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质量及问题研究以吉林g市公路管养为例
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是实现公共需求和满足民众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其中农村公共产品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供给后的管理问题也日渐成为影响到农民福祉的关键,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本文以吉林省G市的公路管养问题为例,旨在总结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熵权法等研究方法来探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的质量及问题,探讨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的研究出路,以便对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的研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提供方向借鉴。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技术路线 2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一)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问题的研究 3
(二)关于农村公路管养问题的研究 4
三、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分析 5
(一)研究区域概况 5
(二)数据来源 6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6
(四)评价方法 6
1.数据的标准化 6
2.指标权重的确定 7
3.综合评价 7
(五)评价结果分析 7
四、农村公路管养现状分析与探究 8
(一)农村农路管养发展的问题分析 8
1.思想认识不够 8
2.管养资金不到位 8
3.管养主体不明确 9
4.管养技术力量薄弱 9
(二)农村公路管养建设路径建议 9
1.以立法的形式,提供体制保障 9
2.优化农村公路的路网结构 9
3.增加农村公路管养经费投入 9
4.以考评促进管养质量 9
五、结论与展望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展望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中国北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质量及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G市公路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养为例
指导导师 刘述良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指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县、乡级)管理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村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准公共品指介于纯公共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我国北部农村地区当前正面临着公共产品的种类单一,模式僵化和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国家和政府已供给的公共产品,我们应珍视与保护,但事实远不及理想中的状态,农村供给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善后”问题。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在于供给后的管理方法和体系的不完善,加之外界因素的消极影响,导致即便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人力,往往都是“竹篮打水”,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的管理问题。
而其中农村的公路问题最为严峻,农村公路是我国交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国加大建设力度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情况下,各级政府都十分看重农村公路的建设,并视其为一门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1]。随着公路里程大幅度地扩张,相应的农村建设也飞速发展,然而在此期间,我国农村公路供给后的管养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仍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短板[2],如果管养工作没有到位,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进程,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和农村生产的发展。
我国北部地区许多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管养机制,还存在着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机构人员冗余,技术力量薄弱等多项问题。除县道、部分乡道实行列养外,大部分乡道、村道由于缺养、失养问题,早期建设的公路损坏程度严重,安全保障设施缺失,桥梁不堪重负,通行能力、服务功能下降,群众出行受到影响[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探究革新当前农村公路管养体制路径,改善服务保障质量和提高公路管养水平都显得更为急切,对牢固当前公路建设卓越成果,推动农村经济拓展和改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4]。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公路管养等理论为指导,全面地分析了农村各级政府对公路管养这问题的供给后管理、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管理缺陷、责任主体不明确、管养模式不完善等情况,改进与加强理论基础的指导作用,进而强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等理论的实践应用。
本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北部地区的农村公路管养现状和分析现阶段的体制缺陷、通过对比实际的困难与障碍,进一步探究建立新型农村公路服务保障模式和管养体制,合理高效地处理好农村公路管养主体不清、责权划分不明确、财政资金投入等相关措施,有助于改善缺养、失养的现状,新一步加强公路管养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建立健全的农村区域路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同时对研究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的质量及问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技术路线 2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一)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问题的研究 3
(二)关于农村公路管养问题的研究 4
三、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分析 5
(一)研究区域概况 5
(二)数据来源 6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6
(四)评价方法 6
1.数据的标准化 6
2.指标权重的确定 7
3.综合评价 7
(五)评价结果分析 7
四、农村公路管养现状分析与探究 8
(一)农村农路管养发展的问题分析 8
1.思想认识不够 8
2.管养资金不到位 8
3.管养主体不明确 9
4.管养技术力量薄弱 9
(二)农村公路管养建设路径建议 9
1.以立法的形式,提供体制保障 9
2.优化农村公路的路网结构 9
3.增加农村公路管养经费投入 9
4.以考评促进管养质量 9
五、结论与展望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展望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中国北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质量及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G市公路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养为例
指导导师 刘述良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指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县、乡级)管理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村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准公共品指介于纯公共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我国北部农村地区当前正面临着公共产品的种类单一,模式僵化和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国家和政府已供给的公共产品,我们应珍视与保护,但事实远不及理想中的状态,农村供给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善后”问题。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在于供给后的管理方法和体系的不完善,加之外界因素的消极影响,导致即便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人力,往往都是“竹篮打水”,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的管理问题。
而其中农村的公路问题最为严峻,农村公路是我国交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国加大建设力度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情况下,各级政府都十分看重农村公路的建设,并视其为一门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1]。随着公路里程大幅度地扩张,相应的农村建设也飞速发展,然而在此期间,我国农村公路供给后的管养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仍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短板[2],如果管养工作没有到位,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进程,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和农村生产的发展。
我国北部地区许多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管养机制,还存在着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机构人员冗余,技术力量薄弱等多项问题。除县道、部分乡道实行列养外,大部分乡道、村道由于缺养、失养问题,早期建设的公路损坏程度严重,安全保障设施缺失,桥梁不堪重负,通行能力、服务功能下降,群众出行受到影响[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探究革新当前农村公路管养体制路径,改善服务保障质量和提高公路管养水平都显得更为急切,对牢固当前公路建设卓越成果,推动农村经济拓展和改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4]。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公路管养等理论为指导,全面地分析了农村各级政府对公路管养这问题的供给后管理、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管理缺陷、责任主体不明确、管养模式不完善等情况,改进与加强理论基础的指导作用,进而强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等理论的实践应用。
本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北部地区的农村公路管养现状和分析现阶段的体制缺陷、通过对比实际的困难与障碍,进一步探究建立新型农村公路服务保障模式和管养体制,合理高效地处理好农村公路管养主体不清、责权划分不明确、财政资金投入等相关措施,有助于改善缺养、失养的现状,新一步加强公路管养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建立健全的农村区域路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同时对研究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的质量及问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