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进程中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分析以平度市m社区为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农村改革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村改居”政策便是其中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 “村改居”开始在我国实施。“村改居”是将原有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市户籍,将村民自治委员会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自己委员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身份的转化、村民自治的转变,原有的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情况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社区公共性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平度市M社区建设为基点,对村改居后社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及居民自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日后的公共性建设的提出如大力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意见。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4
1.研究背景 4
2.研究意义 4
(二)相关文献综述 4
1.村改居进程研究 4
2.社区公共性研究 5
(三)研究方法 5
1.文献综述法 6
2.案例分析法 6
(四)研究框架 6
二、M社区基本情况 6
(一)社区概况 7
(二)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情况介绍 7
1.卫生服务明显改善 7
2.社区就业岗位增多 7
3.社区养老标准提高,保障体系完善 7
4.社区教育设施完备,教学规模扩大 7
(三)社区自治情况介绍 7
1.社区政务服务方式完善,构建便民服务体系 7
2.社区自治演戏村民自治 8
三、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问题分析 8
(一)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 8
1.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环保意识低 8
2.社区就业扩大:居民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8
(二)社区自治管理 8
1.社区政务服务:职责定位不明确,老龄化现象严重 8
2.社区自治管理:基本沿袭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参与意识不足 9
四、探索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路径 9
(一)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以经济增长的带动社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 9
(二)加强公共物品供给,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10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 10
(四)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引进青年人才 10
(五)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 10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图1 研究技术框架 6
村改居进程中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分析
——以平度市M社区为例
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社区治理方向为我国农村发展方式提供了启示,农村发展方式呈现出向其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落实“村改居”工作。“村改居”将原有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市户籍,将村民自治委员会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自己委员会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现了公共性建设内容的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同时随之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形势下要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山东省2013年印发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中也提及到关于农村城镇化发展指导意见,并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着力点,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行有序的推进,走具有山东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村改居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山东特色城镇化道路建设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山东诸城的村改居模式为山东省村改居建设进程树立了典范。但是在村改居进程中,我们也要认识到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产生新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性建设问题。基于社区公共性研究的视角,对村民自治情况及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变化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村改居进程中社区公共性建设内容的现状,分析村改居公共性建设内容的不足,进而为村改居建设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推进乡村社区村改居建设进程。
2.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村改居进程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村改居建设作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在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村改居”社区公共性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村改居的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旨在避免目前村改居进程中社区公共性建设的问题,让村改居建设更加合理有序。
(2)理论意义
通过对村改居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的研究,结合差序格局理论,探讨村民主体的民主参与及社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与以往研究中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改变单纯对村民 “被动参与”描述,将社区公共性建设内容进行相对具体化的分析。明确在以居民为主体的社区中,社区公共性建设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村民参与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社区公共性建设。因而,可以在对社区公共性建设的内容研究中深化对差序格局理论的认知,深化在社区公共性建设过程中对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考量与分析,丰富在特殊的村改居背景之下对社区公共性建设问题的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1.村改居进程研究
在对村改居进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对于村改居范围的界定。综合国内学者在对村改居的研究中,发现关于“村改居”所包含的社区治理范围的界定,有的研究者将“村改居”社区限定于城市边缘区域,指在城乡结合部开展“村改居”建设工作的社区,有的研究者将“村改居”社区界定为位于城区,特指被城市建设所包围的“城中村”1,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村改居”社区包含上述两种区位类型。2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4
1.研究背景 4
2.研究意义 4
(二)相关文献综述 4
1.村改居进程研究 4
2.社区公共性研究 5
(三)研究方法 5
1.文献综述法 6
2.案例分析法 6
(四)研究框架 6
二、M社区基本情况 6
(一)社区概况 7
(二)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情况介绍 7
1.卫生服务明显改善 7
2.社区就业岗位增多 7
3.社区养老标准提高,保障体系完善 7
4.社区教育设施完备,教学规模扩大 7
(三)社区自治情况介绍 7
1.社区政务服务方式完善,构建便民服务体系 7
2.社区自治演戏村民自治 8
三、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问题分析 8
(一)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 8
1.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环保意识低 8
2.社区就业扩大:居民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8
(二)社区自治管理 8
1.社区政务服务:职责定位不明确,老龄化现象严重 8
2.社区自治管理:基本沿袭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参与意识不足 9
四、探索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路径 9
(一)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以经济增长的带动社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 9
(二)加强公共物品供给,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10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 10
(四)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引进青年人才 10
(五)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 10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图1 研究技术框架 6
村改居进程中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分析
——以平度市M社区为例
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社区治理方向为我国农村发展方式提供了启示,农村发展方式呈现出向其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落实“村改居”工作。“村改居”将原有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市户籍,将村民自治委员会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自己委员会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现了公共性建设内容的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同时随之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形势下要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山东省2013年印发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中也提及到关于农村城镇化发展指导意见,并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着力点,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行有序的推进,走具有山东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村改居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山东特色城镇化道路建设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山东诸城的村改居模式为山东省村改居建设进程树立了典范。但是在村改居进程中,我们也要认识到乡村社区公共性建设产生新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性建设问题。基于社区公共性研究的视角,对村民自治情况及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变化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村改居进程中社区公共性建设内容的现状,分析村改居公共性建设内容的不足,进而为村改居建设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推进乡村社区村改居建设进程。
2.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村改居进程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村改居建设作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在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村改居”社区公共性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村改居的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旨在避免目前村改居进程中社区公共性建设的问题,让村改居建设更加合理有序。
(2)理论意义
通过对村改居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的研究,结合差序格局理论,探讨村民主体的民主参与及社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与以往研究中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改变单纯对村民 “被动参与”描述,将社区公共性建设内容进行相对具体化的分析。明确在以居民为主体的社区中,社区公共性建设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村民参与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社区公共性建设。因而,可以在对社区公共性建设的内容研究中深化对差序格局理论的认知,深化在社区公共性建设过程中对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考量与分析,丰富在特殊的村改居背景之下对社区公共性建设问题的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1.村改居进程研究
在对村改居进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对于村改居范围的界定。综合国内学者在对村改居的研究中,发现关于“村改居”所包含的社区治理范围的界定,有的研究者将“村改居”社区限定于城市边缘区域,指在城乡结合部开展“村改居”建设工作的社区,有的研究者将“村改居”社区界定为位于城区,特指被城市建设所包围的“城中村”1,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村改居”社区包含上述两种区位类型。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