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个人特征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若干村庄的实证分析
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村庄民主化治理使得民主意识与民主实践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地区,民主选举、管理、决策及监督逐步依法实施。农村民主进程在基层村干部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交叉互动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试图使用一组包含中国23个省份及4个直辖市的全国性大样本,基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理论范畴,纳入对基层村干部个人特征的研究,从定量角度考察村干部自身经济、政治及宗族等特征对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作用,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一、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构成因素 2
(一)经济因素 2
(二)政治因素 3
(三)宗族因素 3
二、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测量 4
三、研究假设及实证分析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指标选取 4
1.经济因素的指标 5
2.政治因素的指标 5
3.宗族因素的指标 5
(三)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测量指标 6
(四)数据来源、模型设计与计量结果 6
1.数据来源 6
2.模型设计 7
3.计量结果 7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0
(一)结论 10
1.经济因素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10
2.政治因素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10
3.宗族因素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10
(二)政策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村干部个人特征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基于若干村庄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基层村干部对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影响与否,国内外学者一致都予以承认。以村庄民主理论为基础的已有文献梳理,着眼于村干部行为方式和角色扮演,讨论的核心定位在村庄民主制度引入农村社会后,村干部的行为方式和角色扮演是促进还是阻碍村庄民主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治理进程,众多学者结合国内若干村庄的案例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相关研究结论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但是,学者们普遍忽视村干部自身特征对于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不同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理论视角有待补充。在上述讨论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将村干部个人特征纳入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回归分析,便于深入理解村干部个人特征对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本文针对村干部个人特征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一方面延伸了当前我国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探索视角,使得村干部自身特征融入进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也充分填补了我国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研究内容。探索村庄民主化治理与村干部个人特征的相关性,在理论与实证基础上制定出有效规范村干部选拔和改善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政策措施。完善的村干部选举模式、健全的村庄民主化治理体系的确立,能够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平稳快速发展,更能够将我国目前逐渐建立的民主化治理成果复制与推广。
一、 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构成因素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影响我国村庄民主化治理的重要因素,目前学界对于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宗族因素三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研究中,学界关注较早的还是经济因素。作为公认最早研究经济发展与民主治理的学者,李普塞特(Lipset[1],1959)率先表明经济发展与民主治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此后,学者对于经济因素的讨论多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村民人均收入或是村庄集体收入着手,较少有学者研究作为村庄引路者的村干部经济状况对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学者们对此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村干部的经济状况与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村干部经济状况越好,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也越好。
相较于贫困的村干部,自身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干部所在村庄的民主化治理效果越好。研究表明(Kevin O Brien[2],1994),上述村庄中的集体企业经营越好,村民的政治参与性更高,也能更好地完成国家政策和任务。村干部通过自身较好的经济状况带动村庄的集体经济发展,凭借经济成果赢得村民的认可。而村庄的集体利益紧密关系着村民的个人利益,村民必然重视所在村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等过程。何包钢和郎友兴[3](2002)以及胡荣[4](2005)的农村选举调查也证实上述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村干部的经济状况与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即村干部经济状况较差时,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反而越好。
研究表明(Lawrence[5],1994),自身经济状况较差的村干部更希望利用民主选举、决策来推动村庄公共事务,促进村庄经济发展。邱越伦(Choate[6],1997)研究也证明经济状况较差的基层村干部尤其注重村民选举、决策,用合法的方式增强其政治权力。
相对的,有学者认为自身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干部是村庄权力的实际掌握者,他们会控制村庄民主选举、决策过程,从而减少自身的政治风险。村民民主选举、决策形同虚设,因此村民并不会过多重视村委会选举或是村级公共事务的通过(Oi[7],1996)。上述村干部并没有促进当地的民主进步,反倒成为阻碍因素。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村干部的经济状况对村庄民主化治理并无多大影响。
