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东良村和大浦村为例的实证探讨(附件)
:中心村是农村地域范围内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发展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山东东良村和浙江大浦村两个村庄的实地调研,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中心村建设情况与国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道路规划不合理,公共交通不发达,医疗卫生不达标等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前言3
一、问题的提出及我国农村中心村的定位4
(一)问题背景及研究意义4
(二)中心村的界定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4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6
二、中心村的研究现状及国家层面的的制度性规范7
(一)中心村的研究现状7
(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制度性规范8
三、实证研究:基于山东东良村和浙江大浦村的分析11
(一)实证村庄的基本简介11
(二)描述性及解释性分析12
四、中心村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6
(一)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问题16
(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16
五、结论与思考17
致谢 19
参考文献20
东部地区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山东东良村和浙江大浦村为例的实证探讨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占据极大地比例,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1】从农业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独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一直都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全国各地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存在一个发展较好的村庄作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其他村庄共同发展,而这个作为中心的村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村。因此,中心村作为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其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我国政府所高度重视。所以如何建设好,发展好中心村也就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中心村建设存在着政府投资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在村庄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情况也往往成为村庄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心村建设时将目标锁定在了中心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本文我们将通过分析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对中心村建设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及我国农村中心村的定位
(一)问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建设中心村,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编制了相应的中心村规划,并兴起实施高潮。21世纪以来,关于农村建设的方案层出不穷。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中心村建设更是1个有力的推动。2007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三农”问题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财政安排3917亿元用于“三农”,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同时,报告还明确指出,做好2007年的“三农”工作,应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年,根据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规划布局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聚,切实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村域经济,加快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4年3月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历时三年制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这一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而且明确了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
因此,首先,为响应当前我国建立美丽乡村的号召,我们要从制度开始进行研究和改善。研究中心村的村庄治理模式就是从制度上响应国家号召,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村庄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其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研究中心村的村庄治理有利于带动其他村庄的发展,只有将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后,农村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反过来又会带动农村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心村的村庄治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心村的界定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
1、中心村的概念界定
中心村是基于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发展要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原有的或者新的居民点为中心,由若干村落组成(或者村庄合并所形成),具有区位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等要素结构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而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条件建设中心村的农村的城镇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例如南京郊区已经形成城镇体系:县城一一中心城镇一一集镇一一中心村。因此,在中心村建设中,中心村的区位布局、规模等级、职能定位,必须符合整个城镇体系的要求,以便促进城镇体系发展与完善。同时从本质上讲,中心村建设的实质是以建设具有小城镇功能的“农村”为核心的有序城乡一体化过程,所以中心村将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由此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1)农村生活型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农村道路情况,即路灯建设、路标建设、道路建设情况的考察;农村电力情况;农村网络情况;农村沼气,即沼气池的建设和利用情况;农村天然气;农村用水;农村家庭住房,即对住房面积和住房建造的考察;农村公厕建设,即对公厕的密集度和卫生指数的考察;农村电视信号;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医疗卫生,即对村中医院的数量和质量的考察;农村安保体系。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前言3
一、问题的提出及我国农村中心村的定位4
(一)问题背景及研究意义4
(二)中心村的界定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4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6
二、中心村的研究现状及国家层面的的制度性规范7
(一)中心村的研究现状7
(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制度性规范8
三、实证研究:基于山东东良村和浙江大浦村的分析11
(一)实证村庄的基本简介11
(二)描述性及解释性分析12
四、中心村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6
(一)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问题16
(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16
五、结论与思考17
致谢 19
参考文献20
东部地区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山东东良村和浙江大浦村为例的实证探讨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占据极大地比例,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1】从农业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独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一直都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全国各地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存在一个发展较好的村庄作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其他村庄共同发展,而这个作为中心的村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村。因此,中心村作为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其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我国政府所高度重视。所以如何建设好,发展好中心村也就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中心村建设存在着政府投资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在村庄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情况也往往成为村庄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心村建设时将目标锁定在了中心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本文我们将通过分析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对中心村建设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及我国农村中心村的定位
(一)问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建设中心村,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编制了相应的中心村规划,并兴起实施高潮。21世纪以来,关于农村建设的方案层出不穷。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中心村建设更是1个有力的推动。2007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三农”问题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财政安排3917亿元用于“三农”,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同时,报告还明确指出,做好2007年的“三农”工作,应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年,根据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规划布局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聚,切实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村域经济,加快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4年3月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历时三年制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这一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而且明确了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
因此,首先,为响应当前我国建立美丽乡村的号召,我们要从制度开始进行研究和改善。研究中心村的村庄治理模式就是从制度上响应国家号召,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村庄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其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研究中心村的村庄治理有利于带动其他村庄的发展,只有将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后,农村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反过来又会带动农村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心村的村庄治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心村的界定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
1、中心村的概念界定
中心村是基于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发展要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原有的或者新的居民点为中心,由若干村落组成(或者村庄合并所形成),具有区位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等要素结构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而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条件建设中心村的农村的城镇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例如南京郊区已经形成城镇体系:县城一一中心城镇一一集镇一一中心村。因此,在中心村建设中,中心村的区位布局、规模等级、职能定位,必须符合整个城镇体系的要求,以便促进城镇体系发展与完善。同时从本质上讲,中心村建设的实质是以建设具有小城镇功能的“农村”为核心的有序城乡一体化过程,所以中心村将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由此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1)农村生活型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农村道路情况,即路灯建设、路标建设、道路建设情况的考察;农村电力情况;农村网络情况;农村沼气,即沼气池的建设和利用情况;农村天然气;农村用水;农村家庭住房,即对住房面积和住房建造的考察;农村公厕建设,即对公厕的密集度和卫生指数的考察;农村电视信号;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医疗卫生,即对村中医院的数量和质量的考察;农村安保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