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以天津市为例
最低工资制度是维护工人基本权益、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农民工作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是最低工资制度的重点保障对象。本文以天津市的调研数据为例,从企业和员工两个角度来分析最低工资制度提升对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较低,且企业执行过程中存在规避行为,但最低工资制度对于低收入农民工的收入还是存在一定的正效应;另外,不断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就业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为此,作者提出(1)加强对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力的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2)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可操作性。(3)加大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4
(二)研究目标 5
(三)研究方法 5
1.实地调查法 5
2.定性和定量分析 5
3.文献资料法 5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5
1.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5
2.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6
3.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者福利的影响 6
二、天津市最低工资水平的调整过程及现状 6
(一)调整的时间及范围 6
(二)调整的原因 6
三、实证结果分析 6
(一)农民工角度 6
1.对收入的影响 7
(1)调整幅度 7
(2)调整滞后期 7
(3)调整差额 7
2.对就业的影响 8
(二)企业角度 8
1.企业用工行为的影响 9
2.企业用工结构的影响 9
四、对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讨论 10
(一)最低工资标准的高低 10
1.最低工资标准明显偏低 10
2.最低工资标准实际购买力较低 10
(二)最低工资的实施力度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一)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11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增强最低工资制度的可操作性 11
1.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制 11
2.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的界定范围 11
(三)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监管力度 11
1.加强各种劳动法规的协同使用与监管 11
2.加强执法针对性和惩处力度 12
(四)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以天津市为例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民工群体的薪资待遇是与地方政府最低工资制度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截至2010年,国内农民工数量已有2.42亿人,是国民经济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蔡防与王德文[1]著作观点,指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产生的贡献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占经济增长总量的21.05%。但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普遍不高,并且增幅有限。据统计,2004年全国城镇职工月均收入为1335元,同年的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仅有780元,仅仅是城镇职工的六成不到[2]。可见,我国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处于较低级别,并且工资增长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工群体的权益。
2004年2月1日,我国制定并公布实施《最低工资规定》,并从2004年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该制度实施后,使得农民工薪资待遇有了显著提升和较好保障。2006年,国内农民工月收入最低标准普遍提高200元,从而实现了平均收入过千的收入目标,新的全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060元,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6%[3]。由此可见,最低工资制度逐渐成为劳动者保障基本权益、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措施,对于保护农民工利益、扩大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虽然全国都持续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水平,但对于该指标对农民工收入水平增长的意义上学界有着争议。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依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也仅仅是通过借鉴国外劳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来对该指标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鉴于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些探讨是很有理论意义的。
(二)研究目标
在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提高的背景下,研究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和收入的变动情况,同时研究企业的用工行为的变化能否对农民工产生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相关信息编制成问卷,随后向农民工发放问卷。选取个别农民工以及企业高管进行深入访谈。
2.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企业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对农民工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比较,作为定性分析;运用数据统计,来进行定量描述,从而为定性分析奠定基础。
3.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站等途径收集与最低工资制度相关文献资料,并为此次研究做好充分理论准备。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1.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首先,关于最低工资制度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相当的恶性可能,它所带来的是失业率上升。以Stigler(1946)[4]为代表,认为最低工资制度会提高社会的失业率。对于国内研究而言,目前中国劳动力资源结构跟西方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异,因此蔡昉(2004)[5]等学者提出应谨慎看待最低工资制度的价值。学者张五常(2004)[6]对此的态度是鲜明的,即坚决反对该制度的实施,他认为该制度实施后将会令低技能工人失去就业机会,会危及这部分民工的就业与生活,进而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尽管如此,很多国家依然坚持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毋庸置疑,这项制度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也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根据研究表明,失业率与当前最低工资标准之间并无显著联系[7]。因此学者张智勇(2007)[8]肯定了最低工资的可行性,指出其对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非常有意义。
