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长,慈善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伴随着慈善事业的成长,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慈善事业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本文梳理了我国慈善发展的历史沿革,总结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提出有利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字慈善,慈善事业,慈善组织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anthropy in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Hongyi LiTutor Suyan Shen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society and constant growth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hilanthropy shows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philanthropy, many issues have been exposed,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aritie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summarizes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anthropy , draws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dev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lopment of Chinese philanthropy.(一)研究背景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选择,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调节为主的再分配存在失灵和失效的情况下,以慈善组织为主的第三次分配被人们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这些年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公民道德意识的进步,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脚步,因此,认真深入地剖析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悠久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二)研究意义 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同时发展慈善事业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是整个社会全方面协调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慈善事业的发展偏离原有方向。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以及对慈善组织和对公众个体的访谈,发现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慈善事业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政府、慈善机构自身等方面对我国慈善事业未来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道路,对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1、慈善如何理解“慈善”?我国自古即有良好的慈善文化,最早“慈善”二字是分开使用,“慈”字多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善”字多用于表达吉祥、美好等意思,是以二字早期意义并不相同。然而自南北朝时期,逐渐将“慈”“善”合二为一使用,最早见于《魏书·崔光传》。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慈”“善”二字意义逐渐相同,直至今日用于表达“善良、仁慈、富于同情心”的意思。在西方,有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anthropy”,由“人类”及“爱”两个部分组成,包含“博爱”和“慈善事业”两层含义。也有源于宗教,与基督“Christ”前缀相同的“charity”,相比之下“charity”所表达的“仁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philanthropy”则更富于公益性质。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虽然对于慈善的表达方法不同,但其内涵意义都是相近的。慈善是一种传统,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基本道德,是人类仁爱之心的表现。2、慈善组织慈善组织是慈善的组织基础和实物载体,同时也是慈善事业的实施主体。慈善组织不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是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西方学者将慈善组织划分为非政府组织,而我国学者更愿意将慈善组织成为非营利机构或第三部门,以此区分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等等。慈善组织通常有自己的管理制度,通过物资募集以开展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帮助其走出生活困境,提高其生活水平。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角色的历史演变(一)建国前慈善事业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可以算是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关怀扶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政治举措颁布。最早的慈善政策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采取“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政策以笼络民心,而后也有周文王提出的“欲至于万世为王,子子孙孙保民”的思想政策,最终得以取代夏朝长久立足。除了统治阶级,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们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理论依据。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对于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本主义做出了高度概括,首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扬了儒家学派的“仁”说,同时将实施仁政提升到了极度重要的地位。之后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持续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对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极大的威胁,因此,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儒家学说“仁”说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的惠民利民政策,使得社会底层的公众不在挣扎于生死一线,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社会,同时也出现了我国官办慈善的萌芽。到隋唐时期,我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尤其是官办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也设置了许多慈善机构,政府对慈善事业重视程度在我国封建统治历史中无人能及。