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研究对的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政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政务微博的发展,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当下信息化时代维护政府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为了系统分析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本研究基于对大学的调查,将从绪论、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消解、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化策略研究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在研究已有文献和案例的同时,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二、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关系 2
(一)政务微博概念的界定 2
(二)政府形象的概念界定 2
(三)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2
三、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 2
(一)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影响的因素 2
1.理念因素 3
2.行为因素 3
3.视觉因素 3
(二)基于受众的政务微博正面评价 3
1.形象官方且宣传正面 3
2.形象高效且及时 4
3.形象整体良好且便民 4
4.形象亲民“接地气” 4
5.形象革新且勇于探索 5
四、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消解 5
(一)政务微博面临的负面效应 5
(二)基于受众的政务微博负面评价 6
1.形式主义,缺乏创新 6
2.缺乏反馈,互动较少 6
3.正面宣传,粉饰太平 6
4.缺乏差异,特色不足 7
(三)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消解原因 7
(四)政务微博负面评价产生的根源 7
1.政务微博创新动力不足 7
2.无法解决有限应对的问题 8
3.传统媒体运作思维的束缚 8
4.缺乏政务微博的顶层设计 8
五、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化策略研究 8
(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8
(二)强化微博管理机制 9
(三)优化微博运营理念 9
结语与展望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研究
——基于对大学的调查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正是我国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阶段,政务微博的发展还不完善,大多数群众的心声不能得到充分表达,致使公众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或不当处理,很容易造成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下降。除此之外,其相关研究多为国内研究,而国外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政务微博来塑造政府形象研究广泛,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持。因此,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研究仍属于理论极度匮乏阶段,本研究以政务微博为切入点,分析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一方面拓宽了政府形象研究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的补充。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微博于2009年在国内兴起后,由于其具备门槛低、易操作、大众化与新闻性的特性,用户的数量每年都在极速增长。目前,在西方学术界,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别,致使政府形象的相关研究贫乏,学者们更关注于国家的形象。而在国内学术界,多以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为研究视角,且多出自于硕博士论文。国内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且大多数是观点阐述或案例介绍,公众对政务微博客观性的研究匮乏,且多以微博内容及评论本身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观察统计、案例分析是主要方法,且缺乏实证研究,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关系
(一)政务微博概念的界定
国内诸多学者通过多个角度来对政务微博这一概念进行表述,同时国外其他学者也根据“SocialGovernment”概念发表了不同观点。
Malekpour明确指出,政务微博能够优化财务管理,加强政民沟通及合作,同样也可以实现开放式政府。[1]Mergel主要从政务微博的作用对其概念进行了概述,他认为社会化媒体(如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能够融入到政府管理中,通过有效引导使得大众热衷于政府相关事务,从而实现其有效化管理。[2]杨玉强和腾香认为政府微博是相关官员与机构通过政府名义所建立的微博账号,如若出现部分与政府部门相关的公共事务,其官员可以操控该账户进行及时公布,同时也可以收集有效建议、服务群众、倾听大众呼声等,增进政民间沟通距离,这对其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种网络传播媒介实现了民众与官方间更有效的沟通。[3]
(二)政府形象的概念界定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4]我们可以将政府形象合理划分为两种,即政府的有形与无形形象,而前者被称为“显性”形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能够清晰看到及真切感受到的,主要表现为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构成要素以及政府通过外在活动带给公众最主观、真实的印象。后者被称为“隐形”形象,它与前者存在一定关联,因为它是公众在了解“显性”形象后,通过理性思考进而产生的判断与结论,是在前者基础上升华产生的一种印象;无形形象是无法见到且不能真切感受到的,像政府公信力等等,营造更为优质的政府形象,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改变政府的无形形象。[5]
