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以江西为例

: 1摘 要:农为国之本,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部分的主体和核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因素,为农业的发展以及高产做出贡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就是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合理的农田水利系统来达到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条件下农田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改善地区内部的水利条件,以此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是粮食生产主产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研究江西省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适宜的解决对策,对江西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不言自明的作用,也对我国其他省份有借鉴意义。
目录
引言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国家繁荣的根源。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完善粮食生产的政策,在资金方面也加大投入,致力于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质量建设,提高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力,“三农”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实施粮食战略项目,加快建立粮食核心区域”的口号也被提出来。
江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具有很强的生态优势和非常丰富的适合农耕的资源,具备农业大省的生态和地理优势。全省气候温度适宜,阳光照射时间长,年降雨量充足,冬日霜期短,农作物生长条件绝佳。全省土地质量肥沃,淡水资源充沛,各式大小河流共计多达2400余条,其境内的鄱阳湖被誉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粮食大省——江西,以仅仅3.3%的人口和2.3%全国耕地,令人惊喜的是却有着全国3.5%的粮食总量,占着全国粮食总产量第12位的位置,引人注目的是稻谷类产量位于全国第三,中部地区第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两个省份是没有间断地输出粮食的,一个是黑龙江,另一个就是江西。
在此背景上,对江西省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江西省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对粮食生产能力都具有不言自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民以食为天,仓禀实而知礼节。食物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粮食充足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保障。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非常多。此中影响最大的是农业基础设施的现存使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状况,其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是农田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遭遇频繁的旱灾、洪灾等极端气候灾害的挑战。且目前我国面临的食品供应的安全问题也非常尖锐。尽管国家政策是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然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仍薄弱,先天不足的缺陷不可能揠苗助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现状,依然是食品领域的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的极大阻碍。因此,对农田的灌溉和水利设施进行分析,无论是对于加强和完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对于主要粮食产区的稳定发展,或者是对于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都是是十分迫切并且必要的。
江西省作为主要产粮地区之一,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灌溉和水利设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省农田水利的概况和水利设施的使用状况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讨论适合江西目前情况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的新模式。联系江西省现实情况和国内外农田水利设施的成功案例,探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改进办法。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水利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农业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现状为:农民人均收入低下、贫困人口基数大、“三农问题”不容忽视、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以上情况决定了粮食主产区必将面临农业基础设施的短缺和资金需求短缺的问题。它不仅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碍于新农村建设。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研究,思考粮食主产区建设问题,有利于投资回报率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机制的健全,对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效能也有促进作用,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保障也有促进作用。
2.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
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保障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资金来源,组织了建设运行方式,监督了其运行过程,科学评价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优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地进行资源配置。政府得以更科学高效地利用资源,使粮食主产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经济进一步增长。简而言之,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研究,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加快新农村社会主义的建设,对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政府的决策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3.有助于相关理论的丰富
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数情况下算作公共产品,具有三大特性:外部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光,大多聚焦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业基础设施缺少关注。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研究局限于其具体的基础设施,并且多是对具体的某一地区的设施问题进行研究,很少从公共产品理论进行分析,不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和普适性。所以,如果换一个视角,比如说:公共产品理论视角,这样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普适性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创新性。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研究现状
在公共产品的理论研究方面,张军、何寒熙(1996)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生产方式从农村集体合作制逐渐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方式在当时的粮食生产的确产生了意义深远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比如说农田水利)的投入规模的减少。方芳,钱勇,柳士强认为在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为总数量不足、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陈文科认为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都是以农田水利设施的现代化为基础和保障的。刘铁军在考虑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点的情况下,认为个体农户是最有效的主体,但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创新制度。谢秀英等人认为,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中心应该主要放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来,因为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可以间接提高农民收入。刘石成总结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经济学手段上的创新为朱云章采用的是计量分析法,分析了河南省农田水利投资绩效情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概念
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比如说灌溉设施、除涝设施、排水设施、防治盐灾、渍灾害等设施),来达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农田的目的。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采用建设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的措施和采取其他有效借助措施,调整和改善农田水状况和区域水环境,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产量的稳定和提高。一方面是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用引水、调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来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利用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含量状况、作物需水量、土壤改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