正因如此,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可谓是飞速发展,管办慈善事业呈现出了更加日常化的特点,更加贴近贫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重视,在此期间,不仅增加了许多新设立的官办慈善机构,民办慈善机构如同善会、育婴堂、清节堂等也开始活跃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此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传统慈善事业也开始向着近代公益事业摸索转型。纵观我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慈善事业的萌芽,这时的慈善事业几乎完全以政府主导,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虽然在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办慈善来弥补政府慈善事业的不足,但所有这些民办慈善事业都无一例外的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民办慈善的发展还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慈善的限制,甚至有的民办慈善最后完全蜕变成为了政府慈善。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我国传统慈善事业仅仅停留在保证百姓最低生活的水平上,根本无法解决民生问题。(二)改革开放前慈善事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统治后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于慈善事业的态度很明确“中国人民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把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救济福利事业不再是统治阶级欺骗和麻木人民的装饰品,也不再是少数热心人士的孤军奋战,而是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医治战争创伤并进行和平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新中国政府接手遗留下来的所有慈善机构,进行全面整改甚至取缔。由于政府对于慈善机构的整改以及对外来援助的排斥,自发性的社会性慈善组织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设立的社会福利机构。自此,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逐步消失,慈善事业完全以社会保障的形式存在,政府成为了慈善事业的唯一主体。然而,作为当时慈善事业唯一主体的政府,却没有给予慈善事业发展太多的帮助,甚至排斥打压慈善事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在实行计划经济,绝对的平均分配使得社会并不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封建统治的产物,遭到政府的极度抵制。尽管那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社会动荡,又有自然灾害的侵袭,百姓的生活需要慈善事业来帮助,然而此时将慈善事业全部包揽的政府,却将慈善事业排斥在外,更多的忙于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因此,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政府的排斥打压,慈善事业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几乎在华夏大地上消失殆尽。(三)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同时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分配制度,竞争机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收入逐渐有了差距。这时开始出现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并且愈演愈烈,弱势群体增加,社会矛盾开始逐渐累积。显然,此时要帮扶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单纯依靠政府的福利救济是难以实现的。1986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坚持社会化管理与单位管理相结合,以社会化管理为主。”由此政府开始改变其对社会福利救济绝对统治的情况,开始接受民间力量的帮助,我国慈善事业开始复苏。1980年由于“南涝北旱”的影响,中国政府首次接受了来自于国际的人道主义援助,逐渐转变了一直以来对于外界援助的排斥态度。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我国慈善事业的春天开始降临。至此,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开始转型,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慈善事业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众多慈善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使得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改变了政府是慈善事业唯一主体的尴尬局面。政府完成了从慈善事业唯一主体到慈善事业参与者的身份转换。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通过对慈善机构和公众的随机访谈,了解了慈善机构的日常运作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公众对于慈善的基本认识,反映出公众个体对于目前慈善事业所处境况的担忧,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一)慈善组织的访谈分析慈善组织概况图1 A基金会组织架构图资料来源《信念·实践·畅想——A基金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2000年物资管理运用A基金会募集到的物资主要包括钱财和实物两个方面。除了在发生特定事件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资募集之外,基金会平时募集到的物资在种类、实用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而且,非常容易出现捐赠者捐赠的物品无法满足受助者需要的情况,为此,工作人员很是头疼“我们平时通过一些活动募集到的实物物资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本身种类就比较杂,要做好分类工作。而且比如有的时候我们想给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的孩子们捐几本书,但是一整理物资发现,书很少其他东西很多,这都是常有的事。”通过工作人员无奈的话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基金会在接受捐赠之后,处理这些捐赠品存在与捐赠需求的结构不匹配问题,发生了上述情况时,只能通过物资折现的方式来继续完成原本的活动,这为基金会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资金也是令基金会头疼的另一大问题。A基金会的筹资对象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国内主要对象是江浙沪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但与其在国外筹集到的资金相比,国内筹集的资金微不足道。除了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支出使用也是一大难题。A基金会资金的使用总共分为三部分,项目活动支出、管理成本支出以及结余款项处理。该基金会上一年度总收入超过6200万元,上上年结余1739万元,主要项目支出6100万元,占基金额总量的88%以上。行政方面支出约291万元,占基金额总量的3.4%,符合国际惯例。除去用于项目活动和管理支出部分,每年结余的资金计入下一年的预算,但在真正支出之前,A基金会选择将其直接存入银行的运营方法,据工作人员介绍“其实直接存入银行这种做法也是最保守的一种做法,我们也想效仿一些其他基金会的做法,利用每年的结余去进行投资活动,这样增值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本着对捐赠者负责任的精神,我们还是选择了这个相对保守的方法。”