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就业问题研究以2019届生为例
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其性别特征更为凸显,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大学2019届女毕业生为例,在调查所得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女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就业途径以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待遇不公平、工作满意度较低。进而从政府角度、社会角度、学校角度及女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分析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理论概述1
(一)选题依据1
1.选题背景1
2.选题意义2
(二)已有研究综述2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概况2
2.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2
(三)研究方法2
1.文献调查法2
2.问卷调查法2
二、调查基本情况2
(一)问卷内容构成3
(二)调查过程3
(三)样本情况3
三、调查结果分析 3
(一)女大学生就业途径3
(二)女大学生就业态度4
1.女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4
2.女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5
(三)女大学生就业困境6
1.就业机会不平等6
2.就业待遇不公平7
3.工作满意度较低7
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8
(一)政府方面8
1.国家法律机制不健全8
(二)社会方面8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8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8
(三)学校方面8
1.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9
2.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9
(四)女大学生自身方面9
1.女性生理、心理特征影响就业9
2.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9
五、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9
(一)政府健全法律制度,设立专门机构10
(二)履行社会责任,改变传统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念10
(三)高校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就业指导10
(四)女大学生调整心态,提高综合能力10
六、结语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大学2019届毕业生为例
引言
一、研究理论概述
(一)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由高校毕业“统一分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由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指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长约30万人,且连续四年女毕业生人数多于男生。然而,由于性别、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女大学生就业更为困难。在我国《宪法》、《劳动法》都明确表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的基础上,不少单位招聘时仅因为性别原因直接或间接拒绝女大学生的情况依旧普遍存在,男女平等就业仍停留在纸面上。
2.选题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大学生数量连年翻番但就业难度逐年增加,而女大学生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特定女性群体,因其性别特征导致的就业难问题更为凸显,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是否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关系着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摒弃“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封建思想,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公平、稳定的就业环境以及平等、和谐的社会。
(二)已有研究综述
当前学术界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问题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二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概况
2、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政府、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探讨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关于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规定没有明确就业歧视判断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缺少专门受理的机构,对违法者的处罚措施也不清晰【9】。从社会角度分析,传统观念中的“男尊女卑”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女性生理特征导致的高劳动成本使得用人单位更不愿接受女大学生【10】。理姬薇教授的“互动理论”提出,在美国人们同样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普遍认为男性优于女性,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11】。从高校角度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形同虚设,对女大学生就业没有专门的指导,在维护女大学生就业权利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高校的培养体制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吻合【12】。从女大学生自身分析,两性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在职业分工和职业选择上的差异【13】,并且女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但自身能力不足,就业心理不健全,缺乏自主择业和就业的勇气【14】。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查阅、收集当前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文献综述从而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便结合已有研究进行分析阐述。
2、问卷调查法
选取大学2019届女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微信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了解问题情况,汇总所得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根据调查所得具体数据总结分析问题。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理论概述1
(一)选题依据1
1.选题背景1
2.选题意义2
(二)已有研究综述2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概况2
2.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2
(三)研究方法2
1.文献调查法2
2.问卷调查法2
二、调查基本情况2
(一)问卷内容构成3
(二)调查过程3
(三)样本情况3
三、调查结果分析 3
(一)女大学生就业途径3
(二)女大学生就业态度4
1.女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4
2.女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5
(三)女大学生就业困境6
1.就业机会不平等6
2.就业待遇不公平7
3.工作满意度较低7
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8
(一)政府方面8
1.国家法律机制不健全8
(二)社会方面8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8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8
(三)学校方面8
1.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9
2.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9
(四)女大学生自身方面9
1.女性生理、心理特征影响就业9
2.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9
五、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9
(一)政府健全法律制度,设立专门机构10
(二)履行社会责任,改变传统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念10
(三)高校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就业指导10
(四)女大学生调整心态,提高综合能力10
六、结语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大学2019届毕业生为例
引言
一、研究理论概述
(一)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由高校毕业“统一分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由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指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长约30万人,且连续四年女毕业生人数多于男生。然而,由于性别、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女大学生就业更为困难。在我国《宪法》、《劳动法》都明确表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的基础上,不少单位招聘时仅因为性别原因直接或间接拒绝女大学生的情况依旧普遍存在,男女平等就业仍停留在纸面上。
2.选题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大学生数量连年翻番但就业难度逐年增加,而女大学生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特定女性群体,因其性别特征导致的就业难问题更为凸显,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是否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关系着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摒弃“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封建思想,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公平、稳定的就业环境以及平等、和谐的社会。
(二)已有研究综述
当前学术界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问题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二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概况
2、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政府、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探讨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关于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规定没有明确就业歧视判断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缺少专门受理的机构,对违法者的处罚措施也不清晰【9】。从社会角度分析,传统观念中的“男尊女卑”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女性生理特征导致的高劳动成本使得用人单位更不愿接受女大学生【10】。理姬薇教授的“互动理论”提出,在美国人们同样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普遍认为男性优于女性,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11】。从高校角度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形同虚设,对女大学生就业没有专门的指导,在维护女大学生就业权利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高校的培养体制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吻合【12】。从女大学生自身分析,两性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在职业分工和职业选择上的差异【13】,并且女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但自身能力不足,就业心理不健全,缺乏自主择业和就业的勇气【14】。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查阅、收集当前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文献综述从而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便结合已有研究进行分析阐述。
2、问卷调查法
选取大学2019届女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微信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了解问题情况,汇总所得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根据调查所得具体数据总结分析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