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在村庄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行为策略以浙东f村农家乐发展为例
自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来,浙江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发展模式。浙东F村依托自身的山水资源,大力推动农家乐的发展,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到休闲农业示范村的转型。本研究以浙东F村为研究地点,基于该村农家乐的发展过程并运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描述、探讨村干部的行动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布迪厄的“策略”概念分析村干部采取的行为策略的逻辑。村干部如何在乡村社会的人情关系和现代社会的法制、规则中进行取舍,这些策略何以能够适合不同场域的运作逻辑,最终达到目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研究综述 2
(一)村干部采取的具体行为策略 2
(二)村干部采取策略性行动的逻辑 3
三、研究设计 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 4
四、F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5
(一)村庄概况 5
(二)休闲农业发展过程 5
五、休闲农业发展中村干部的行为策略 6
(一)起步阶段:运用多重社会关系 6
(二)壮大阶段:“软硬兼施”的分化策略 6
(三)提升阶段:化解为和的情面功能 8
六、村干部采取行为策略的内在逻辑 9
(一)村干部所处的社会位置 9
(二)惯习 11
(三)村干部占有的资本 12
七、小结与讨论 13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访谈提纲 17
村干部在村庄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行为策略
——以浙东F村农家乐发展为例
引言
自从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化、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到各地农村的建设因地制宜,注重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村干部作为村庄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上级政令的贯彻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探讨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由于政府资源分配、自身条件的不同,开展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具体的落实环节,离不开村干部的领导和支持。为推动村庄建设,村干部作为领导者需要在乡村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同时,村干部也需遵循上级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政府交差。因此,村干部需要在村庄内外不同的场域采取灵活变通的行为策略以确保行为无误,能够推动村庄发展。
那么村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如何抓住机遇,推动村庄休闲农业发展?他们面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的场域采取了怎样相宜的行动策略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干部为什么会选择采取这些行为策略,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什么?村干部如何在乡土社会的人情逻辑和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中取得平衡?
基于对这些现状的思考,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将村干部与其所处的不同场域相联系,置于“过程事件”分析框架下分析村干部的行为策略,探讨其背后行为逻辑。
二、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村干部群体的角色与行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视角来看,大多是置于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和宏观的理论层面之下,对村干部的行为模式和逻辑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角色理论的分析视角出发,以应然角色和实然角色为切入点对村干部的行为策略和行为特征进行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研究多为发现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措施;从研究方法来看,多为定性研究,透过具体事件进行探讨,少量为定量研究。
(一)村干部采取的具体行为策略
1.经济策略
就经济层面来看,村干部的行为策略主要是争取项目进村和对村民进行利益补偿。在一个传统农业生产占了绝大比重,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支撑的传统农业型村庄,村干部获得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最好方式就是争取政府项目进村。就利益补偿策略而言,村干部实施的利益补偿,从时间上来说可能不是即时性的,从形式上来说也非直接的经济补偿。国家权力无法直接控制村庄的运作,村干部群体作为权力的代理人掌握了大量国家转移性、再分配性资源,为了能够有效地取得村民的“合作”,村干部在代表政府在村庄内部分配这些资源时,会与村庄事务进行捆绑。[1]比如村庄低保户名额的分配问题。
2.政治策略
在政治上村干部会采取政策变通策略和领导示范的策略。由于村干部所处的特殊位置,他们可以以上级政府的方针性政策为基础,结合本地区和组织的实际状况和利益,灵活地重新演绎国家政策,自由裁量政策执行状况。[2]王东在对汶川县雁村进行调查时发现,雁村的村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干部带头,村民效仿”,也就是说政策下达以后,村干部先带头示范,村民看具体效果,如果效果令人满意,村民再自由选择做或者不做。[3]
3.关系策略
在人情关系方面村干部又有不同的行动方式,他们对村庄内部采用情面策略对外则利用社会资本拉拢资源。翟学伟指出:中国社会是情理社会,对做人、做事及其判断不是单从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和条文制度规定的角度来考虑,还从具体的、情境的和个别性来考虑。[4]因此村干部重视村庄内部的人情关系,遇到一些难以在明面上解决的矛盾或问题会对双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举身边村民的实例说服。就对外部关系而言,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此时则需要村干部与上级政府周旋,积极动用社会关系资本的力量去争取资金进行建设。
