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主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行动逻辑皖南h村修路事件的分析

随着现阶段国家权力在农村场域中的弱化,在村民自治的制度背景下,在基层政府财力不足的农村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加依赖于农村社区本身,通过村民动员、合作获得制度外的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是通过对皖南H村村内道路自主筹资修建的事件分析,以村内道路修建这一农村公共产品的达成为切入点,借鉴“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分析村民自主供给公共产品的集体行动逻辑。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村民自主供给公共产品是建立在自身实际需求上,基于利益、理性、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因素的多重考虑,是村民内部合作与博弈的结果,此次合作对于村庄事务建设和村民自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导论2
(一)研究缘起2
(二)研究意义2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2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2
(二)国内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3
(三)研究述评4
三、研究设计4
(一)概念界定4
(二)研究地点5
(三)研究方法5
(四)研究对象5
四、自主修路:H村个案的动态描述5
(一)发起与规划阶段6
(二)筹款阶段6
(三)实施阶段6
(四)完成与评价阶段7
五、村民自主筹资修路的行动逻辑7
(一)H村村民自发合作意愿的产生与实现7
(二)H村修路事件的集体动员8
(三)H村村民的行动策略8
六、H村自主修路事件的治理启示10
七、结论与反思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访谈提纲13
村民自主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行动逻辑
——基于皖南H村修路事件的分析
引言
当下,农村公共产品仍然是学术界乐于研究的话题,涌现出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修建道路在农村是一项大事件,在无政府财政支持下的村内公路的修建一方面要向上级政府争取一部分资金支持补贴,一方面依靠村民内部组织筹资筹劳,进行劳动、资金等方面的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合。总而言之,村内道路能否成功修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民集体行动的能力。
曹锦清在对中原地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提出,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户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很难通过民主协商的合作来解决问题,进而引出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结论[1]。农民是否真的难以合作?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这是本研究所期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H村自发集资修建村内水泥路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展开实地研究,力图呈现村民参与这一行动的实际考虑因素,呈现这一集体行动背后的行动逻辑。
一、导论
(一)研究缘起
长期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受限于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乡村复杂的公共产品需求仅依靠政府财务上的供给往往很难全面覆盖,一些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的建设缓慢、停滞。在人民公社时期后,村民自治制度开始建立。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村民自治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民的集体行动能力和村内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以及应用。但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农民从集体中解放出来、农村中迅速出涌现的农民工群体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逐渐“难组织”“难动员”。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农民的收入也逐渐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自扫门前雪”,村民彼此之间的依赖减少,由传统关系带来的约束力也在减少。村民自治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更多的是“无为而治”,但在村民面临公共需求而村委会不能有效解决时,“无为”状态就要打破。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力量的角色比制度安排的角色远为重要[2]。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自治的精神和意识并没有真正被广大村民所理解和运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理性意识以及对于传统的国家权力的服从意识,所以在农村自治中村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仅仅依靠国家力量是难以顾及的,村民自身的力量与能动性必须被发掘。有感于笔者家乡村民自主筹资修路的事例,让笔者不禁思考村民为满足共同需求而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是怎样的?这种行为反映了村民怎样的实际考量?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从而开始了本项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视角以经济、管理、政治等方面为主,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居多。本项研究以农村道路修建为出发点,以集体行动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上村民如何进行行动选择,这种集体行动对于农村建设与治理是否会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实地收集资料,分析H村村民自主供给本村公共产品即修路事件的行动逻辑,透视出村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以期为学术界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
2.现实意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从“行政动员”到如今所倡导的“多中心、多主体”供给,实际上是从国家向社会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在一些地区变得更为漫长和滞后,尤其体现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缺乏社会中制度外的资金支持,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持也难以全面覆盖。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又会产生多样、复杂的公共需求,需求带动供给,供给不足、滞后,从而形成供需失调。
在这样的情形下,通过集体行动产生组织、合作从而达成“自给自足”成为村民的选择。作为农村社区的主体,他们在这一选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性考虑,如何进行取舍。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村民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如何通过自主合作来解决公共需求,希望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村民的自主合作行为如何形成,如何避免“搭便车”行为,从而对影响村民进行集体行动的因素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体现当下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1.不同视角下的公共产品研究
(1)集体行动视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