有学者强调民主建设中当地政府产生的不同效应才是导致我国各地区农村民主进程水平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和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财富状况关联不大(郑永年[8],1998)。郭正林[9](2003)也认为村干部对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与其经济状况几乎不相关,而与村干部自身社会政治地位与身份紧密关联。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一、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构成因素 2
(一)经济因素 2
(二)政治因素 3
(三)宗族因素 3
二、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测量 4
三、研究假设及实证分析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指标选取 4
1.经济因素的指标 5
2.政治因素的指标 5
3.宗族因素的指标 5
(三)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测量指标 6
(四)数据来源、模型设计与计量结果 6
1.数据来源 6
2.模型设计 7
3.计量结果 7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0
(一)结论 10
1.经济因素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10
2.政治因素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10
3.宗族因素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10
(二)政策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村干部个人特征对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
——基于若干村庄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基层村干部对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影响与否,国内外学者一致都予以承认。以村庄民主理论为基础的已有文献梳理,着眼于村干部行为方式和角色扮演,讨论的核心定位在村庄民主制度引入农村社会后,村干部的行为方式和角色扮演是促进还是阻碍村庄民主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治理进程,众多学者结合国内若干村庄的案例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相关研究结论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但是,学者们普遍忽视村干部自身特征对于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不同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理论视角有待补充。在上述讨论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将村干部个人特征纳入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回归分析,便于深入理解村干部个人特征对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本文针对村干部个人特征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一方面延伸了当前我国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探索视角,使得村干部自身特征融入进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也充分填补了我国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研究内容。探索村庄民主化治理与村干部个人特征的相关性,在理论与实证基础上制定出有效规范村干部选拔和改善村庄民主化治理的政策措施。完善的村干部选举模式、健全的村庄民主化治理体系的确立,能够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平稳快速发展,更能够将我国目前逐渐建立的民主化治理成果复制与推广。
一、 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构成因素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影响我国村庄民主化治理的重要因素,目前学界对于村干部个人特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宗族因素三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村庄民主化治理的研究中,学界关注较早的还是经济因素。作为公认最早研究经济发展与民主治理的学者,李普塞特(Lipset[1],1959)率先表明经济发展与民主治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此后,学者对于经济因素的讨论多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村民人均收入或是村庄集体收入着手,较少有学者研究作为村庄引路者的村干部经济状况对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学者们对此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村干部的经济状况与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村干部经济状况越好,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也越好。
相较于贫困的村干部,自身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干部所在村庄的民主化治理效果越好。研究表明(Kevin O Brien[2],1994),上述村庄中的集体企业经营越好,村民的政治参与性更高,也能更好地完成国家政策和任务。村干部通过自身较好的经济状况带动村庄的集体经济发展,凭借经济成果赢得村民的认可。而村庄的集体利益紧密关系着村民的个人利益,村民必然重视所在村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等过程。何包钢和郎友兴[3](2002)以及胡荣[4](2005)的农村选举调查也证实上述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村干部的经济状况与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即村干部经济状况较差时,村庄民主化治理效果反而越好。
研究表明(Lawrence[5],1994),自身经济状况较差的村干部更希望利用民主选举、决策来推动村庄公共事务,促进村庄经济发展。邱越伦(Choate[6],1997)研究也证明经济状况较差的基层村干部尤其注重村民选举、决策,用合法的方式增强其政治权力。
相对的,有学者认为自身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干部是村庄权力的实际掌握者,他们会控制村庄民主选举、决策过程,从而减少自身的政治风险。村民民主选举、决策形同虚设,因此村民并不会过多重视村委会选举或是村级公共事务的通过(Oi[7],1996)。上述村干部并没有促进当地的民主进步,反倒成为阻碍因素。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村干部的经济状况对村庄民主化治理并无多大影响。
有学者强调民主建设中当地政府产生的不同效应才是导致我国各地区农村民主进程水平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和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财富状况关联不大(郑永年[8],1998)。郭正林[9](2003)也认为村干部对于村庄民主化治理的影响与其经济状况几乎不相关,而与村干部自身社会政治地位与身份紧密关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