2.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从收入分配公平角度来看,我国的于东阳(2009)[9]认为,最低工资制度的短期意义在于改善工人的薪资待遇,保障其权益,缩小财富分配差距;其长期意义体现在对国民经济机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学者石娟(2010)[10]从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角度来研究最低工资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利益、缩小当期社会巨大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正效应。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4
(二)研究目标 5
(三)研究方法 5
1.实地调查法 5
2.定性和定量分析 5
3.文献资料法 5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5
1.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5
2.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6
3.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者福利的影响 6
二、天津市最低工资水平的调整过程及现状 6
(一)调整的时间及范围 6
(二)调整的原因 6
三、实证结果分析 6
(一)农民工角度 6
1.对收入的影响 7
(1)调整幅度 7
(2)调整滞后期 7
(3)调整差额 7
2.对就业的影响 8
(二)企业角度 8
1.企业用工行为的影响 9
2.企业用工结构的影响 9
四、对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讨论 10
(一)最低工资标准的高低 10
1.最低工资标准明显偏低 10
2.最低工资标准实际购买力较低 10
(二)最低工资的实施力度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一)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11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增强最低工资制度的可操作性 11
1.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制 11
2.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的界定范围 11
(三)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监管力度 11
1.加强各种劳动法规的协同使用与监管 11
2.加强执法针对性和惩处力度 12
(四)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以天津市为例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民工群体的薪资待遇是与地方政府最低工资制度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截至2010年,国内农民工数量已有2.42亿人,是国民经济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蔡防与王德文[1]著作观点,指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产生的贡献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占经济增长总量的21.05%。但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普遍不高,并且增幅有限。据统计,2004年全国城镇职工月均收入为1335元,同年的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仅有780元,仅仅是城镇职工的六成不到[2]。可见,我国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处于较低级别,并且工资增长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工群体的权益。
2004年2月1日,我国制定并公布实施《最低工资规定》,并从2004年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该制度实施后,使得农民工薪资待遇有了显著提升和较好保障。2006年,国内农民工月收入最低标准普遍提高200元,从而实现了平均收入过千的收入目标,新的全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060元,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6%[3]。由此可见,最低工资制度逐渐成为劳动者保障基本权益、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措施,对于保护农民工利益、扩大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虽然全国都持续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水平,但对于该指标对农民工收入水平增长的意义上学界有着争议。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依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也仅仅是通过借鉴国外劳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来对该指标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鉴于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些探讨是很有理论意义的。
(二)研究目标
在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提高的背景下,研究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和收入的变动情况,同时研究企业的用工行为的变化能否对农民工产生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相关信息编制成问卷,随后向农民工发放问卷。选取个别农民工以及企业高管进行深入访谈。
2.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企业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对农民工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比较,作为定性分析;运用数据统计,来进行定量描述,从而为定性分析奠定基础。
3.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站等途径收集与最低工资制度相关文献资料,并为此次研究做好充分理论准备。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1.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首先,关于最低工资制度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相当的恶性可能,它所带来的是失业率上升。以Stigler(1946)[4]为代表,认为最低工资制度会提高社会的失业率。对于国内研究而言,目前中国劳动力资源结构跟西方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异,因此蔡昉(2004)[5]等学者提出应谨慎看待最低工资制度的价值。学者张五常(2004)[6]对此的态度是鲜明的,即坚决反对该制度的实施,他认为该制度实施后将会令低技能工人失去就业机会,会危及这部分民工的就业与生活,进而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尽管如此,很多国家依然坚持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毋庸置疑,这项制度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也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根据研究表明,失业率与当前最低工资标准之间并无显著联系[7]。因此学者张智勇(2007)[8]肯定了最低工资的可行性,指出其对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非常有意义。
2.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从收入分配公平角度来看,我国的于东阳(2009)[9]认为,最低工资制度的短期意义在于改善工人的薪资待遇,保障其权益,缩小财富分配差距;其长期意义体现在对国民经济机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学者石娟(2010)[10]从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角度来研究最低工资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利益、缩小当期社会巨大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正效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