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农村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某市为例

3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矛盾凸显,此国情将我国养老模式该如何选择推向了社会焦点问题的漩涡。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总人口数较大,接近我国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五十,在经济总体水平不发达的当下,城乡经济差距更加凸显出农村经济的不足,农村养老模式作何选择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应用spss分析软件,建立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都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养老模式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目录
引言
一、前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超过13.8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95%,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5亿,占总人口的10.85%。与国际人口老龄化标准相比,这两项指标都极大程度的超过了那条“红线”。目前,我国城镇人口8亿354万人,乡村人口5亿8973万人,城镇化率57.35%,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90%相比还是相差很甚远。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将超过城市6%,即将突破20%,可见,农村老龄化情况比城镇严重很多,而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与城镇相差甚远,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成为一个现实和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数量庞大达到2.45亿,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不断恶化,使得农村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严重的留守老人情况,人口老龄化、农民工进城热、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应等现实引发了农村养老的问题,这使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不断出现新的养老方式,单一的传统式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福利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等养老方式层出不穷,养老模式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的家庭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经过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选择同一种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使得研究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其存在的意义。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地区,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第六,经济在我国东南地区处于一个中等的地位,在东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据福建省2015年统计年鉴显示,本省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01%,虽然略低于我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老龄化程度,但是大大超过了世界的老龄化标准。宁德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而言比较低,经济水平也处在倒数位置,该地区能够较为集中的反应东南地区较为贫困农村目前的养老现状,从较为贫困的地区开始研究,更加有利于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更加有帮助。
二、养老模式及理论的相关分析
(一)养老模式的概念
刘宏、高松、王俊通过对Joutsenniemi (((的研究分析得出,发达国家的养老机制比较完善,每个人的经济较为独立,比较有能力去支撑自己的老年生活,因此他们更可能选择自已为自己养老。(((所以,养老模式就是常常讲的和谁一起居住,由谁来负责养老费用。在我国普遍认为养老模式即是通过不同的资源对老人进行赡养,现在农村一般存在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养老和政府养老等养老模式。
(二)养老模式的分类
我国对养老模式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1986年,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副教授辜胜阻发表的《农村养老方式初探》这篇文章,其在文中指出我国农村主要存在两种养老模式,即家庭赡养和社会赡养。(((从这以后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二分类说,如成海军提倡的“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
接着又有学者提出了三分类说,提倡三分类的有穆光宗(((、陈春柳(((等,前者从理论上尝试三分养老模式,即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后者认为可以将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不久,三分法似乎无法满足人们养老的需求,有些学者提出了四分法说,在表述上却略有差异。比如毛才高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分为主导型的家庭养老、独立型的自我养老、集中型的社区养老和福利型的社会养老等。(((不少学者认为土地对于农村来说非常重要,于是在原来三分法的基础上将土地养老也纳入农村养老模式,比如陈赛权(((、陈春辉、钟爽(((等。
经济生活条件变化带来了老人养老需求和养老意向的变化,如今不同养老模式对于老人来说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年龄的增长会带来自理能力的变弱而精神慰藉需要变强烈,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老年人需要外界提供养老支持,这个支持可以来自家庭,也可以是社会甚至是政府,但是也并不排除一些老人防老意识比较强烈,懂得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防范于未然,拥有很多的积蓄在经济上比较独立,尽管这样心理上的慰藉是自己无法满足的,还是需要靠子女或是周边的人来提供。根据养老经济主要提供者来分,本课题研究,将养老分为靠自己养老、靠政府养老、靠子女养老以及靠社会养老,具体在问卷中的选项分别为自主生活、养老院或敬老院、家庭养老以及送到专门的盈利养老机构照顾,当然专门的养老机构需要自己提供资金,但是在养老责任承担上,主要靠机构的工作人员。
(三)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
我国诸多学者都对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做了研究,比如程启军认为老年自身的因素如地位、经济能力、感情需要以及家庭因素中儿女的沟通等都对养老有一定的影响;((((邓大松从土地的角度进行考虑,发现土地收益和土地供养能力也会影响养老模式的转变。((((江燕娟认为,健康医疗状况、经济状况等对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影响。((((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也不断增加,胡扬名和何银花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婚姻状况、有多少子女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选择结果;((((并且发现文化程度和个人年均收入影响显著;其中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越可能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同时个人年均收入越高,越容易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施巍巍、罗新录和唐德龙选择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谁同住、养老观念、住房条件等为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以上几个因素都有显著的影响。((((
(四)理论概述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研究进行分析,所谓的生命周期理论就是每个人都会从出生走向衰老最后死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需要他人辅助生活,慢慢就建立起一个养老支持系统。养老支持系统就是反映老年时获得的支持状况,可能获得的支持会来自家庭、个人、社会、政府等等,而且每种支持都不是独立作用的,他们会相互促进。根据这个理论,按支持力的不同将养老模式分成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政府养老以及自我养老等。
三、影响养老模式选择因素的显著性判断
(一)数据调查的方案设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