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逻辑以w村为例

基层民主选举作为实现农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走过了许多年头,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尝试下,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在选举的过程中贿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们基层民主的发展。本研究以山东省W村为研究单位,采用实地研究方法,运用关系理论中的关系、人情、面子等元素着重分析了贿选的过程以及贿选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关系渗透在贿选中的每个环节,竞选人通过人情交换、面子加强贿选竞争的可能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 1
(一)问题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2
(三)关于贿选运作的研究现状 2
(四)概念界定 3
(五)研究方法 3
二、贿选及动员过程 4
(一)贿选背景 4
(二)贿选过程 4
三、贿选的运作机制分析 5
(一)个案总结与分析——关系视角下的贿选 5
(二)贿选的土壤:情理社会缺乏公民精神 6
(三)贿选背后的人情交换 7
(四)面子及权力再生产 8
四、结语 9
致谢9参考文献9
附录一 竞选人访谈提纲11
附录二 普通村民访谈提纲11
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逻辑
——以山东省W村为例
引言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在农村地区的治理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力途径。然而随着农村民主自治的发展和选举竞争性的增加,基层民主选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贿选行为,即以获取选票为目的,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1]贿选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基层民主的正常发展,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意识薄弱,不利于农村现代法治建设进程以及农村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农村民主选举的进程中贿选的发生与其中的人情、权力、面子和资本的运作也是分不开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些“关系”成了贿选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本研究试图从关系理论切入来研究农村的贿选现象。
(二)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基层民主选举使基层民主自治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不仅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农村群众政治权益的手段,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秩序和稳定,所以解决贿选问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和法制化。本研究运用关系理论对基层民主选举贿选现象进行讨论和剖析,帮助目前更加全面的认识农村基层选举贿选现象,以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解决贿选问题提供支持。
理论意义。随着贿选现象出现,学者们就对这个问题高度关注并着手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从综合层面到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等某一层面都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也有学者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贿选做了研究,但是从关系视角出发,对基层贿选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和成果并不多见。本研究从关系分析视角切入,通过实地调查W村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贿选现象,厘清贿选脉络,辅以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个人研究思考,从关系的角度挖掘贿选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关于贿选运作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农村贿选研究的不多主要集中在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层面,探讨民主选举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例如史天健认为“选举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曲线的关系,即经济发展程度为中等的农村选举更加公平自由;而经济较富裕或者比较贫穷的农村对于民主选举总体冷漠或者存在很多选举不公正的现象”。[2]李连江在研究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之后得出“村民选举提高了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农民开始把政治参与理解为合法行使自身权利,并为择卫这种权利而进行斗争”。[3]谭青山则认为基层民主选举之后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举规则和程序。因而提出以下若干政策建议,“设立一个权威性的村民选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主持、监督、仲裁村委会选举;用候选人自我提名来取代海选提名;建议取消“双过半”规定,以减少舞弊和选举负担”。[4]以上观点主要就经济发展和民主选举、农民参与选举的意识、选举规则和程序的问题做了具体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文化网络、社会资源、和村庄精英政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文化网络与贿选
吴思红、李韬认为在农村的文化网络内进行诱导才能促进选举中的贿选行为,仅仅依靠手中的资金是不够的。[5]并且出现了派系,派系呈现出政治性竞争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村庄派系精英为了谋取派系利益参与村“两委”的选举竞争,并以 贿选方式操纵选举的过程。目前这种现象有加剧严重的趋势,并且影响了弄粗基层民主的正常化秩序化发展。[6]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庄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均衡格局和利益博弈激发了选举的竞争性。村庄资源越丰富,派系力量对比越均衡,选举的竞争性就会越强,派系精英即竞选者越有可能利用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通过贿选方式操纵选举,从而掌握村级权力,实现派系利益目标。
(2)社会资源与贿选
还有学者从社会资源的层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资本、信任、人际关系、脸面和村庄精英对农村贿选的发生都有影响。裴志军、杨峻以浙江西部37个村的调查为基础,从村民对选举投票的态度出发,考察了倾向于接受贿选的村民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表明,村民对于农村的制度不信任,人际不信任、农村的社会网络不丰富、对村庄的未来希望不明确的村民更加可能倾向于接受贿选。[7]吴思红认为村庄资源是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动力来源和竞选者实现利益的基基础,也是贿选蔓延的终极源头和激励因子。农村的精英阶层在成功竞选之后不仅获得财富,也得到了相应的权力和声望村,在村中更加有“脸面”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关系脉络;而有些村庄尽管集体资源不丰富但是依旧能够获得关系和赢得“脸面”。所以,贿选并不总是发生在村级集体资源丰富的村庄,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极不丰富的村庄里,贿选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发生率。[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8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