(三)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微博具有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爆炸性传播特点。公众对政府的印象和评价影响着政府形象,也影响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行政成本和效率。在信息时代,政府微博的合理化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所以这也是需要注重的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不在政府控制范围内,信息较为杂乱,这也导致政府形象面临一定挑战。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二、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关系 2
(一)政务微博概念的界定 2
(二)政府形象的概念界定 2
(三)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2
三、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 2
(一)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影响的因素 2
1.理念因素 3
2.行为因素 3
3.视觉因素 3
(二)基于受众的政务微博正面评价 3
1.形象官方且宣传正面 3
2.形象高效且及时 4
3.形象整体良好且便民 4
4.形象亲民“接地气” 4
5.形象革新且勇于探索 5
四、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消解 5
(一)政务微博面临的负面效应 5
(二)基于受众的政务微博负面评价 6
1.形式主义,缺乏创新 6
2.缺乏反馈,互动较少 6
3.正面宣传,粉饰太平 6
4.缺乏差异,特色不足 7
(三)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消解原因 7
(四)政务微博负面评价产生的根源 7
1.政务微博创新动力不足 7
2.无法解决有限应对的问题 8
3.传统媒体运作思维的束缚 8
4.缺乏政务微博的顶层设计 8
五、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化策略研究 8
(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8
(二)强化微博管理机制 9
(三)优化微博运营理念 9
结语与展望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研究
——基于对大学的调查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正是我国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阶段,政务微博的发展还不完善,大多数群众的心声不能得到充分表达,致使公众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或不当处理,很容易造成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下降。除此之外,其相关研究多为国内研究,而国外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政务微博来塑造政府形象研究广泛,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持。因此,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研究仍属于理论极度匮乏阶段,本研究以政务微博为切入点,分析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消解,一方面拓宽了政府形象研究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的补充。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微博于2009年在国内兴起后,由于其具备门槛低、易操作、大众化与新闻性的特性,用户的数量每年都在极速增长。目前,在西方学术界,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别,致使政府形象的相关研究贫乏,学者们更关注于国家的形象。而在国内学术界,多以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为研究视角,且多出自于硕博士论文。国内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且大多数是观点阐述或案例介绍,公众对政务微博客观性的研究匮乏,且多以微博内容及评论本身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观察统计、案例分析是主要方法,且缺乏实证研究,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关系
(一)政务微博概念的界定
国内诸多学者通过多个角度来对政务微博这一概念进行表述,同时国外其他学者也根据“SocialGovernment”概念发表了不同观点。
Malekpour明确指出,政务微博能够优化财务管理,加强政民沟通及合作,同样也可以实现开放式政府。[1]Mergel主要从政务微博的作用对其概念进行了概述,他认为社会化媒体(如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能够融入到政府管理中,通过有效引导使得大众热衷于政府相关事务,从而实现其有效化管理。[2]杨玉强和腾香认为政府微博是相关官员与机构通过政府名义所建立的微博账号,如若出现部分与政府部门相关的公共事务,其官员可以操控该账户进行及时公布,同时也可以收集有效建议、服务群众、倾听大众呼声等,增进政民间沟通距离,这对其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种网络传播媒介实现了民众与官方间更有效的沟通。[3]
(二)政府形象的概念界定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4]我们可以将政府形象合理划分为两种,即政府的有形与无形形象,而前者被称为“显性”形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能够清晰看到及真切感受到的,主要表现为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构成要素以及政府通过外在活动带给公众最主观、真实的印象。后者被称为“隐形”形象,它与前者存在一定关联,因为它是公众在了解“显性”形象后,通过理性思考进而产生的判断与结论,是在前者基础上升华产生的一种印象;无形形象是无法见到且不能真切感受到的,像政府公信力等等,营造更为优质的政府形象,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改变政府的无形形象。[5]
(三)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微博具有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爆炸性传播特点。公众对政府的印象和评价影响着政府形象,也影响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行政成本和效率。在信息时代,政府微博的合理化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所以这也是需要注重的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不在政府控制范围内,信息较为杂乱,这也导致政府形象面临一定挑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