议 13
1.鼓励适龄结婚生子 13
2.倡导员工推荐新职员 13
3.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3
(二)研究及展望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
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延续和发展了老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1]。新生代农民工是而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群体之一,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首次正式提到是,在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根据中国年鉴公布的《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很大一部分农民工是在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占到了农民工总量的49.7%,当代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居民和其他非农群体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关系。在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就业稳定的问题。其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尤其的显著。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如果有大量的劳动群体不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始终在就业和失业的边界上转换,那么随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群,导致生计窘迫。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2]。也会阻碍城市化的建设,阻碍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也会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不稳定的就业关系,不仅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对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和工资水平,乃至产业转型升级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自身和家庭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强,离职率高,势必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稳定的就业能够给自身以及家庭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而且需求人们都是按照其层次逐级得到满足的。在满足其生理、安全需求之后,才会追求其更高的需求。[3]在此强调的是不仅仅要关注人的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同时也应该要关注他们渴望交往、友谊、尊重等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尽管近些年有不少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研究,但关于农民工情感需求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试图从婚姻、父母、孩子情感因素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分析。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国外稳定性综述
国外对就业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其测算指标,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工作任职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其稳定性的。Dieboldetal .(1996)提出衡量就业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其工作任期的长短来衡量。Kirsten Sehnbruch( 2004)提出:只有任期超过五年的才能称为稳定就业; P.GottschalkandR.Moffitt(1999)衡量工作稳定性是用劳动者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小时数为指标。Lucie Davoine 和 Christine Erhe( 2006),关于欧洲就业质量问题提出的观点:任期和离职率是作为衡量工作稳定的重要指标。 [4]
(二)国内稳定性综述
1993年国内首次对就业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张琦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上的,在一篇关于对农民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理论探讨的文章中提到:从宏观的方面,张琦(1993)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分别是:就业变化率(末期就业率与基期就业率之比),就业弹性系数(末期和基期就业变化量与引起就业变化因素变化量的比率),就业替代率(末期就业替代基期就业产业的比率,也可称为就业转换率)和就业时间变化率(末期与基期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时间变化之比)。 罗楚亮(2008)按照稳定性分类,把固定职工和长期合同工定义为稳定就业,其他类型则统一归结为非稳定就业。孟凡强和吴江(2013)提出就业稳定性的测算指标为任职期。在微观层面,国内许多学者对劳动者个体就业的稳定性给出了一些衡量指标。翁杰等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提出了3个衡量就业稳定性的指标,其中包括劳动合同的期限、保留率及工作经历数。李丹、王娟(2010)提出:劳动合同签订一年以上的,才称为就业稳定。黄乾(2009)等则是通过调查对象自己,对就业稳定性的评价来衡量就业的稳定。在最近几年的农民工调查研究中, 学者们更注重稳定性的量化工作,很多学者设计了一些易于测量劳动者个体就业稳定性的量化指标。谌新民和袁建海(2012)从两个方面来测量就业稳定性,即:劳动合同期限、工作转换次数。张艳华和沈琴琴(2013)衡量就业稳定性有三个指标:频数、任期时间和合同的期限。谢金艳和刘加林(2013)提出衡量劳动者个人就业的稳定性,应结合企业工作年限及企业数量。[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