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在职妈妈的母职认同研究对市8位在职母亲的研究
城市家庭幼儿养育模式不断改变,传统的母职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当前的母职要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不仅要给予孩子完备的生活照料,更要在精神教育等方面加以支持。母亲需要学习科学的育儿观,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还要掌握孩子的教育权,给孩子规划好未来。本次研究发现母职认同可以概括为全能型、部分型和闲散型三类,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母职认同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在职妈妈在构建母职的过程中,因自身受教育水平、大众传媒、其他育儿承担者、角色冲突等影响,不断完善母亲角色,重构母职认同。但其中也有困境,出现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以及角色失调的问题等。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导言 2
一、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概况 2
(二)国内研究概况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 研究方法 5
三、不同类型的母职认同 5
(一)全能型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 6
(二)部分性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 7
(三)闲散型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 8
四、不同类型母职认同的原因分析 9
(一)全能型的母职认同 9
(二)部分型的母职认同 9
(三)闲散型的母职认同 10
五、小结 11
致谢 11
附录 访谈提纲 13
城市家庭在职妈妈的母职认同研究
--对南京市8位在职母亲的研究
引言
导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的家庭育儿模式发生变化。在新的城市家庭中,母亲角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相夫教子,而是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在我国政府几乎没有为 13 岁儿童群体提供任何公共服务,全国36 岁儿童的平均入园率也在不断降低[1]的背景下,家庭仍然需要承担幼儿的全部养育工作。这意味着城市家庭中的在职母亲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
城市家庭幼儿养育模式不断改变,传统的母职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母亲角色由传统型向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型转变。母亲在兼顾工作与家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关注子女的社会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
在职妈妈是如何定义母亲这一角色,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实践母职的,母职困境体现在何处。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认知、家庭成员在养育幼儿中的互动、新旧媒介对母亲形象的传播等因素影响了女性对母亲角色的认同。本次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城市家庭中的在职妈妈对母职的认同以及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教养孩子的,来呈现当代城市幼儿家庭中的在职妈妈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以及产生当前母职现状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概况
1.角色理论研究
社会角色的最初来源是戏剧,齐美尔最先使用“角色”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涌现出一批研究角色理论的学者,其中米德对角色理论的研究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米德认为,自我是在自己对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扮演他人的角色而发展起来的。[2]在社会学中,角色理论是探索个体是怎样介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对社会结构做出更加深刻的理解,是研究社会结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差异,艾莉丝伊格利提出了性别差异理论,他的社会角色理论主张,社会中的劳动分工是以性别作为基础的。男性外出工作,女性照顾家庭,这种模式造成了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也就是说使社会成员期望男性与女性各自所具有的属性与其角色相符。因此,社会期待的女性,最主要的角色是作为儿童和老人的抚养照顾者,和男性相比更加有母性、更友善、更民高以及善于表达感受。[3]
2.母职研究
(1)母职理论研究
母职源于西方,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课题,国外学者最早的关于母职的概念功能等来自女性主义,进行母职的理论研究时内容大多包括女性和母亲角色理论。
工业革命后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育儿观念也随之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欧美社会对母亲角色的认同愈加完善。1977年美国学者Duvall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社会上对理想母亲角色的认同包括传统意义和发展意义上的母亲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角色需要满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发展意义上的母职更加关注子女的社会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等。[4] Ruddick认为母职实际的运行不只是一项儿童照顾安排,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化媒介、以及孩子累积未来人力资本的重要资源。”[5]
Hays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母职建构的变化后,提出“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 概念[6]。所谓“密集母职”即指在观念上人们认为母亲是孩子最好最理想的照顾者,因此母亲应该以孩子身心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全心全意投入孩子照顾,甚至放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密集母职的研究十分广泛,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母亲的身份构建中,全身心照顾孩子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期待。
(2)母职实践研究
相对于母职的理论而言,母职的实践研究关注现实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履行母职的。随着社会的变迁,母职的意涵发生改变。Karen Christopher与海斯的“闲散母职”进行了对话,他在2012年提出了extensive mothering的概念[7]。研究中,他对40位有工作的母亲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探讨如何在“密集的母亲”和“理想的工作”的思想冲突中构建自己的好母亲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职母亲更多地扮演授权者而非亲力亲为的妈妈,能够掌管育儿并为孩子的福利负责。她们强调就业的好处,但也拒绝长时间的工作来迎合理想的工人模型。与此同时,在研究中,作者关注单身母亲,注意到她们对闲散的母职有更多的理解而很少提及密集母职。关于密集母职的对话表明了不同时代的母职意涵发生变化,无论是社会对母职的期待还是母亲自身的母职认同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二)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母职的研究起步较晚,往往分析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母职内容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母职特征。母职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内容。当代的母职研究中往往也是以特定群体为主的,如留守儿童母亲、研究生母亲、自闭症儿童母亲、孕妇等。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导言 2
