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
:公共治理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创造的过程,这种文化创造遵循着一定的文化逻辑。作为公共治理发展的内在因素,有着自身的运转的方式,即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效应。本文通过对公共治理的概念界定,并对治理中的文化进行分析,阐述了传统行政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等内容,同时了解其对中国公共治理的影响,分别包括对治理方式、治理效率和治理目标的实现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针对结论给其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现实意义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概念界定 2
1.公共治理 2
2.文化逻辑 3
二、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基础 3
(一)两大传统文化 3
1.传统行政文化 3
(1)集权和人治传统 3
(2)官本位思想 3
(3)重徳轻法 4
(4)宗法制度 4
(5)等级化的官僚主义 4
(6)形式主义 4
2.传统社会文化 4
(1)熟人文化中的面子与人情关系 4
(2)中庸思想 5
(3)以和为贵 5
(4)崇尚权威 5
(二)当代治理文化 5
1.危机公关文化 5
2.政绩文化 5
3.公共服务文化 6
4.公民社会意识 6
三、文化对中国公共治理的影响 6
(一)决定治理理念与方式 6
(二)影响治理目标的实现 7
(三)影响治理效率 7
四、结论与建议 8
(一)研究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1.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8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提高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8
(2)优化政府职能结构,简政放权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行政文化 9
3.依法治国,内在约束机制制度化 9
4.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公民社会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
引言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社会事务类型大体上分为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往往有关公共事务的公共利益的增进得不到保证源于公共事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私人事务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希望从政府与市场之外中中找到第三条研究的道路,因此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中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其研究的范围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到社区治理,从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到治理评价体系等多方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事物前进性和趋向性的发展特性,在不断地革新着整个时代。在政治生活领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与时俱进的改变,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常态”的中国大形势下暴露着诸多弊端,例如偏重政府的主导性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偏重市场化治理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建设等。中国公共治理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这种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给予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交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效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
虽然这一社会治理模式在全球化的今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但是在中国这一个充满“人情社会”气息的国家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在的传统文化和行政文化的影响,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逐渐分离和明确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公共治理应该以什么逻辑展开呢?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公共治理的概念和内涵,同时在对 公共治理发展所依托和影响的文化土壤进行批判和继承,能够推动中华优秀的行政文化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2.现实意义
事物的发展在环境的催化下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但是主导一个事物发展的不是外在的内容,而是这一事物本身所拥有的本质内涵。公共治理的快速发展和受到的学者追捧,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有着一定的文化逻辑在影响着公共治理的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不单单能够填补及丰富这一有关领域的理论空白,而且通过分析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找到中国社会治理的一种内在规律,有助于预测未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走向,不断革新中国社会治理观念,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对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基础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四)概念界定
1.公共治理
针对这一词语的解释大都是先从“治理”开始的,后来逐渐的引入了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才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治理。
从治理的对象划分上有学者发表了以下观点: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对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机构管理的共同事务方式的整合。【1】R.A.W.Rhodes把治理分为了最小政府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善治的治理、社会一控制体系的治理、自组织网络的治理的这六种形式。【2】在治理理论中治理既包含了私人领域的治理,又涵盖了公共领域的内容,对于上述的六种治理的定义分类中除了公司治理外,其他五种都涉及了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内容,可以称为公共治理。对于这种分法,可以看做是以肯定市场作用或强化政府作用的角度,也可以从公民参与或政府管理的单方面着手来考虑。但是这种分法尽管很详细的介绍了其中的概念但难免使人看的眼花缭乱,不明所以。正如周汝永所说:公共治理是一系列来自政府、社会公共机构,甚至包括私人机构在内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管理机构体系。【3】
