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删除探寻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本文从网络时代大背景出发,以网络时代的政府公信力为主题,以公民声音的“删除”作为切入点,分别从网络时代的特征、政府公信力、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公民声音的“删除”等方面着手。通过一系列论证分析,试图探讨网络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网络时代公民“声音”的特征与意义,以及网络时代下的种种变化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深入研究政府公信力在网络时代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导论 1
(一)背景意义 1
1.课题背景 1
2.课题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
1.国外研究概况 2
2.国内研究概况 2
3.简要评述 3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3
1.研究目标 3
2.研究方法 3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3
二、 网络时代与政府公信力 4
(一)网络时代的新特征 4
1.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4
2.网络参与的多元性、隐匿性和平等性 4
3.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网民主导性 4
(二)政府公信力 4
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4
2.网络时代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4
三、 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 5
(一)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的技术基础 5
1.公民“声音”的表达便捷化 5
2.公民“声音”的表达渠道扩大化 5
(二)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的特征 5
1.公民“声音”具有私人化倾向 5
2.公民“声音”与官方对话更加积极 6
3.公民“声音”有“合理诉求”也有“杂音” 6
(三)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的意义 6
1.体现网络时代公民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 6
2.体现最底层、最基础、最原初的声音和诉求 6
3.网络时代公民“声音”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进政府行为变革 6
四、 公民声音的“删除” 7
(一)公民声音“删除”的含义 7
(二)公民声音“删除”的类别 7
1.以社会网站、公关公司为主导的“删除” 7
2.以政府为主导的公民声音“删除” 7
(三)公民声音不当“删除”的后果 8
1.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 8
2.可能起到助长谣言的反作用 8
3.不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8
五、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8
(一)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环境,提高政府自身能力 8
1.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充分倾听网民心声 8
2.积极提高自身形象,接受社会与网络监督 9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9
(二)紧抓网络舆论阵地,构筑政府网民互动机制 9
1.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引导情绪宣泄转变 9
2.加强媒体正确引导,及时清除谣言温床 9
3.构筑政府网民互动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9
(三)审慎“删除”公民声音,明确建立合理边界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声音的“删除”:探寻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引言
一、 导论
(一)背景意义
1.课题背景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形式和模式也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不存在中心位置或者外围群体,每个参与其中的网民都有平等的话语权。2018年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整体规模已达到7.7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5.8%,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论坛、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发声渠道的出现,为公民发表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平台。在政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媒介与政府进行互动,这对政府在网络时代下的公信力建设来讲既是变革,也是挑战。政府在网络时代下如何提升自身公信力已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深入研究政府公信力在网络时代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意义
(1)本课题从网络时代大背景出发,以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为主题,以公民声音的“删除”作为切入点,试图探讨网络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政府在网络时代的自身定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本课题探讨政府在网络时代公共意见去中心化表达方式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使政府公信力在网络时代行成积极的提升,尽量减少网络对政府公信力的负作用,这对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自身公信力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1)西方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概述
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溯源,17世纪西方学者洛克的“人民主权学说”[1]及18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2]中,分别阐述了人民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授权,由此政府与人们达成契约关系,政府有义务维持自身的诚信。社会学领域科尔曼、政治学家普特南、日裔美籍教授福山等引入社会资本等概念。[3]他们普遍认为一旦政府失去信用就会对社会和公众形成损害。政治学领域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4]认为政府在公众面前应当保持诚信的态度。经过总结行政学领域的学者们大多都通过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方面来研究来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问题。
(2)西方学者对网络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和马克斯劳卡主要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公信力的相关问题。[5]他们提出了政府不再垄断社会舆论之后,政府只有通过沟通赢得公民的信任进而来提升政府公信力。马克斯劳卡提出草根阶级的兴起。[6]草根民主迫使政府进一步进行政务公开赢得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卡斯特则提出了网络社会概念[7],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政府需要积极适应来提升自身公信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导论 1
(一)背景意义 1
1.课题背景 1
2.课题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
1.国外研究概况 2
2.国内研究概况 2
3.简要评述 3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3
1.研究目标 3
2.研究方法 3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3
二、 网络时代与政府公信力 4
(一)网络时代的新特征 4
1.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4
2.网络参与的多元性、隐匿性和平等性 4
3.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网民主导性 4
(二)政府公信力 4
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4
2.网络时代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4
三、 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 5
(一)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的技术基础 5
1.公民“声音”的表达便捷化 5
2.公民“声音”的表达渠道扩大化 5
(二)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的特征 5
1.公民“声音”具有私人化倾向 5
2.公民“声音”与官方对话更加积极 6
3.公民“声音”有“合理诉求”也有“杂音” 6
(三)网络时代公民的“声音”的意义 6
1.体现网络时代公民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 6
2.体现最底层、最基础、最原初的声音和诉求 6
3.网络时代公民“声音”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进政府行为变革 6
四、 公民声音的“删除” 7
(一)公民声音“删除”的含义 7
(二)公民声音“删除”的类别 7
1.以社会网站、公关公司为主导的“删除” 7
2.以政府为主导的公民声音“删除” 7
(三)公民声音不当“删除”的后果 8
1.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 8
2.可能起到助长谣言的反作用 8
3.不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8
五、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8
(一)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环境,提高政府自身能力 8
1.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充分倾听网民心声 8
2.积极提高自身形象,接受社会与网络监督 9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9
(二)紧抓网络舆论阵地,构筑政府网民互动机制 9
1.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引导情绪宣泄转变 9
2.加强媒体正确引导,及时清除谣言温床 9
3.构筑政府网民互动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9
(三)审慎“删除”公民声音,明确建立合理边界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声音的“删除”:探寻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引言
一、 导论
(一)背景意义
1.课题背景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形式和模式也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不存在中心位置或者外围群体,每个参与其中的网民都有平等的话语权。2018年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整体规模已达到7.7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5.8%,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论坛、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发声渠道的出现,为公民发表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平台。在政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媒介与政府进行互动,这对政府在网络时代下的公信力建设来讲既是变革,也是挑战。政府在网络时代下如何提升自身公信力已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深入研究政府公信力在网络时代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意义
(1)本课题从网络时代大背景出发,以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为主题,以公民声音的“删除”作为切入点,试图探讨网络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政府在网络时代的自身定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本课题探讨政府在网络时代公共意见去中心化表达方式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使政府公信力在网络时代行成积极的提升,尽量减少网络对政府公信力的负作用,这对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自身公信力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1)西方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概述
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溯源,17世纪西方学者洛克的“人民主权学说”[1]及18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2]中,分别阐述了人民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授权,由此政府与人们达成契约关系,政府有义务维持自身的诚信。社会学领域科尔曼、政治学家普特南、日裔美籍教授福山等引入社会资本等概念。[3]他们普遍认为一旦政府失去信用就会对社会和公众形成损害。政治学领域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4]认为政府在公众面前应当保持诚信的态度。经过总结行政学领域的学者们大多都通过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方面来研究来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问题。
(2)西方学者对网络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和马克斯劳卡主要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公信力的相关问题。[5]他们提出了政府不再垄断社会舆论之后,政府只有通过沟通赢得公民的信任进而来提升政府公信力。马克斯劳卡提出草根阶级的兴起。[6]草根民主迫使政府进一步进行政务公开赢得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卡斯特则提出了网络社会概念[7],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政府需要积极适应来提升自身公信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