(二)村干部采取策略性行动的逻辑
第一,从村庄社会结构来看,伴随着国家权力从基层社会的退出,村庄出现了更多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5],也就是说村干部拥有更广阔的政治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村庄的具体事务或者是自己想做的事,无论是出于个人利益或是社区利益的考虑。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研究综述 2
(一)村干部采取的具体行为策略 2
(二)村干部采取策略性行动的逻辑 3
三、研究设计 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 4
四、F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5
(一)村庄概况 5
(二)休闲农业发展过程 5
五、休闲农业发展中村干部的行为策略 6
(一)起步阶段:运用多重社会关系 6
(二)壮大阶段:“软硬兼施”的分化策略 6
(三)提升阶段:化解为和的情面功能 8
六、村干部采取行为策略的内在逻辑 9
(一)村干部所处的社会位置 9
(二)惯习 11
(三)村干部占有的资本 12
七、小结与讨论 13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访谈提纲 17
村干部在村庄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行为策略
——以浙东F村农家乐发展为例
引言
自从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化、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到各地农村的建设因地制宜,注重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村干部作为村庄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上级政令的贯彻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探讨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由于政府资源分配、自身条件的不同,开展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具体的落实环节,离不开村干部的领导和支持。为推动村庄建设,村干部作为领导者需要在乡村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同时,村干部也需遵循上级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政府交差。因此,村干部需要在村庄内外不同的场域采取灵活变通的行为策略以确保行为无误,能够推动村庄发展。
那么村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如何抓住机遇,推动村庄休闲农业发展?他们面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的场域采取了怎样相宜的行动策略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干部为什么会选择采取这些行为策略,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什么?村干部如何在乡土社会的人情逻辑和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中取得平衡?
基于对这些现状的思考,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将村干部与其所处的不同场域相联系,置于“过程事件”分析框架下分析村干部的行为策略,探讨其背后行为逻辑。
二、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村干部群体的角色与行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视角来看,大多是置于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和宏观的理论层面之下,对村干部的行为模式和逻辑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角色理论的分析视角出发,以应然角色和实然角色为切入点对村干部的行为策略和行为特征进行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研究多为发现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措施;从研究方法来看,多为定性研究,透过具体事件进行探讨,少量为定量研究。
(一)村干部采取的具体行为策略
1.经济策略
就经济层面来看,村干部的行为策略主要是争取项目进村和对村民进行利益补偿。在一个传统农业生产占了绝大比重,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支撑的传统农业型村庄,村干部获得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最好方式就是争取政府项目进村。就利益补偿策略而言,村干部实施的利益补偿,从时间上来说可能不是即时性的,从形式上来说也非直接的经济补偿。国家权力无法直接控制村庄的运作,村干部群体作为权力的代理人掌握了大量国家转移性、再分配性资源,为了能够有效地取得村民的“合作”,村干部在代表政府在村庄内部分配这些资源时,会与村庄事务进行捆绑。[1]比如村庄低保户名额的分配问题。
2.政治策略
在政治上村干部会采取政策变通策略和领导示范的策略。由于村干部所处的特殊位置,他们可以以上级政府的方针性政策为基础,结合本地区和组织的实际状况和利益,灵活地重新演绎国家政策,自由裁量政策执行状况。[2]王东在对汶川县雁村进行调查时发现,雁村的村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干部带头,村民效仿”,也就是说政策下达以后,村干部先带头示范,村民看具体效果,如果效果令人满意,村民再自由选择做或者不做。[3]
3.关系策略
在人情关系方面村干部又有不同的行动方式,他们对村庄内部采用情面策略对外则利用社会资本拉拢资源。翟学伟指出:中国社会是情理社会,对做人、做事及其判断不是单从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和条文制度规定的角度来考虑,还从具体的、情境的和个别性来考虑。[4]因此村干部重视村庄内部的人情关系,遇到一些难以在明面上解决的矛盾或问题会对双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举身边村民的实例说服。就对外部关系而言,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此时则需要村干部与上级政府周旋,积极动用社会关系资本的力量去争取资金进行建设。
(二)村干部采取策略性行动的逻辑
第一,从村庄社会结构来看,伴随着国家权力从基层社会的退出,村庄出现了更多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5],也就是说村干部拥有更广阔的政治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村庄的具体事务或者是自己想做的事,无论是出于个人利益或是社区利益的考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