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表达门槛的消失网络时代公共决策信息基础的变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言论交流平台,网络民意也因此成为“第一民意”。民众借助网络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政府通过网络民意直接、快捷的获得公共决策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两者相辅相成。当然,网络民意发展尚未制度化、发展不成熟,对政府公共决策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立足于网络时代大背景,基于对民意表达“门槛”的消失的研究,探究公共决策信息基础的变革,力求通过本文探讨出新形势下政府公共决策的路径。本文认为政府应从拓宽表达渠道、法制化、建立监测平台和打造主流媒体四个方面着手,强化政府公共决策能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 1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国外研究概论 2
2.国内研究综述 3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3
(四)创新与不足处 3
二、网络民意表达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4
(一)公共决策及其制定流程 4
1.公共决策内涵 4
2.公共决策特性 4
3.公共决策流程 4
(二)网络民意表达内涵的理解 5
1.网络民意表达内涵 5
2.网络民意表达特点 5
三、民意表达“门槛”的消失 6
(一)言论准入“门槛”的消失 6
(二)决策沟通“门槛”的消失 6
四、公共决策信息基础的变革 6
(一)方案选择信息来源的变革 7
(二)方案调整信息来源的变革 7
五、完善民意表达变化对公共决策影响的路径探究 8
(一)树立正确网络舆论观,因势利导 8
(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规范参政环境 8
(三)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监管问责 8
(四)完善网络民意表达平台 9
致谢 9
民意表达“门槛”的消失:
网络时代公共决策信息基础的变革
引言
引言
(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众参政议政能力在不断提高,参政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与通过信访、听证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的传统民意表达相比,互联网借助其便捷性弥补了时空的距离,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则为传统民意表达填补了空白,保证了民众表达权的行使。
从1987年接通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舆论载体,人们可以实时了解资讯并对舆论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一方面发挥了监督作用,避免了部分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网络民调提供真实的平台和诉求,使得公共决策可以最大程度上贴合民意。
无论网络民意如何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壮大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公共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声音,民意表达在网络时代产生的变化已经为政府推进自身改革和公共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重视公共决策的路径选择,针对民意表达“门槛”的消失做出积极应对。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概论
西方学者对公共决策的研究概论
国外业界研究表明,公共决策中相关的民众参与,其本质可认为是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理论。公共决策中的民主实际上是依托于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学者卡尔科恩所著的《论民主》,文章科学合理论证了民主价值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文章强调民主行为是民众自发并自觉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民决策体制共同导致的结果。说明了民主行为除了公民的自发选择外,更多的体现于公民参与过程的体验经历[1]。学者约翰托马斯于《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一文客观的阐述了公共决策制订者根据不同决策的情形,就不同的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建设性的提出了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模型[2]。
(2)西方学者对网络民意表达的研究概述
民意一词在18世纪已经出现。《社会契约论》一文中,卢梭表述:“所有人都发挥着自身或者全部的力量服从于公意的的领导。而由所有个体组成一个相互交集而成的共同体,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共同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意意味着公共利益,众意则由众多私人利益形成,即为所有个别独立利益的总和。”[3]此可以表示为民意的起源。
外国学者针对网络民意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要开始得早。由李普曼的《舆论学》作为起点,最早国外的民意研究逐步与舆论学、新闻传播学交织在一起,并且不断吸取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科研、学术精髓,逐渐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积累,并最终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禁得起推敲的的理论成果。其研究成果有[4]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等。获得以上科研学术理论成就,与西方国家的民众自主选择权、自由的传播环境、自由的思想,社会背景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传播技术手段,成为西方科学家追捧的对象。《网络讨论小组里的歧视性信息:性别角色和和社会背景》[5]研究了网络空间的角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网络群体决策中的微观结构》[6]阐述了网络传播的特征要素。这些研究表明,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技术手段,为丰富公共的表达方式、实现社会高级阶层与普通市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社会影响程度也不能忽视负面的影响。[7]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公共决策的研究概述
公共决策也称为社会决策,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所进行的决策,如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社会就业、公共福利等。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其他公共管理活动的基础。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等各个环节是民主社会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古以来,国内的决策体制是不可动摇的实施集权制度。享有决策权的属于中央部门或者国家以及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国内主要实施首长负责制,最终决策权归属在组织内部主要负责人身上。国内公共决策表现为精英决策制度。决策过程也仅仅是在局部的决策成员范围内做一些决策活动,决策流程。与西方国家那种多元化的决策方式不一样,西方国家决策意见还需要经过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利益集团乃至公众的统一,达成意见统一方能最终完成决策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