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投入对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区域间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而且近几年依旧呈现出扩大的态势,努力的提升较低收入家庭获取收入的能力是缩小收入差距最根本的方式,教育作为首要因素被考虑。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教育投入可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能极大地提高个人收入能力。本文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及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之后利用2006-2013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对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教育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最终提出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缩小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实现社会公平。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一、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 4
(一) 相关概念界定 4
1. 东、中、西部区域的界定 4
2. 教育财政投入 4
(二) 人力资本理论 4
二、 我国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与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 5
(一) 我国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5
(二)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 6
三、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影响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8
(一) 数据来源及变量解释 8
(二) 模型设定检验 9
(三) 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析 10
(四) 实证分析结论 11
四、 政策建议 11
(一) 增加教育总投入 11
1. 增加政府教育财政总投入 11
2. 拓宽教育经费的提供渠道 12
(二) 合理分配区域间的教育财政投入,以教育平等促收入平等 12
(三) 加强中央的转移支付 12
(四) 保障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分配、高效使用 12
1. 教育财政经费管理体制改革 12
2. 教育财政投入合理利用 13
(五) 解决群众意识层面的问题 13
1. 大力支持劳动力返乡就业,减少生源地人才外流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这使得我国在经济、文化、国防、体育、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外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不俗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每个居民自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普遍得到改善。但是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众所周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教育财政投入等手段调控收入分配,其中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提升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形成人力资本,使高学历与高收入挂钩,借助教育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又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与物质保障,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 年公共教育投入占 GDP 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 4.9%,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 4.1%,2012 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占 GDP 的比例第一次突破了 4%,但还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间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导致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重要因素。 [1]
在世界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各国学者或多或少都注意到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本理论的逐渐完善阐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还有助于引起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教育惠民。国内外学者均利用跨国或者国内的宏微观数据针对教育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虽然切入点各有不同,但基本都可以得出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一有代表性的结论。[2]受我国国情的影响,我们对教育以及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都是在外国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我国学者在借鉴的同时,也对这一研究领域也进行了补充与拓展。已有的研究多针对于教育不公平现象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而如何测度教育公平与否,每个人的理解与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教育财政投入的角度,在传统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细分。而且国内外学者大多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研究,对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收入分配的研究少之又少,存在空白。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
相关概念界定
东、中、西部区域的界定
1986年,“七五”计划首次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广东和山东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广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以及湖南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贵州、西藏、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9个省(区)。[3]
1997年,重庆市由四川省辖市成为中央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范围中,之后西部地区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增加为10个省(区、市)。并且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看,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刚好与之前提到的所属西部地区的10个省(市、区)的平均水平相一致,所以在2000年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包括内蒙古和广西。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云南、陕西、贵州、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甘肃、重庆、内蒙古和广西;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黑龙江、吉林、安徽、湖北、江西、河南、湖南;东部地区包含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教育财政投入
人力资本理论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获得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人力资本的规模和水平也由教育的质量层次,受教育年限的长短等因素所决定,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在劳动力充分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由人力资本的规模水平所牢牢把控。教育财政投入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使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教育的层次也会得到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减少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带来的收入水平的不合理现象。
舒尔茨(T.W. Schultz)最早探究了教育投入与收入差距两者间的关系,为了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社会目标,提出了应当提升居民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进而增强其认知与技能。[5]王照彬认为,收入分配极大程度上受到了人力资本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建国以来存在的教育供给能力低下和教育各方面的公平缺失等问题不只是延缓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加重了居民收入不平等这一现象。[6]李婷婷表示我国对高级人力资本的需求十分迫切,我们重视基础教育是合理而正确的,但现在是时候把关注的重点转向高等教育,激发创造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分配十分重要。Kevin在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机制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公共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即教育投资具有外溢性特征,政府应该提高对教育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迅速增涨。[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