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 4
1.4小结 4
2 各历史时期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二者演化研究 6
2.1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 6
2.2各历史时期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8
2.3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关系演化分析 12
2.3.1运河变迁促进江苏区域空间结构发展 12
2.3.2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推进运河发展 14
2.3.3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相互影响及演化 15
3 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7
3.1基于历史二维层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7
3.2基于现代多维层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9
3.3基于未来深度维层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22
3.4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23
3.4.1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23
3.4.2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未来的演化趋势 24
4 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更合理的对策 26
结 论 28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工程复杂、流域最长的运河,亦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在现代仍影响深远。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亦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京杭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起余杭,即今北京市和浙江省。除此之外,流经今津、冀、鲁、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四地,并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相连,总长约1800千米,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亦将大运河列入其中。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项目在最初类似工业、商业所表现出的点状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各个点相互作用,连点成线,拥有特殊的分布状态及组织形式,构成集聚状的空间。研究区域空间,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是为了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被合理配置,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江苏是运河最初的发源地,运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曾经一度塑造了江苏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时至今日,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仍能看见这种深刻影响的影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把围绕“两个率先”和“强富美高”的构想作为建设新江苏的策略。在这个背景下,基于时空的视角研究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就是要充分研究各个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两者间的关系的演化,总结出这种演化发生的原因,寻找到演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运用于当下,探索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相互促进的现实渠道和方式,从而为推动运河及沿岸社会经发展,为全面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早日实现“两个率先”,贡献一点智慧。
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5SJB703),以基于时空视角的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动态耦合发展研究为大标题,对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京杭运河曾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学术界因为运河的作用大,影响远,因而对其早有研究,其中张景贤的《北运河考略》是最早的研究。但是,对于上个世纪学者对运河研究的作品来看,他们关注的仅限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漕运等问题,对于运河,除了运河的基本情况和对有关运河的资料收集外,对其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而有关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尤其是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化的研究几乎就是空白。
上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带动下,促使国内外学者产生对运河研究的想法,文章的研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运河某些具体问题由此被细致化、深入化。
这一时期,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是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书籍,并从各历史时期沿岸城市所处地域、环境和人口密度及城市经济活动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对沿运河周边的重要城市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沿岸城市和大运河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南北大运河因为沿岸城市而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沿岸城市也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而兴盛。何荣昌在《唐宋运河与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载《运河访古》)一书提到,农业、制造业及贸易的发展是运河作用的结果,并伴随着集市、城镇及商业城市的形成。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工作开展以来,运河得到了再认识,对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渐入佳境。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根据地方提供的历史资料,运用多种学科方法,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格局的变化、南北文化差异、地方社会习俗等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衰对山东段运河区域变迁的作用,书中还提出了该时期运河区域演变的趋势和特点,是研究该领域极少代表作之一。王娜、李雪红《元明清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学报》2009年第4期)认为淮安和运河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代名词,运河的开凿与变迁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淮安城市的繁荣也是运河畅通的基础,因此两者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系统。江太新、苏金玉《漕运与淮安清代经济》(《学海》2007年第2期)一书通过研究明清淮安和漕运之间的经济关系,对淮安城市兴衰与其经济繁荣和漕运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林吉玲《论近代企业在运河区域的创办及其社会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则在近代企业在运河区域的分布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