得益于A基金会良好的运行方式和监管机制,A基金会的物资募集及后续的使用情况都向社会公开,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检验监督,为其他慈善机构日后的运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政府援助情况A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和政府良好的互助关系,经工作人员介绍,笔者了解到,政府对该基金会的援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的财政援助。从该基金会的各项记录中可以了解到,政府对于该基金会的财政援助占该基金会资金来源的很大比例,尤其是该基金会成立初期,政府的援助资金几乎占到基金会资金来源的95%。当基金会逐渐成长稳定后,这一比例在逐渐下滑。(二)公众个体的访谈分析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知目前我国已有涉及到慈善和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出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以及《红十字会法》,说明我国虽然在慈善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但并非是空白,然而,很多受访者在接受访谈时都表示,并不清楚我国现有的慈善立法,对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受访者A表示“虽然平时会参与一些慈善活动,但是对于慈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去特意关注过这方面的信息,而且很少会看到有报纸杂志等等回去特意科普慈善方面的立法知识,所以对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受访者B表示“关于慈善事业,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如何参与到其中以及当我捐赠出财物后是否真的有帮助到弱势群体,而且各种媒体对于慈善的宣传重点也从未侧重在法律法规方面,所以真的不是很了解这一部分。”从B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公众普遍对于此方面关注度不高,政府对于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较少,造成了目前公众个体对于慈善方面法律法规几乎一无所知。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对于慈善机构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无论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慈善机构的外部监管制度,还是慈善机构自己内部的监管制度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可能会出现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物资被挪用、侵占的风险,正是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了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对此,受访者C讲述到“虽然我并不了解我们国家对于慈善机构的一些监管机制,但是我可以肯定这个监管机制目前有很大问题,不然就不会出现类似于郭美美这样的事情了,如果有明确的监管机制,就没有人敢钻这个空子,以权谋私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完善这方面的监管制度,规范慈善机构的组织运行,杜绝别有用心的人实施犯罪,不要让大家的热情都消耗殆尽了。”这充分表达出公众对于类似事件的深恶痛绝,也表达出了公众要求国家完善监管制度的深切呼吁,这样类似的事件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参与,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颗毒瘤。3、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目前我国一些慈善组织财物状况混乱,信息不对外公开,尤其是募集到的善款的来源和使用,对于这些捐赠者本应有知情权,然而很多组织的信息不公开导致捐赠者即使想要关注自己捐赠物资的去向也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得知,受访者D表示“其实每次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都会有犹豫,我无从得知我捐的东西最后到底到了谁的口袋,你问我会不会关注物资的后续使用,当然会关注,只是我不知道该去哪该去向谁询问这些情况。”信息公开程度有限,捐赠者无从得知自己捐赠的物资究竟是不是真的到了弱势群体手中发挥作用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捐赠者本应享有的知情权无法实现,使得其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受访者E表示“现在再遇到一些机构组织的慈善募捐活动我都不再参与,谁知道我捐的钱到底有没有被他们私下克扣,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不参与。所以现在相对于直接捐助财物,我更倾向于参与一些志愿活动,周末或者空闲时间去孤儿院敬老院什么的,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比直接捐钱好得多。”由于信息不够透明对捐赠者造成的阴影已经存在,并对其再进行慈善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我国慈善事业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4、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作为一个慈善组织,要想立足于社会服务慈善事业,一定要有一定的公信力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开展有效的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慈善组织常有负面新闻被爆出,导致目前慈善组织的社会地步逐渐下滑,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质疑愈演愈烈。受访者F强调“自从郭美美那一系列事情曝光之后,除了在发生比较大的伤害性事件比如地震之类的,我很少再去参与那些机构组织的物资捐赠活动了。”也有不少受访者都表示,与其参与这些机构组织的这些活动,更愿意参与一些自发性的活动,直接送物资到需要的地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持续下降,社会号召力减弱,长此以往,难以引领公众很好的发挥慈善事业应有的效应,慈善机构也会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而使得我国慈善事业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 慈善活动内容单一目前在我国参与慈善活动仍然以捐赠为主,而国外企业和个人则更多的是奉献自身的时间精力去参与公益事业,相比之下我国以捐赠活动为主的慈善活动内容显得尤为单调。受访者G说到“参与慈善活动的话第一想到的还是直接捐赠物资,因为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其他的活动的话暂时想不到什么了。”相比之下另一位受访者H除了捐赠还提到了志愿活动“参与过的慈善活动除了捐赠就是志愿者这样,不过大多数还是直接捐赠,志愿者毕竟太费时间费精力了,现在生活节奏那么快实在分不出太多的时间参与志愿活动的。”不少受访者都是如此,提起参与慈善互动,想起的几乎都是直接捐赠物资,很少一部分人提到会参与志愿活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慈善活动内容单一,很容易使得参与者失去参与其中的兴致,无法调动其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三、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一)美国慈善事业1、组织管理方面在美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十分突出,政府会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予以大力支持,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机构的社会地位极高,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慈善组织的管理运行。