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应用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4
2 逆向物流及其模式运作流程 5
2.1 逆向物流 5
2.2 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 5
3 逆向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6
3.1 产品的信息采集与标记 6
3.2 产品回收时产生的“长鞭效应” 8
3.3 逆向物流其本身的不稳定性 9
4 基于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10
4.1 RFID技术 10
4.2 逆向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13
5 基于RFID技术的巴西回收中心逆向物流模式 15
5.1 巴西回收中心 15
5.2 基于RFID技术的巴西回收中心逆向物流模式 16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内外各企业规模不断的在扩大,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理念已成为诸多企业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良策。现今,正向物流的发展如火如荼,而逆向物流发展则非常的不稳定[1],各大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发展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并且逆向物流的发展途径相对较少。因此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逆向物流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产品在整个逆向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校对和采集、分解和拆卸等工作的信息化。
在适者生存的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将RFID技术结合到逆向物流模式中这一突进必然会成为物流行业的一次重大革命。RFID技术引入到逆向物流中不但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物流活动的运作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基础的十大技术代表,RFID技术使得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为准确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基于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逆向物流最早被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者斯托克经过针对性的研究 ,得出了一个结论:逆向物流行业与商业和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斯托克在交给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研究报告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的定义,从此逆向物流这个概念便进入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中[2]。
在1999年,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的主任罗杰斯博士和迪本博士共同出版了第一本逆向物流著作《逆向物流趋势和实践》,这本书从逆向物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逆向物流的管理及其环境、逆向回收和二手市场、企业和行业逆向物流以及逆向物流未来发展前景这六个方面对逆向物流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弗莱彻曼等人将逆向物流行业领域的主要问题分成三个方面,逆向配送计划(波兰和弗莱斯,1992;贾尔,1995)、退货逆向物流的库存控制(斯科拉迪,1967;保罗等人,1998)以及零部件和材料的再生产计划(约翰,1995;佩尼夫和德荣 ,1996;理查特,1996;斯本格勒等人,1997)[3]。
在2011年,耿地对比德国政府推出的《旧车法》,对汽车制造商和进口商进行回收废旧车辆规定,而政府负责市政开支,同时提高盈利能力以及促进市级循环经济。
(2)国外对RFID技术的研究现状
学者哈里斯托克曼在194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使用反射电力的通信》的文章,从此RFID技术的理论概念初步形成。在RFID技术发展数十年之后,这项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4]。
博彦和黄冠文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和物联网的供应链信息传递以及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实现方法。朱伟平论述了基于RFID技术的移动通信给企业带来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类与物品之间真正产生了互动,并给出了有关物联网的理念。西斯等人立足半导体的应用,对基于RFID技术的过程控制进行了诸多研究[10]。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金永邦等人设计了一个RFID迅速开展的应用模型--CEF(上下文事件框架)。
坦普大学查赫丁奥斯福和穆尼亚曼德维拉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和功能模型,对供应链系统的RFID整合进行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定量分析。
印第安纳大学阿斯达塞巴赫和加纳西维阿戴纳从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分析角度,分析了RFID技术为物流供应链领域带来的效率提升。
德国简蒙德林和马克思纳更斯研究了EPC系统标记语言EPML建模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论证了EPC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和高效性[5]。
乔治罗瑟斯通过引入零售企业的案例,全面分析了RFID技术在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带来的各种便利性。
约翰克汀从企业层面研究了RFID技术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技术设计,可以为企业的策划、实施、领导、控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欧文库伯教授从RFID技术采集信息的特性角度,研究了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事件分析、流量分析、信息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统技术同时也提出了流量处理方案[6]。
2.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对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在2011年,李巍提出了逆向物流的价值分析,以德州物流行业的市场环境为例,指出了企业的逆向物流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建立系统的回收与处理中心以及联合供应链的范围构建共同发展等。同年,王金斗提出制定正确的退货方案,不但可以降低顾客不理智的退货率,还可以为销售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2012年,田海峰认为现代企业应该把逆向物流视为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借鉴美国的旧车法以及日本废旧钢铁的回收利用等案例,为我国各大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年,党辉研究了低碳经济与逆向物流的联系后,指出发展逆向物流的前提是意识到提高逆向物流认知的重要性,并且低碳经济与逆向物流之间是共赢的关系,要利用先进现代科技推动两者的融合。李响从生产与库存计划、再流通市场竞争、逆向供应链协调等方面综述了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最新的工业发展分析了逆向物流时间等新特点和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问题[1]。
在2013年,张迎新通过BP神经网络分析得出闭环供应链的建立能够整合正向和逆向物流,使其整体趋向优化。同年,饶绍伦分析了产销商与消费者群体逆向物流选择进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不同情形选择的策略进行分析。
(2)国内对RFID技术的研究现状
陈睿提出了正向物流分层系统应用模型;李建军等人研究了RFID技术在物流监控管理中的优势,从危险品跟踪、食品跟踪以及仓库管理等方面具体分析了 RFID在物流管理层面的应用[7]。
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丁振华、李锦涛等专家对中国的RFID技术的安全协议进行研究,并且通过HASH函数对RFID技术标签进行再设计,使得RFID技术在预防攻击、反追踪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4)基于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5)基于RFID技术的巴西回收中心逆向物流模式;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4