1.3研究思路
本文以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演化研究为题,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各历史时期二者之间演化、分析运河变迁与空间结构关系,基于历史二维层与现代多维层的视角来研究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得出从历史二维到现代多维再到未来更多维数演变的趋势,最后提出了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更合理的对策。(思路图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概述国内外运河与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第二章:各历史时期运河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二者演化研究。其中包括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各历史时期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关系演化分析等几个方面。
第三章: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从过去二维层与现代多维层的角度深入研究运河变迁与江苏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总结出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未来发展的趋势,即由二维层向多维层再到维数更多、深度更广、影响度更大的方面演化。
2 各历史时期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二者演化研究
2.1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
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将由今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的水道相连,并开凿邗沟。后包活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在内的历代各朝在运河开凿的基础上对其继续施工。公元587年,隋朝为壮大兵马对陈进行讨伐,其避开射阳湖,挖凿山阳渎,对今天的淮安到扬州段运河进行了整治。隋帝即位后,以洛阳为都,经济要依靠江淮。于大业元年,他斥巨资开通济渠,从黄、淮两河引水,并疏通了古邗沟,连接了淮河和长江,构成运河的下半段。几年后,隋帝又开挖永济渠,引黄河水到天津,至北京,构成运河的上半段。610年,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从镇江引水,开通扬州起绍兴末的运河段。衔接“三渠一运河”并以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北通涿郡的大运河至此形成。唐朝时,运河被稍作休整。宋时,在扬州河段设置水闸,解决了因水涸停航的问题;同时期,还修筑了堤坝,用以约束河水使之到达行船的要求。北宋元丰年间,运河因黄河水浊积淤,为此进行清卞工程,为了航行通畅,切断与黄河的连接,开凿50里,直接引洛水入汴河。苏锡常镇因为运河航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日益形成商业化城市。元朝初期,想将江南物资运往北方,为了避免绕远,于是,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从今天的济宁开挖,向北接济水。开通济州河后,漕运船只可从江淮沿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接到济水。济水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一是济水——渤海湾——天津;二是东平北——临清——卫河。走第一条路线,漕船经常遭遇海涛风浪等自然灾害;走第二条路线,每到多雨季节,路况崎岖,运粮车辆受阻。此后,由于两条交通的不便利,元朝开凿会通河,其接通卫河。期间,在会通河上修建了“复闸”,用以解决河段间水位差;后期为了航道畅通,则在其附近地区设水柜。最后,元朝开通惠河,漕船可从通县入通惠河,从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初步形成。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 4
1.4小结 4
2 各历史时期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二者演化研究 6
2.1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 6
2.2各历史时期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8
2.3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关系演化分析 12
2.3.1运河变迁促进江苏区域空间结构发展 12
2.3.2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推进运河发展 14
2.3.3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相互影响及演化 15
3 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7
3.1基于历史二维层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7
3.2基于现代多维层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9
3.3基于未来深度维层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22
3.4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23
3.4.1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23
3.4.2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未来的演化趋势 24
4 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更合理的对策 26
结 论 28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工程复杂、流域最长的运河,亦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在现代仍影响深远。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亦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京杭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起余杭,即今北京市和浙江省。除此之外,流经今津、冀、鲁、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四地,并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相连,总长约1800千米,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亦将大运河列入其中。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项目在最初类似工业、商业所表现出的点状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各个点相互作用,连点成线,拥有特殊的分布状态及组织形式,构成集聚状的空间。研究区域空间,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是为了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被合理配置,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江苏是运河最初的发源地,运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曾经一度塑造了江苏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时至今日,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仍能看见这种深刻影响的影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把围绕“两个率先”和“强富美高”的构想作为建设新江苏的策略。在这个背景下,基于时空的视角研究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就是要充分研究各个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两者间的关系的演化,总结出这种演化发生的原因,寻找到演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运用于当下,探索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相互促进的现实渠道和方式,从而为推动运河及沿岸社会经发展,为全面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早日实现“两个率先”,贡献一点智慧。
