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作用研究以时间银行模式为例
:伴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城市社区结构正处在不断地分化与整合之中。受社会资源配置体制转变、选择行为理性化、以及社会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脱域机制的辅助下,城市社区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快速地从地域中脱离出来,向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发展。其结果导致社区内邻里关系、居民与社区组织的关系疏离淡化,致使城市社区结构的完整性缺失,社会联系衰弱,共同体关系越来越少。本文以“时间银行”助老新模式为例,重点研究如何有助于通过促进社区互助服务而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公共精神。通过对“时间银行”这一志愿服务行动进行其在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现实意义的探究,一方面有助于邻里交往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公共性的重建和公共精神的复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现状分析 2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3
1.研究方法 3
2.研究内容 3
二、志愿服务及其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理论概述 3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3
(二)社会公共精神的内涵 3
(三)志愿精神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3
三、“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新模式及其实践意义 4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 4
(二)“时间银行”在国内的实践 5
1.提供养老服务 5
2.提供特定工作服务 5
3.完善社区志愿服务 5
4.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 5
(三)“时间银行”的优势与意义 5
1.引入有偿激励机制 5
2.发掘老年群体价值 6
3.提升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6
四、 我国“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 6
(二)以社区为单位计算服务时数存在转移接续问题 6
(三)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7
(四)时间银行信息化程度不高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五、积极完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公共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 7
(一)倡导和宣传“时间银行”模式 7
(二)提高“时间银行”统筹层次 7
(三)提高“时间银行”信息化程度 7
(四)筹集资源,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8
六、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志愿服务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作用研究以“时间银行”模式为例
引言
一、导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形成的养老服务需求无形之中又加大了政府、社会及家庭的压力。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由房价上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的家庭生活成本增加和个人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家庭规模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逐渐演变成了结构核心化、 小型化,在养老服务方面很多家庭都呈现出明显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家虽然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但是因为其服务成本较高,生活环境较闭塞,而且老年人难以适应突然变化的生活习惯而不愿入住。在此环境下,养老的重担就落到了老人生活的社区身上,以社区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模式开始兴起。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很多城市的社区中都出现了这种互助养老组织,而志愿者“时间银行”这一新的循环互助模式也在各地得到了广泛地开展。它有效的利用了社区老年人力资源,激发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从被动的接受服务转变为依靠自身状况主动的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是积极老龄化的体现。互助养老的大规模宣传与普及是最经济、高效的一种养老服务手段,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另外,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深化改革与调整,城市社区结构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也开始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现象。且伴随着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的改进与创新、选择行为更加的理智等,基于当前脱域机制的支持与协助下,社区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也逐渐摆脱了地域因素的限制与约束,开始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邻里关系逐渐淡化,导致社区结构处于分散化状态,社会关联性不断弱化,共同体关系也随之快速减少。[1]不过“时间银行”这种行为的出现也进一步反映了其在陌生人社会的交际价值。不仅为邻里关系与共同体建立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社会公共性的重新建设、增强公共意识奠定了有力基础。
(二)研究意义
就时间银行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而言,它既能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支出、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能使社区资本快速增多,确保社区向友好、稳定地方向发展。国内学者马贵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上并结合我国养老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可从根本上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且通过互助模式所产生的满足与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与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与认同需求相符;[2]周海旺与沈妍这两位学者则表示,这种养老模式是延迟支付劳动成果的一种新型模式,可挖掘出潜在的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进而弥补了家庭照顾能力不足。[3]董登新与刘雪成这两位学者明确指出,有偿鼓励机制的引进与应用,可使每位参与者都能产生一种延迟的心理预期收益,进而为互助行为的长远性提供了制度支持与保障,且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实现冷漠人际关系的快速升温,打破僵化、冷冰的人际关系局面,不断提高各人群间的凝聚力。[4]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综述法,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社区互助志愿服务和以“时间银行”模式为基础的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拓展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能得出对以后中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共精神建设有益的政策建议。其次,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针对特定的社区问题的研究,利用“时间银行”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区互助志愿服务的建设中,是否能得到社区人员的广泛认可,从而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研究内容