同时,慈善组织的运行有其自身的监管制度,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方向完全透明化,接受来自公众、媒体和政府的检验监督。2、经济政策方面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使得公众更愿意去选择慈善事业。首先,美国的遗产税实行高额累进税制,这就使得更多的富豪在处理自己的财富的时候,比起留给下一代更愿意贡献给社会,帮助慈善事业发展。其次,美国政府对于财富捐赠者实施激励性的税收政策。公众通过捐献行为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这样一来捐赠者不仅可以通过捐献行为帮助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通过捐献行为在税收上获得优惠。美国这样的税收政策,不仅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在履行了政府职责。3、文化培育方面 美国社会有着浓厚的慈善意识。在最早欧洲移民踏上美洲大陆的土地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恶劣的天气,大家只有选择携手互助,才能生存下来,这种互助理念一直流传至今。在美国,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多数人信仰基督教,提倡真善美。由此他们觉得,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参与志愿活动,捐赠财物等是对基督教义的实践,能够从中收获精神上的满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慈善意识的培养,许多学校甚至将志愿服务列入对学生的考核项目,因此很多美国青少年从小就有了较高的慈善意识。(二)英国慈善事业1、严格的法律体系英国政府现行的《慈善法》是结合了已有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律,明确了慈善机构的登记手续,规定了慈善机构的财物管理制度,要求慈善机构做到信息公开,规范慈善机构的运行管理。有了法律的约束,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都得到了良好的监督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慈善机构的犯罪可能,促进了本国慈善事业的发展。2、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了鼓励社会各界的捐赠,英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激励性的税收政策。组织方面,若一家公司在账目中明确进行公益捐赠,捐赠部分可以免去公司所得税。个人方面,政府在征收收入税之前,捐赠部分可以从工资单中扣除。同时,政府还有针对个人的捐献补贴。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性的税收政策,调动了社会各界捐赠的积极性,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3、丰富的慈善资源英国在经过了工业革命之后,迅速的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非营利机构也纷纷出现。这些机构经过不断地发展,组织规模持续扩大,组织功能越来越多样,对社会的贡献也愈加显著,这些组织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和政府部门相提并论。这些组织的工作者多来源于志愿者,很大一部分都是无偿的。这为英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命力。(三)欧美慈善事业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注意培养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欧美国家慈善事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其整个社会浓厚的文化氛围。我国社会中大多人仍然受传统思想影响,对慈善的认知不充分,对于慈善事业的参与意识不强,导致我国慈善事业在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虽然在面对如汶川地震等灾难时,公众能够迅速行动帮助灾区,但在平时生活中,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度不高,参与度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全社会的现代慈善理念比较普及,改变公众对慈善的传统认知,使其养成积极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制定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英美国家为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制定了完善的税收机制,鼓励公众将财富捐赠给社会,以此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心灵的升华和幸福感。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激励还是比较缺乏。公众在面对捐赠时仍然缺乏主动性,这就严重制约了慈善机构的资金来源,限制了其后续活动的广泛开展,削弱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程度。有了激励性的税收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公众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因此,制定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刻不容缓。科学的管理体制欧美国家的慈善事业多数是依靠民间慈善机构来完成,政府更多的是一个监督者的形象。在慈善机构的管理中,欧美国家有着完善的管理机制,涉及慈善机构日常运行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慈善机构的发展规划出了正确的方向,使得慈善机构的发展向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在此方面仍然缺乏,加之一些诸如“郭美美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尽快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规范慈善组织的运行发展,能够好的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四、促进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科普完善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慈善机构的行为,使慈善机构的发展更加的制度化、合法化,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法律方向的指引,使得慈善事业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科普行动,提高整个社会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这可以有效的提高社会对于慈善机构的监管,一旦发现慈善机构有不当行为时有法可依,防止进一步的损失发生。因此,完善与现有慈善事业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科普活动,加强社会公众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是促使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二)完善慈善机构监管机制,严惩不当行为(三)提高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改善慈善组织形象信息公开透明化程度不高,慈善机构募集的物资来源不明确,直接导致社会对慈善机构的怀疑,加之一系列负面新闻的曝光,使得慈善机构的形象受损,公信力直线下降,这是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是其生命力的来源,是慈善机构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加强慈善机构财务、运行等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最大程度上向整个社会展示慈善机构良好的自我建设的能力和从事慈善事业的决心与诚意,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改善公众对于慈善机构的负面印象,才能使其在慈善活动中更好的调动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使得慈善机构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形成全民慈善的社会风气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公众大多仍然沿袭着老旧的思想,没有形成利于慈善发展的财富观念和价值观念,致使我国社会中全民慈善的社会风气依然没有形成,一定程度阻碍了慈善事业发展的脚步。