从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上,王玉波、唐莹更指出了公共治理的主体、目标是多元的,同时把其理解为公共资源与事务管理的上下互动过程。【4】向阳民把公共治理的理论要点化,认为公共治理是西方国家政府变革中继“政府管理”和“公共管理”理念后孕育的一种新理念、新趋势。其主要内涵包括:多元化的制度安排、网络化的治理范式、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合法性的法治管理。同时,又从广义和狭义两面进行解释:广义的公共治理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狭义的公共治理,是指当今西方国家政府变革趋向的一种新理念。【5】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现实意义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概念界定 2
1.公共治理 2
2.文化逻辑 3
二、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基础 3
(一)两大传统文化 3
1.传统行政文化 3
(1)集权和人治传统 3
(2)官本位思想 3
(3)重徳轻法 4
(4)宗法制度 4
(5)等级化的官僚主义 4
(6)形式主义 4
2.传统社会文化 4
(1)熟人文化中的面子与人情关系 4
(2)中庸思想 5
(3)以和为贵 5
(4)崇尚权威 5
(二)当代治理文化 5
1.危机公关文化 5
2.政绩文化 5
3.公共服务文化 6
4.公民社会意识 6
三、文化对中国公共治理的影响 6
(一)决定治理理念与方式 6
(二)影响治理目标的实现 7
(三)影响治理效率 7
四、结论与建议 8
(一)研究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1.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8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提高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8
(2)优化政府职能结构,简政放权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行政文化 9
3.依法治国,内在约束机制制度化 9
4.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公民社会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
引言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社会事务类型大体上分为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往往有关公共事务的公共利益的增进得不到保证源于公共事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私人事务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希望从政府与市场之外中中找到第三条研究的道路,因此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中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其研究的范围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到社区治理,从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到治理评价体系等多方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事物前进性和趋向性的发展特性,在不断地革新着整个时代。在政治生活领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与时俱进的改变,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常态”的中国大形势下暴露着诸多弊端,例如偏重政府的主导性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偏重市场化治理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建设等。中国公共治理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这种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给予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交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效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
虽然这一社会治理模式在全球化的今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但是在中国这一个充满“人情社会”气息的国家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在的传统文化和行政文化的影响,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逐渐分离和明确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公共治理应该以什么逻辑展开呢?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公共治理的概念和内涵,同时在对 公共治理发展所依托和影响的文化土壤进行批判和继承,能够推动中华优秀的行政文化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2.现实意义
事物的发展在环境的催化下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但是主导一个事物发展的不是外在的内容,而是这一事物本身所拥有的本质内涵。公共治理的快速发展和受到的学者追捧,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有着一定的文化逻辑在影响着公共治理的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不单单能够填补及丰富这一有关领域的理论空白,而且通过分析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逻辑,找到中国社会治理的一种内在规律,有助于预测未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走向,不断革新中国社会治理观念,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对中国公共治理的文化基础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四)概念界定
1.公共治理
针对这一词语的解释大都是先从“治理”开始的,后来逐渐的引入了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才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治理。
从治理的对象划分上有学者发表了以下观点: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对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机构管理的共同事务方式的整合。【1】R.A.W.Rhodes把治理分为了最小政府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善治的治理、社会一控制体系的治理、自组织网络的治理的这六种形式。【2】在治理理论中治理既包含了私人领域的治理,又涵盖了公共领域的内容,对于上述的六种治理的定义分类中除了公司治理外,其他五种都涉及了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内容,可以称为公共治理。对于这种分法,可以看做是以肯定市场作用或强化政府作用的角度,也可以从公民参与或政府管理的单方面着手来考虑。但是这种分法尽管很详细的介绍了其中的概念但难免使人看的眼花缭乱,不明所以。正如周汝永所说:公共治理是一系列来自政府、社会公共机构,甚至包括私人机构在内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管理机构体系。【3】
从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上,王玉波、唐莹更指出了公共治理的主体、目标是多元的,同时把其理解为公共资源与事务管理的上下互动过程。【4】向阳民把公共治理的理论要点化,认为公共治理是西方国家政府变革中继“政府管理”和“公共管理”理念后孕育的一种新理念、新趋势。其主要内涵包括:多元化的制度安排、网络化的治理范式、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合法性的法治管理。同时,又从广义和狭义两面进行解释:广义的公共治理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狭义的公共治理,是指当今西方国家政府变革趋向的一种新理念。【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