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演进机理及政府应对研究以雷洋案为例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发展繁荣,网络舆情应对日益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鉴于其现实意义,课题对网络舆情演进及政府应对展开探讨。本文首先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的理论梳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其主要特征及其影响构成因素,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将网络舆情的演进阶段分为“酝酿——爆发——反复蔓延——消解”四个阶段,对雷洋案的舆情演进过程展开分析,总结其演进机理模型;再次,对雷洋案中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手段加以归纳,结合其实施效果与现实过往经验教训,指出政府应对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借鉴国外网络舆情应对的实践经验,针对前文所提及的政府应对的可改进之处,为政府实现网络舆情良性应对提出建议。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 5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5
1.舆情 5
2.网络舆情 5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5
1.即时性与透明性 5
2.多向性与草根化 5
3.匿名性与非理性化 6
4.政治性 6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构成要素 6
1.主体 6
2.客体 6
3.传播环境 7
二、网络舆情的演进:以雷洋案为例 7
(一)雷洋案相关介绍 7
1.案情简介 7
2.相关舆情情况 7
(二)酝酿期 9
(三)爆发期 9
1.官方第一次回应:舆情从酝酿期至爆发期的过渡 9
2.官方第二次回应:舆情正式爆发 10
3.官方第三次回应:舆情二次爆发 10
4.官方第四次回应:舆情三次爆发 11
5.官方第五次回应:舆情四次爆发 11
(四)反复蔓延期 11
(五)消解期 12
(六)“雷洋案”网络舆情演进机理的模型构建 12
三、从雷洋案看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手段及其有效性 12
(一)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手段 12
1.公关回应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平台构建 13
3.应对机制 13
4.现实跟进 14
(二)政府舆情应对的效果与不足 14
1.应对意识 15
2.应对制度 16
3.应对技术 16
四、网络舆情演进中政府应对手段的优化 17
(一)国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经验借鉴 17
1.网络信息管理法制化 17
2.构建舆情应对的核心指挥系统 17
(二)关于政府实现网络舆情良性应对的建议 17
1.转变应对理念,重视网民作用 17
2.完善应对法律体系 18
3.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18
4.提升网络舆情相关的技术水平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网络舆情演进机理及政府应对研究——以雷洋案为例
引言
在当前网络社会,繁杂的网络舆情不断发酵、使网络空间治理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一大重点问题。总结网络舆情的演进机理、为政府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关建议,成为一个有待学界探讨的议题。为此,本课题借助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剖析网络舆情的演进机理及政府相应的应对措施及其不足,以期为实现政府与网络舆情的良性治理提供理论建议。
一、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1.舆情
在“舆情”概念上,不少传媒研究领域学者都有过不同侧重的论述。有观点着眼于其公共性,狭义上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王来华,2004)。亦有学者扩大“社会事项”内涵、更为广义地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刘毅,2007)。此外,也有学者单纯从民众视角出发,如丁柏铨认为,“舆情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它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反应”。观其相同处,便在于其均强调了“舆情”的公众性、社会性与民众的意见态度表达。
再从厘清“舆论”“舆情”之别的方面上看,仅字面意义而言,前者依赖于各类信息传播媒介(包括官方与非官方),具有公开性、代表性、典型性,而相较之下,“舆情”则强调了大众的态度倾向,显示出了其“非公开性”、多样性。此外,从结果论,大量同质舆情出现时,便容易产生该倾向的舆论,可见,“舆情”相较于“舆论”其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数量更为庞大,并隐含了民众的某种政治态度指向。
2.网络舆情
及至“网络舆情”概念,学者多是在“舆情”概念的基础上,再从时空范围上为其发生发酵限定了范围:如项平指出,网络舆情即“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是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的对公共政策及其制定者的意见”。
结合上述,并基于本课题研究案例的性质内容,本文将“网络舆情”定义为:民众借助如论坛(BBS)、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ging)及其他各类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等互联网工具,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而发表的带有倾向性意见、态度的总和,是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就网络舆情的定义而言,可分别就网络空间的特性以及舆情自身的特点两方面入手对其特点进行归纳:
1.即时性与透明性
基于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网络舆情,其生成与壮大速度都将以超越过去传统媒介难以想象的程度而成长,使信息的获取速度与观点的发表速度都有了更为灵活即时的特性。
而透明性来源于互联网资源的公开性。除去涉及学术成果、国家机密等特殊信息外,网民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其所需要的绝大多数资料、并无阻碍地阅读他人的相关评论、感想。也因此,针对某件社会事件产生的各类舆情观点均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呈现。
2.多向性与草根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