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镜像下的青年亚文化网络红人榜的分析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现象,网络红人迅速走入大众视线,冲击着主流文化。本文基于对网络红人榜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当下网络红人群体的镜像特征,并进一步对这一群体进行类型化提炼,试图从中概括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总的来看,年轻人依旧是网红主体,网红领域呈现出细分化、差异化、垂直化的发展趋势,网络红人商业化、产业化现象明显,类型化网红的出现满足着不同受众的需求和趣味。网红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新媒体联系密切,它的抵抗性不断弱化,娱乐倾向和自我表现意识增强,青年亚文化与商业的关系愈发密切,它在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网络红人研究理论范式2
(二)网络红人走红原因分析2
(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分析2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3
(一)概念的界定3
(二)研究设计4
三、网红的群体镜像4
(一)网红的生理特征4
(二)网红的声望特征4
(三)网红的职业特征5
四、网红的类型化解读5
(一)电商网红5
(二)内容网红6
(三)出位网红6
五、网红时代的青年亚文化7
(一)网红镜像下青年亚文化形式7
(二)网红镜像下青年亚文化特征7
(三)网红镜像下青年亚文化趋势8
致谢9
参考文献9
“网红”镜像下的青年亚文化
——基于网络红人榜的分析
引言
2016年被媒体称作网红元年,众多网红在网络上轮番“刷屏”,从凭借短视频一夜爆红的Papi酱到靠着爆款鸡汤文吸引大批读者的咪蒙,网红成为这个时代最引人关注的群体之一,围绕着网红展开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他们言行举止、商业版图均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如果说2005年后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网络红人拉开了互联网草根时代的大幕,那么当下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则掀起了全民狂欢,原本处于青年亚文化一角的网络红人受到资本青睐,进而产生“网红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济”、“网红产业”,网红与资本的双向互动也进一步影响了互联网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当今网络红人内涵、群体特点以及走红方式较之十年前“芙蓉姐姐”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草根式网红已经不再占据网红群体全部江山,网红走红的平台更加多元,从BBS靠一张照片即可爆红全网的故事已不多见,网络红人群体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何种镜像特征?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红人的群体类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值得作进一步探究。
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更新对于网络红人这一群体的研究,根据网络红人榜单总结当下网络红人呈现出的镜像特征,尝试将这一群体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进行类型化解读,探讨网红群体镜像之下反映出的当今青年亚文化发展趋势。
一、 文献回顾
目前,学界对于网络红人的研究呈现增长趋势,有着多元化理论视角,对网络红人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包括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分析,网络红人的走红原因分析、网红产生的影响等。
(一)网络红人研究理论范式
1.符号互动范式
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人们运用语言、表情、手势以及文字等象征性符号进行沟通,对彼此的行为和意思表示达到共同理解[1]。有学者在对网络红人的走红进行分析时,将网民对网络红人的符号互动形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文字时代的符号崇拜到图片时代的符号模仿,再到视频时代的符号体验,这种符号互动实质是一种以网络草根文化为载体的符号互动,它实质上是代表着网络草根文化的崛起与繁荣,一方面,通过对网络红人的追捧,网民可以实现平民造星,另一面,网民通过自我的符号暴露,也可以实现自我造星,把自己打造成网络红人[2]。
2.消费认同范式
消费主义的特征主要为消费至上,侧重于物欲的满足,追求感官的享受,在现实生活网络的诞生,成为消费主义实现迅速扩张的“武器”,网络红人走红实质上也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视觉快感与消费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网络红人通过图片和视频吸引大众眼球,“身体成了亲身传播和媒介传播叙事的符号”,并将其转化成为经济符号,由此,网民完成了对于网络红人的身体消费[3]。亚文化群体通过不同亚文化风格表征,张扬自身对于自我、身份、性别等问题的表达,使其群体与主流群体产生明显差异,从而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环境。亚文化群体通过对其身份认同的实践,建构着自身的话语权力[4]。有学者在对网络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分析时提出,网络信息的共享和选择有利于网民进行群体边界划分,一些网络红人通过制造大胆出位的语言和身体行为来博取眼球,在这过程中走红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身份鲜明的族群[5]。网络红人通过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逐渐完成了走红。
3.集体行动研究范式
斯诺等人认为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是一个意义解读与认知获取的主观建构过程,动员的成效取决于建构的舆论话语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理解并取得回应共鸣,如果框架建构越符合人们的认知理解,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共鸣,动员的效果就越好。在网络事件的进程中,无论是参与其中的行动者个人,还是潜在的围观群体,他们都会对自己接触到的关于事件相关进程、核心行动者的态度与情感非相关群体的反应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在这个认识框架的形成过程中,他们会聚焦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态度观点、价值评判等相关的内容,以建立起关于集体行为的自我认知图式[6]。有学者据此理论对网络红人走红的集体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网络红人的走红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以网红、推手与哄客为主要行动者,基于网络社交媒体而兴起的、就某一话题或行为而展开互动参与的集体行为。它其动员基础是情感,情感渲染成为了动员的主要手段,成为网红走红过程中影响框架建构与舆论生产的核心机制[7]。