2 逆向物流及其模式运作流程 5
2.1 逆向物流 5
2.2 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 5
3 逆向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6
3.1 产品的信息采集与标记 6
3.2 产品回收时产生的“长鞭效应” 8
3.3 逆向物流其本身的不稳定性 9
4 基于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10
4.1 RFID技术 10
4.2 逆向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13
5 基于RFID技术的巴西回收中心逆向物流模式 15
5.1 巴西回收中心 15
5.2 基于RFID技术的巴西回收中心逆向物流模式 16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内外各企业规模不断的在扩大,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理念已成为诸多企业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良策。现今,正向物流的发展如火如荼,而逆向物流发展则非常的不稳定[1],各大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发展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并且逆向物流的发展途径相对较少。因此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逆向物流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产品在整个逆向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校对和采集、分解和拆卸等工作的信息化。
在适者生存的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将RFID技术结合到逆向物流模式中这一突进必然会成为物流行业的一次重大革命。RFID技术引入到逆向物流中不但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物流活动的运作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基础的十大技术代表,RFID技术使得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为准确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基于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逆向物流最早被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者斯托克经过针对性的研究 ,得出了一个结论:逆向物流行业与商业和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斯托克在交给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研究报告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的定义,从此逆向物流这个概念便进入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中[2]。
在1999年,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的主任罗杰斯博士和迪本博士共同出版了第一本逆向物流著作《逆向物流趋势和实践》,这本书从逆向物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逆向物流的管理及其环境、逆向回收和二手市场、企业和行业逆向物流以及逆向物流未来发展前景这六个方面对逆向物流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弗莱彻曼等人将逆向物流行业领域的主要问题分成三个方面,逆向配送计划(波兰和弗莱斯,1992;贾尔,1995)、退货逆向物流的库存控制(斯科拉迪,1967;保罗等人,1998)以及零部件和材料的再生产计划(约翰,1995;佩尼夫和德荣 ,1996;理查特,1996;斯本格勒等人,1997)[3]。
在2011年,耿地对比德国政府推出的《旧车法》,对汽车制造商和进口商进行回收废旧车辆规定,而政府负责市政开支,同时提高盈利能力以及促进市级循环经济。
(2)国外对RFID技术的研究现状
学者哈里斯托克曼在194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使用反射电力的通信》的文章,从此RFID技术的理论概念初步形成。在RFID技术发展数十年之后,这项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4]。
博彦和黄冠文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和物联网的供应链信息传递以及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实现方法。朱伟平论述了基于RFID技术的移动通信给企业带来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类与物品之间真正产生了互动,并给出了有关物联网的理念。西斯等人立足半导体的应用,对基于RFID技术的过程控制进行了诸多研究[10]。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金永邦等人设计了一个RFID迅速开展的应用模型--CEF(上下文事件框架)。
坦普大学查赫丁奥斯福和穆尼亚曼德维拉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和功能模型,对供应链系统的RFID整合进行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定量分析。
印第安纳大学阿斯达塞巴赫和加纳西维阿戴纳从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分析角度,分析了RFID技术为物流供应链领域带来的效率提升。
德国简蒙德林和马克思纳更斯研究了EPC系统标记语言EPML建模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论证了EPC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和高效性[5]。
乔治罗瑟斯通过引入零售企业的案例,全面分析了RFID技术在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带来的各种便利性。
约翰克汀从企业层面研究了RFID技术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技术设计,可以为企业的策划、实施、领导、控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欧文库伯教授从RFID技术采集信息的特性角度,研究了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事件分析、流量分析、信息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统技术同时也提出了流量处理方案[6]。
2.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对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在2011年,李巍提出了逆向物流的价值分析,以德州物流行业的市场环境为例,指出了企业的逆向物流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建立系统的回收与处理中心以及联合供应链的范围构建共同发展等。同年,王金斗提出制定正确的退货方案,不但可以降低顾客不理智的退货率,还可以为销售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2012年,田海峰认为现代企业应该把逆向物流视为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借鉴美国的旧车法以及日本废旧钢铁的回收利用等案例,为我国各大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年,党辉研究了低碳经济与逆向物流的联系后,指出发展逆向物流的前提是意识到提高逆向物流认知的重要性,并且低碳经济与逆向物流之间是共赢的关系,要利用先进现代科技推动两者的融合。李响从生产与库存计划、再流通市场竞争、逆向供应链协调等方面综述了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最新的工业发展分析了逆向物流时间等新特点和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问题[1]。
在2013年,张迎新通过BP神经网络分析得出闭环供应链的建立能够整合正向和逆向物流,使其整体趋向优化。同年,饶绍伦分析了产销商与消费者群体逆向物流选择进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不同情形选择的策略进行分析。
(2)国内对RFID技术的研究现状
陈睿提出了正向物流分层系统应用模型;李建军等人研究了RFID技术在物流监控管理中的优势,从危险品跟踪、食品跟踪以及仓库管理等方面具体分析了 RFID在物流管理层面的应用[7]。
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丁振华、李锦涛等专家对中国的RFID技术的安全协议进行研究,并且通过HASH函数对RFID技术标签进行再设计,使得RFID技术在预防攻击、反追踪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4)基于RFID技术的逆向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5)基于RFID技术的巴西回收中心逆向物流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