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状况的代际间差异分析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在南京市务工的355名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以出生年份1980年为界限,将农民工分为新老两代;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logistic数据模型,研究分析在南京市务工的农民工在养老保险参与中存在的代际间差异;结果发现,农民工在养老保险的参与中在年龄、单位性质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存在着代际间的差异;年龄越大的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就越高;个体户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远低于国有、集体企业、外资以及私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与率高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根据分析结果,以小见大,提出了如何改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的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 言 1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
(一)研究方法3
1.文献研究3
2.描述分析3
3.计量分析3
(二)技术路线3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2
三、变量的选择和模型建立6
(一)变量的选择6
(二)模型建立6
四、计量结果分析7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9
(一)结论9
(一)对策及建议9
1.加强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教育9
2.加强执法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监督10
3. 改进养老保险政策,制定符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政策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表1 两代农民工的性别差异3
表2 两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差异4
表3 两代农民工的单位性质差异4
表4 两代农民工的月收入状况5
表5两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状况 5
表6 两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状况 6
表 7 样本模型系数的 Omnibus 检验 7
表8 分类表 7
表 9 方程式中的变量 8
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状况的代际间差异分析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养老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而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其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也日益显现[1]。当前,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民的养老保险工作也正在紧张的试点之中,但这些都没有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做出十分明确的说明[2]。这就导致农民工群体在制度上被排除在农村和城镇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险之外,缺乏相应的养老保险的覆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农村养老保险带来的保障;二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使其无法在制度上覆盖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就导致,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处在我国城乡双重养老保障体系的“交叉空白”地带之中[3] 。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比例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5278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1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6万人,其中有73.37%的农民工未参加养老保险,8.18%的农民工是由个人和企业共同参保,6.56%的农民工是个人参保,11.89%的农民工是由单位参保,参保率是16. 4%[4]。到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在2012年年末参加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总计为4543万人,与去年年末相比增加了403万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是17.3%,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2012年,我过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参保率仍然不高,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89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养老保险参与率仅为16.7%[5]。
在任辉、傅晨[6]的分析中,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实际在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 、24%、16.9%、8.4%和6.1%。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民工整体对于养老保险的参加比率十分低,农民工不愿意或无法参加养老保险的状况很常见。另外一方面,农民工往往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他们获得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短期的,而养老保险需要农民工来缴纳,其转移接续又很困难,只能在工作所在地享受[7]。这些成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主要阻碍因素。此外,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养老保障制度是采取个人、用工单位、国家三方承担养老保险的购买。这种制度下,用工单位缴费比例高;在现实中,用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意给农民工购买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而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不愿意强制推行社会保险,因而国家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顺利实施[8]。这种情况下就造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在制度上没有被国家养老保险排斥,执行中又无法被完全保障覆盖的现状。
而我们在一些调查中也发现,不同的地区、家庭、年龄的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往往习惯用从自己的观点看待养老保险的作用。刘志英和刘超[9]从农民工代际差异分析了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的不同态度,他们首先将农民工按照出生年份划分为两代,出生年份在1980年以前的农民工称之为第一代农民工,出生年份在1980年以后的农民工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于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的不同主要分为客观上和主观上两种,第一代农民工民,客观上是因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偏低,家庭负担沉重;主观上是因为他们的借助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强,面对各种逃避和推卸责任的用人单位,也不敢主动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他们认为农村传统养老思想对农民工的影响很大,这使农民工更为认同由子女负责老人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而第二代农民工拥有比第一代农民工高的经济收入,并且他们多数都没有结婚,能够担负的起占收入构成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强的维权意识,并且拥有十分强烈的留城意愿和逐渐淡化的乡土情结,更渴望与城镇居民一起,享有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权益[10]。但目前我国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需求最大的仍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养老难题[11];那么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养老保险的参与上都存在哪些代际间的差异呢?
一、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通过图书阅读、网上浏览、报章查询等方法收集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设计出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状况和个人基本状况的调查问卷,预计将要 发放问卷400份。最后根据所得到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料,拟运用社会保障、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对于掌握的资料数据采取了下列研究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