(二)网络红人走红原因分析
(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网络红人研究理论范式2
(二)网络红人走红原因分析2
(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分析2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3
(一)概念的界定3
(二)研究设计4
三、网红的群体镜像4
(一)网红的生理特征4
(二)网红的声望特征4
(三)网红的职业特征5
四、网红的类型化解读5
(一)电商网红5
(二)内容网红6
(三)出位网红6
五、网红时代的青年亚文化7
(一)网红镜像下青年亚文化形式7
(二)网红镜像下青年亚文化特征7
(三)网红镜像下青年亚文化趋势8
致谢9
参考文献9
“网红”镜像下的青年亚文化
——基于网络红人榜的分析
引言
2016年被媒体称作网红元年,众多网红在网络上轮番“刷屏”,从凭借短视频一夜爆红的Papi酱到靠着爆款鸡汤文吸引大批读者的咪蒙,网红成为这个时代最引人关注的群体之一,围绕着网红展开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他们言行举止、商业版图均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如果说2005年后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网络红人拉开了互联网草根时代的大幕,那么当下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则掀起了全民狂欢,原本处于青年亚文化一角的网络红人受到资本青睐,进而产生“网红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济”、“网红产业”,网红与资本的双向互动也进一步影响了互联网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当今网络红人内涵、群体特点以及走红方式较之十年前“芙蓉姐姐”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草根式网红已经不再占据网红群体全部江山,网红走红的平台更加多元,从BBS靠一张照片即可爆红全网的故事已不多见,网络红人群体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何种镜像特征?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红人的群体类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值得作进一步探究。
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更新对于网络红人这一群体的研究,根据网络红人榜单总结当下网络红人呈现出的镜像特征,尝试将这一群体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进行类型化解读,探讨网红群体镜像之下反映出的当今青年亚文化发展趋势。
一、 文献回顾
目前,学界对于网络红人的研究呈现增长趋势,有着多元化理论视角,对网络红人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包括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分析,网络红人的走红原因分析、网红产生的影响等。
(一)网络红人研究理论范式
1.符号互动范式
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人们运用语言、表情、手势以及文字等象征性符号进行沟通,对彼此的行为和意思表示达到共同理解[1]。有学者在对网络红人的走红进行分析时,将网民对网络红人的符号互动形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文字时代的符号崇拜到图片时代的符号模仿,再到视频时代的符号体验,这种符号互动实质是一种以网络草根文化为载体的符号互动,它实质上是代表着网络草根文化的崛起与繁荣,一方面,通过对网络红人的追捧,网民可以实现平民造星,另一面,网民通过自我的符号暴露,也可以实现自我造星,把自己打造成网络红人[2]。
2.消费认同范式
消费主义的特征主要为消费至上,侧重于物欲的满足,追求感官的享受,在现实生活网络的诞生,成为消费主义实现迅速扩张的“武器”,网络红人走红实质上也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视觉快感与消费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网络红人通过图片和视频吸引大众眼球,“身体成了亲身传播和媒介传播叙事的符号”,并将其转化成为经济符号,由此,网民完成了对于网络红人的身体消费[3]。亚文化群体通过不同亚文化风格表征,张扬自身对于自我、身份、性别等问题的表达,使其群体与主流群体产生明显差异,从而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环境。亚文化群体通过对其身份认同的实践,建构着自身的话语权力[4]。有学者在对网络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分析时提出,网络信息的共享和选择有利于网民进行群体边界划分,一些网络红人通过制造大胆出位的语言和身体行为来博取眼球,在这过程中走红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身份鲜明的族群[5]。网络红人通过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逐渐完成了走红。
3.集体行动研究范式
斯诺等人认为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是一个意义解读与认知获取的主观建构过程,动员的成效取决于建构的舆论话语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理解并取得回应共鸣,如果框架建构越符合人们的认知理解,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共鸣,动员的效果就越好。在网络事件的进程中,无论是参与其中的行动者个人,还是潜在的围观群体,他们都会对自己接触到的关于事件相关进程、核心行动者的态度与情感非相关群体的反应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在这个认识框架的形成过程中,他们会聚焦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态度观点、价值评判等相关的内容,以建立起关于集体行为的自我认知图式[6]。有学者据此理论对网络红人走红的集体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网络红人的走红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以网红、推手与哄客为主要行动者,基于网络社交媒体而兴起的、就某一话题或行为而展开互动参与的集体行为。它其动员基础是情感,情感渲染成为了动员的主要手段,成为网红走红过程中影响框架建构与舆论生产的核心机制[7]。
(二)网络红人走红原因分析
(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