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5SJB703),以基于时空视角的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动态耦合发展研究为大标题,对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京杭运河曾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学术界因为运河的作用大,影响远,因而对其早有研究,其中张景贤的《北运河考略》是最早的研究。但是,对于上个世纪学者对运河研究的作品来看,他们关注的仅限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漕运等问题,对于运河,除了运河的基本情况和对有关运河的资料收集外,对其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而有关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尤其是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化的研究几乎就是空白。
上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带动下,促使国内外学者产生对运河研究的想法,文章的研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运河某些具体问题由此被细致化、深入化。
这一时期,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是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书籍,并从各历史时期沿岸城市所处地域、环境和人口密度及城市经济活动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对沿运河周边的重要城市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沿岸城市和大运河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南北大运河因为沿岸城市而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沿岸城市也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而兴盛。何荣昌在《唐宋运河与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载《运河访古》)一书提到,农业、制造业及贸易的发展是运河作用的结果,并伴随着集市、城镇及商业城市的形成。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工作开展以来,运河得到了再认识,对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渐入佳境。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根据地方提供的历史资料,运用多种学科方法,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格局的变化、南北文化差异、地方社会习俗等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衰对山东段运河区域变迁的作用,书中还提出了该时期运河区域演变的趋势和特点,是研究该领域极少代表作之一。王娜、李雪红《元明清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学报》2009年第4期)认为淮安和运河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代名词,运河的开凿与变迁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淮安城市的繁荣也是运河畅通的基础,因此两者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系统。江太新、苏金玉《漕运与淮安清代经济》(《学海》2007年第2期)一书通过研究明清淮安和漕运之间的经济关系,对淮安城市兴衰与其经济繁荣和漕运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林吉玲《论近代企业在运河区域的创办及其社会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则在近代企业在运河区域的分布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
1.3研究思路
本文以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演化研究为题,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各历史时期二者之间演化、分析运河变迁与空间结构关系,基于历史二维层与现代多维层的视角来研究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得出从历史二维到现代多维再到未来更多维数演变的趋势,最后提出了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更合理的对策。(思路图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概述国内外运河与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第二章:各历史时期运河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二者演化研究。其中包括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各历史时期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关系演化分析等几个方面。
第三章:基于时空视角的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从过去二维层与现代多维层的角度深入研究运河变迁与江苏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总结出运河与区域空间结构未来发展的趋势,即由二维层向多维层再到维数更多、深度更广、影响度更大的方面演化。
2 各历史时期运河与江苏区域空间结构二者演化研究
2.1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变迁
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将由今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的水道相连,并开凿邗沟。后包活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在内的历代各朝在运河开凿的基础上对其继续施工。公元587年,隋朝为壮大兵马对陈进行讨伐,其避开射阳湖,挖凿山阳渎,对今天的淮安到扬州段运河进行了整治。隋帝即位后,以洛阳为都,经济要依靠江淮。于大业元年,他斥巨资开通济渠,从黄、淮两河引水,并疏通了古邗沟,连接了淮河和长江,构成运河的下半段。几年后,隋帝又开挖永济渠,引黄河水到天津,至北京,构成运河的上半段。610年,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从镇江引水,开通扬州起绍兴末的运河段。衔接“三渠一运河”并以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北通涿郡的大运河至此形成。唐朝时,运河被稍作休整。宋时,在扬州河段设置水闸,解决了因水涸停航的问题;同时期,还修筑了堤坝,用以约束河水使之到达行船的要求。北宋元丰年间,运河因黄河水浊积淤,为此进行清卞工程,为了航行通畅,切断与黄河的连接,开凿50里,直接引洛水入汴河。苏锡常镇因为运河航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日益形成商业化城市。元朝初期,想将江南物资运往北方,为了避免绕远,于是,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从今天的济宁开挖,向北接济水。开通济州河后,漕运船只可从江淮沿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接到济水。济水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一是济水——渤海湾——天津;二是东平北——临清——卫河。走第一条路线,漕船经常遭遇海涛风浪等自然灾害;走第二条路线,每到多雨季节,路况崎岖,运粮车辆受阻。此后,由于两条交通的不便利,元朝开凿会通河,其接通卫河。期间,在会通河上修建了“复闸”,用以解决河段间水位差;后期为了航道畅通,则在其附近地区设水柜。最后,元朝开通惠河,漕船可从通县入通惠河,从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初步形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