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性人情活动看农村居民人际关系的变迁以皖南s村为例

从农村的仪式性人情活动入手,通过S村村民在婚礼和葬礼的参与、村民互动和村民互助情况,发现农村居民间的人际关系正处于转型期,人际关系在延续了传统守望相助特点的同时,呈现出现代性的变迁,农村人际关系不再亲密化,不再以情感为交往准则,表现出冷漠化、理性化、市场化的现代特征。乡村人际关系的变迁与农村生产方式、人口流动、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市场化的局限性和传统习俗的延续让人情在人际关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1
(一)关于仪式性人情活动功能的研究1
(二)人际关系变迁研究2
(三)当代农村人际关系变迁的原因2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S村仪式性人情活动的参与现状4
(一)仪式性人情活动中村民的参与度4
(二)仪式性人情活动中的村民互动5
(三)仪式性人情活动中的村民互助6
四、S村当代人际关系的变迁7
(一)人际关系冷漠化7
(二)理性化趋势显现7
(三)人际关系的市场化转型8
(四)人情和面子仍是交往准则9
五、S村人际关系变迁的原因9
(一)村民缺乏生产性和日常性交往9
(二)“一切向钱看”10
(三)市场不能完全取代人情11
六、小结与讨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A 访谈提纲14
从仪式性人情活动看农村居民人际关系的变迁
——以皖南S村为例
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居民向外流动,城乡信息不断碰撞融合,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日益现代化,农村居民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突出表现在农村仪式性人情活动的参与中,农村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村民关系出现了冷漠化、松散化、理性化的趋势。本研究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希望以农村的仪式性人情活动为入口,通过村庄成员在仪式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场域的参与来了解S村成员关系的变迁,了解农村人际关系在现代的转向,并探求人际关系变迁的原因。
文献回顾
(一)关于仪式性人情活动功能的研究
功能主义开创了仪式研究的先河,涂尔干通过对宗教仪式的研究,发现了仪式中存在集体意识。他认为在仪式性活动中可以很好表达宗教中的集体情感,而集体情感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1]549552仪式性人情活动也具有这种唤起集体情感的功能。宋丽娜提出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情仪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民的共同体意识被唤起,在人情仪式的展现中,农民的共同情感被呼唤出来,人生关键时刻的情感大家一起分享,这是重要的共享机制,人与人之间因此变得更加亲密。[2]有学者从维护乡村社会团结的角度探讨乡村仪式性活动的作用。陈柏峰认为仪式性人情的维护社会团结作用突出。仪式性人情在村庄中是一个公共事件.具有公示性和公开性,集中展示了村庄的社会关系,也具体体现了村庄的社会支持。[3]
(二)人际关系变迁研究
1.差序格局的重塑
费孝通曾经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高度概括为差序格局,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就好像是一块石头被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而每个人都位于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与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到的发生联系。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血缘和地缘与别人建立起由近到远的联系,从而构成了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4]2021部分学者认为,传统以血缘为基础,具有高度情感性的差序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杨善华、侯红蕊认为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等到中国的农村社会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后,血缘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利益的地位逐渐上升。“利益”正在一步步决定着人际关系的亲疏,这就是“差序格局的理性化”。[5]
2.本土化人情理论下的人际关系变迁
本土化的人情理论,如翟学伟和黄光国都将“人情”带入了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探讨之中。翟学伟曾提出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化概念:人情、人伦和人缘。[6]贺雪峰认为以前传统农村的人情往来大部分都是姻亲与宗亲,而现在朋友在人情中的比重则越来越大。人们根据自由选择区分关系,根据理性算计选择关系。[7]仇小玲通过对关中东部的定村调查后发现,该地区生产领域农忙时节发生的“叫人”到“雇人”的转变是生产中的一种经济交换行为,应该受到市场原则的绝对指导,不讲人情。但在传统因素依然存在的农业村庄里,生产活动中的"雇人”,不能只给帮工小组成员工钱,还要留有一定人情,顾及到村民相互的面子,人情和面子仍然是农村社会交往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8]
3.社会网络视角下当代农村的人际关系变迁
关于中国人际关系网络本土化的研究,梁漱溟的伦理本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是一个处处讲关系的社会,以关系为本位。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根本不存在个人和社会,只有各种排列组合后形成的关系。[9]7274西方人发现了中国人对“guanxi”高度重视和频繁运用,所以创新地用“网络资本主义”来形容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模式。[10]叶敬忠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到繁华的城市,促进了城乡的融合,并且打破了农民固有的社交网络。一些“地缘”“血缘”等社会网络慢慢减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建立起由合作伙伴和客户等为主要人际关系的陌生化的社会网络,来适应市场的迅速发展。[11]
(三)当代农村人际关系变迁的原因
市场经济影响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变迁。闫丽娟认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定和发展一方面打破了农村社会的绝对封闭状态,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把其效率优先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慢慢渗透到了人际关系之中,人的感情被商品化了,不再以情感为基础。[12] 陈冬梅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逐步建立,造成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村民间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原有的和谐邻里关系因为利益受到强烈冲突。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的退出使人们间的合作降低,加上农村资源的稀缺,导致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充满着利益的博弈。[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