一、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概况 2
(二)国内研究概况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 研究方法 5
三、不同类型的母职认同 5
(一)全能型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 6
(二)部分性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 7
(三)闲散型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 8
四、不同类型母职认同的原因分析 9
(一)全能型的母职认同 9
(二)部分型的母职认同 9
(三)闲散型的母职认同 10
五、小结 11
致谢 11
附录 访谈提纲 13
城市家庭在职妈妈的母职认同研究
--对南京市8位在职母亲的研究
引言
导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的家庭育儿模式发生变化。在新的城市家庭中,母亲角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相夫教子,而是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在我国政府几乎没有为 13 岁儿童群体提供任何公共服务,全国36 岁儿童的平均入园率也在不断降低[1]的背景下,家庭仍然需要承担幼儿的全部养育工作。这意味着城市家庭中的在职母亲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
城市家庭幼儿养育模式不断改变,传统的母职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母亲角色由传统型向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型转变。母亲在兼顾工作与家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关注子女的社会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
在职妈妈是如何定义母亲这一角色,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实践母职的,母职困境体现在何处。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认知、家庭成员在养育幼儿中的互动、新旧媒介对母亲形象的传播等因素影响了女性对母亲角色的认同。本次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城市家庭中的在职妈妈对母职的认同以及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教养孩子的,来呈现当代城市幼儿家庭中的在职妈妈的母职行为及角色认同,以及产生当前母职现状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概况
1.角色理论研究
社会角色的最初来源是戏剧,齐美尔最先使用“角色”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涌现出一批研究角色理论的学者,其中米德对角色理论的研究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米德认为,自我是在自己对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扮演他人的角色而发展起来的。[2]在社会学中,角色理论是探索个体是怎样介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对社会结构做出更加深刻的理解,是研究社会结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差异,艾莉丝伊格利提出了性别差异理论,他的社会角色理论主张,社会中的劳动分工是以性别作为基础的。男性外出工作,女性照顾家庭,这种模式造成了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也就是说使社会成员期望男性与女性各自所具有的属性与其角色相符。因此,社会期待的女性,最主要的角色是作为儿童和老人的抚养照顾者,和男性相比更加有母性、更友善、更民高以及善于表达感受。[3]
2.母职研究
(1)母职理论研究
母职源于西方,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课题,国外学者最早的关于母职的概念功能等来自女性主义,进行母职的理论研究时内容大多包括女性和母亲角色理论。
工业革命后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育儿观念也随之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欧美社会对母亲角色的认同愈加完善。1977年美国学者Duvall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社会上对理想母亲角色的认同包括传统意义和发展意义上的母亲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角色需要满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发展意义上的母职更加关注子女的社会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等。[4] Ruddick认为母职实际的运行不只是一项儿童照顾安排,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化媒介、以及孩子累积未来人力资本的重要资源。”[5]
Hays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母职建构的变化后,提出“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 概念[6]。所谓“密集母职”即指在观念上人们认为母亲是孩子最好最理想的照顾者,因此母亲应该以孩子身心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全心全意投入孩子照顾,甚至放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密集母职的研究十分广泛,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母亲的身份构建中,全身心照顾孩子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期待。
(2)母职实践研究
相对于母职的理论而言,母职的实践研究关注现实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履行母职的。随着社会的变迁,母职的意涵发生改变。Karen Christopher与海斯的“闲散母职”进行了对话,他在2012年提出了extensive mothering的概念[7]。研究中,他对40位有工作的母亲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探讨如何在“密集的母亲”和“理想的工作”的思想冲突中构建自己的好母亲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职母亲更多地扮演授权者而非亲力亲为的妈妈,能够掌管育儿并为孩子的福利负责。她们强调就业的好处,但也拒绝长时间的工作来迎合理想的工人模型。与此同时,在研究中,作者关注单身母亲,注意到她们对闲散的母职有更多的理解而很少提及密集母职。关于密集母职的对话表明了不同时代的母职意涵发生变化,无论是社会对母职的期待还是母亲自身的母职认同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二)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母职的研究起步较晚,往往分析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母职内容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母职特征。母职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内容。当代的母职研究中往往也是以特定群体为主的,如留守儿童母亲、研究生母亲、自闭症儿童母亲、孕妇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