第一,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理论阐释。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了解社区互助志愿服务和“时间银行”模式的有关内涵,找寻与其有关的的理论,为其研究的进行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发生机理分析。以“时间银行”为例,通过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内容,特点的分析,找出“时间银行”应用特点,找出其对社会公共精神的作用原理。第三,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机制建构。以“时间银行”为例,怎样利用“时间银行”模式,是否存在一种能容纳志愿服务的机构保障来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重建。第四,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以“时间银行”为理论支撑,在社区进行试验点实行,并根据已发生的问题及出现的各项有利与不利,提出可解决的方案与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现状分析 2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3
1.研究方法 3
2.研究内容 3
二、志愿服务及其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理论概述 3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3
(二)社会公共精神的内涵 3
(三)志愿精神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3
三、“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新模式及其实践意义 4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 4
(二)“时间银行”在国内的实践 5
1.提供养老服务 5
2.提供特定工作服务 5
3.完善社区志愿服务 5
4.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 5
(三)“时间银行”的优势与意义 5
1.引入有偿激励机制 5
2.发掘老年群体价值 6
3.提升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6
四、 我国“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 6
(二)以社区为单位计算服务时数存在转移接续问题 6
(三)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7
(四)时间银行信息化程度不高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五、积极完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公共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 7
(一)倡导和宣传“时间银行”模式 7
(二)提高“时间银行”统筹层次 7
(三)提高“时间银行”信息化程度 7
(四)筹集资源,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8
六、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志愿服务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作用研究以“时间银行”模式为例
引言
一、导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形成的养老服务需求无形之中又加大了政府、社会及家庭的压力。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由房价上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的家庭生活成本增加和个人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家庭规模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逐渐演变成了结构核心化、 小型化,在养老服务方面很多家庭都呈现出明显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家虽然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但是因为其服务成本较高,生活环境较闭塞,而且老年人难以适应突然变化的生活习惯而不愿入住。在此环境下,养老的重担就落到了老人生活的社区身上,以社区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模式开始兴起。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很多城市的社区中都出现了这种互助养老组织,而志愿者“时间银行”这一新的循环互助模式也在各地得到了广泛地开展。它有效的利用了社区老年人力资源,激发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从被动的接受服务转变为依靠自身状况主动的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是积极老龄化的体现。互助养老的大规模宣传与普及是最经济、高效的一种养老服务手段,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另外,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深化改革与调整,城市社区结构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也开始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现象。且伴随着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的改进与创新、选择行为更加的理智等,基于当前脱域机制的支持与协助下,社区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也逐渐摆脱了地域因素的限制与约束,开始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邻里关系逐渐淡化,导致社区结构处于分散化状态,社会关联性不断弱化,共同体关系也随之快速减少。[1]不过“时间银行”这种行为的出现也进一步反映了其在陌生人社会的交际价值。不仅为邻里关系与共同体建立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社会公共性的重新建设、增强公共意识奠定了有力基础。
(二)研究意义
就时间银行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而言,它既能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支出、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能使社区资本快速增多,确保社区向友好、稳定地方向发展。国内学者马贵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上并结合我国养老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可从根本上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且通过互助模式所产生的满足与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与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与认同需求相符;[2]周海旺与沈妍这两位学者则表示,这种养老模式是延迟支付劳动成果的一种新型模式,可挖掘出潜在的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进而弥补了家庭照顾能力不足。[3]董登新与刘雪成这两位学者明确指出,有偿鼓励机制的引进与应用,可使每位参与者都能产生一种延迟的心理预期收益,进而为互助行为的长远性提供了制度支持与保障,且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实现冷漠人际关系的快速升温,打破僵化、冷冰的人际关系局面,不断提高各人群间的凝聚力。[4]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综述法,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社区互助志愿服务和以“时间银行”模式为基础的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拓展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能得出对以后中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共精神建设有益的政策建议。其次,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针对特定的社区问题的研究,利用“时间银行”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区互助志愿服务的建设中,是否能得到社区人员的广泛认可,从而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研究内容
第一,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理论阐释。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了解社区互助志愿服务和“时间银行”模式的有关内涵,找寻与其有关的的理论,为其研究的进行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发生机理分析。以“时间银行”为例,通过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内容,特点的分析,找出“时间银行”应用特点,找出其对社会公共精神的作用原理。第三,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机制建构。以“时间银行”为例,怎样利用“时间银行”模式,是否存在一种能容纳志愿服务的机构保障来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重建。第四,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以“时间银行”为理论支撑,在社区进行试验点实行,并根据已发生的问题及出现的各项有利与不利,提出可解决的方案与政策建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