发展慈善事业是缓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慈善主义精神是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帮助公众树立乐于分享的财富观念和助人为乐的人生观念,改变公众对慈善的传统认知,使其对慈善的认知从传统的单纯的“扶贫”到更深层次的“社会互助”的转换,提高其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风气,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后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致谢参考文献[1]王胜利,方媛.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及法律约束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2,(29).92-93.[2]王锐.慈善事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01).113-118.[3]冯翔.促进我国西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4-40.[4]齐红倩,李民强.发展慈善事业,破解老龄化困境[J].人口学刊,2010,(03).42-47.[5]林卡,吴昊.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32-142.[6]王峰.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06).14-17.[7]陈成文,陈建平,肖飞.论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与发展慈善事业[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01).11-18.[8]何兰萍.论慈善品牌建设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35-138.[9]李朝阳.论发展慈善事业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双向互动[J].理论与改革,2012,(03).38-42.[10]毛飞飞. 我国慈善事业促进机制探讨[J]. 理论导刊,2012,(03).16-19.[11]郑金花.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09).33-34.[12]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J].求索,2010,(03).127-129.[13]汪大海,唐德龙. 互惠型慈善事业的内在逻辑与模式建构[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1).94-98.[14]孔云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2011,(05).137-138.[15]朱正平.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州学刊,2013,(11).59-63.[16]廖建军.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03).89-92.[17]杨福平.重视与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J].红旗文稿,2010,(13).33-35.[18]刘杰,袁泉.转型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江海学刊,2014,(03).104-109.[19]黄元龙.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推进[J].浙江社会科学,2011,(05).86-88.[20]王娟,李曼琳.西方社会学知识的传播与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218-222.[21]方晓红.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20).74-76.[22]邵培樟,韩娟.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06).52-58.[23]冯晶丽. 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04).63-66[24](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5](美)贝奇·布查特·阿德勒(Betsy Buchalter Adler)著;NPO信息咨询中心主译.美国慈善法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6]Varadarajan,P.Rajan.Horizontal Cooperative Sales Promotion:A ramework for Classification and Addition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6,50(4).[27]Hajime Sato,”Abolition of Lepreosy isolation policy in Japan:Policy Termination through Leadership,”Policy studies Journal,2002,vol,30.[28]Richard Romano Huseyin Yildirim.Why Charities Announce Donations:a positiv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8)[29]Givings&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R].Washington.D.C:Independent Sector,2001[30]Wolpert,J.Patterns of Generosity in America[Z].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New York.200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角色演变2
(一)建国前慈善事业2
(二)改革开放前慈善事业3
(三)改革开放至今慈善事业3
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一)慈善组织访谈4
1.慈善组织概况4
2.物资管理运用4
3.政府援助情况5(二)公众个体的访谈分析5
1.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知5
2.监管制度不够健全5
3.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不够6
4.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6
5.慈善活动内容单一6
三、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7
(一)美国慈善事业7
1.组织管理方面7
2.经济政策方面7
3.文化培育方面7
(二)英国慈善事业7
1.严格的法律体系7
2.优惠的税收政策7
3.丰富的慈善资源7
(三)欧美慈善事业发展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8
1.注意培养全社会的慈善意识8
2.制定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8
3.科学的管理体制8
四、促进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8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科普8
(二)完善慈善机构监管机制,严惩不当行为8
(三)提高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改善慈善组织形象9
(四)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形成全民慈善的社会风气9
致谢9
参考文献9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引言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