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区房政府该何去何从?

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投资需求日益显现,而其中教育投资是人们目前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1】和高考移民类似,“学区房”就成为富人子女上名校的一条曲线择校天堂。而这种学区房热实际是一种扭曲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直接体现,给予了拥有优势经济资本的家庭在基础教育选择上作出有利于子代教育选择的可能性。本文以学区房为研究对象,探究学区房热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外溢效应以及政府群体能做什么来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学区房热”现象1
二、“学区房热”的影响因素分析2(一)供需角度2
1.需求过于旺盛 2
(1)政府的消费性政策2
(2)社会对教育的愈加重视2
(3)消费者的心理预期3
2.供给严重短缺3
(1)增量明显不足3
(2)存量总体不乐观3
(二)“学区房热”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资本化3
三、“学区房热”的外溢效应探究4(一)教育公平问题4
(二)城市藩篱4
(三)不利于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4
四、政府角度下的可行性政策建议4
(一)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标准化建设4
(二)完善体制,努力实现教育均衡5
(三)开放办学,多元办学,引入竞争机制5
致谢6
参考文献6
针对“学区房”政府该何去何从?
引言
一、 “学区房热”现象
学区房,就是指在特定区域的住房,购房者子女可就读于某些市、省重点中学的资格【1】,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它在房地产近十年的发展中的一种行业衍生品。学区房热折射出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时的巨大不均衡,教育资源垄断是社会分层的结果,而反过来教育资源垄断又进一步导致社会分层,因为现阶段在我国并不是所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
学区房的出现与政府出台的“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息息相关。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童、少年就近入学。”【1】从2015年起北京、上海等全国19个城市相继提出了就近免试入学政策,这才产生了学区划片的概念,学区房热也就有了发酵的土壤。长久以来中国父母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思想所困,在人们大部分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就追加这种精神层面的投资,例如各种钢琴、舞蹈、奥数等兴趣班,家长们之间的攀比心理更是助长了这种情况,“中国式焦虑”也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日益得到重视和认同。
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住房商品化进程的施行,使得学区房供不应求,价格突飞猛涨。据2003年至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子女有60%就读于重点中学,底层阶级子女仅有40%就读于重点中学。另一项数据统计发现,符合学区房特征的房产价格普遍要比普通房源高20%以上。2015年北京金融街学区房价格就已达到40万/平米。
2018年4月4日上映的印度喜剧电影《起跑线》就是通过一种诙谐幽默的手段体现了穷人和富人在子女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甚至一些富人还想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剥夺原属于穷人的教育权利。
二、 “学区房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需角度
1.需求过于旺盛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马斯洛于1943年指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两种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更多是物质层面的,例如衣、食、住、行等,人一旦满足低层级的需求就会寻求后三种高层级的地位、教育等需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心理层面,追求他人的认同、自我的满足。一旦人们对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马上就会忧心将来几十年的生活,表现尤其明显的就是国内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他们购置学区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子女能得到名校的“入场券”,在子女入学之后家长们就会马上抛售出去给下一批想要获得入场券的父母,这是很容易卖出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售出价格要远高于购入价格,甚至很多情况下有价无市,所以从本质上讲“学区房热”是一种教育投资。
(1)政府的消费性政策
政府的消费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显著。2008年以来,各地政府为刺激楼市相继推出购房退税、购房入户和取消外资购房限制等相关政策。【2】这些鼓励性消费政策对外地购房者尤其有吸引力,他们对于“户口”的渴望使得短时间内对教育、社会保障等需求激增,既刺激了楼市,同时加剧了学区房僧多肉少的糟糕局面。
(2)社会对教育的愈加重视
由于中产阶级家庭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根据方长春的研究结论,人们的教育获得过程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人们先前接受的教育水平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后续教育机会或学业成就的取得。【7】为此,中国的这些中产阶级家长们都早早开始注意选择孩子早期的就读学校,也就是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起初政府本意是为了更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才出台分区就近入学政策,希望不论贫富都能平等的得到好学校的入学机会,名校里有穷孩子、坏学校有富人子女,却不想正因为受到“分区划片、就近入学”这样的政策制约,那些具备丰富经济资本的家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他们可以让子女就读学费昂贵的民办学校,也可以通过缴纳额外费用为自己的子女在自身所隶属的学区之外选择公办学校就读,还可以通过户籍转移的方式来达到择校的目的(也就是将户籍迁移至“名校”所属学区)。而我国国情决定了户籍往往与人们的住所相联系,于是关于教育资源的争夺就渐渐演变成对城市生存和居住空间的争夺,择校就变成了择房,这种情况在一二线城市表现更甚。
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经济学理论指出,大多数消费者是不理性的,他们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往往追涨杀跌,使价格呈现跳崖式转变,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认为会继续上涨因此进入相应市场,价格下跌时认为会下跌更多因此纷纷退出。学区房就是这样一种他们认为“只涨不跌”的商品,并且每年都有大批父母由于子女入学开始对学区房的争夺,这种状况使可持续的,因而在对学区房的需求上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不怕卖不出去”和“价格稳步上升”这两个主要的心理预期使得较多消费者(或者说投机者)追逐较少的学区房资源,一些并无子女入学需求的人群也加入这场投资混战,使得供需缺口状况更加严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