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他说现实拟态环境的平衡现状初探(附件)【字数:18574】
摘 要 拟态环境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和认知世界,并由此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重要“依据”,它的和谐与平衡调动着社会的心跳。当代社会的背景是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新媒体以媒介融合的强势优势在社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在这样复杂的媒介环境下,媒体所创设的拟态环境在传统媒体时期隐现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中愈加显露。本文从新媒体视阈出发,针对新媒体所带来的独有交互、延展、分众以及融合的特征,结合发生的典型案例来剖析拟态环境的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平衡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对策分析,并作出相关的建设性思考。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 3
1.1新媒体 3
1.1.1新媒体的定义 3
1.1.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3
1.2拟态环境 4
1.2.1拟态环境的概念 4
1.2.2“拟态环境”概念的发展 5
1.3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6
1.3.1“地球村”式的融合与延展 6
1.3.2内容“微化”及“可互动”加速拟态环境复杂化 7
1.3.3鲜明阶层性在新媒体下依旧突出 7
1.3.4议程设置话题泛娱乐化 8
第二章 新媒体拟态环境平衡现状——失衡 9
2.1 新媒体拟态环境失衡现状典型案例 9
2.1.1虚假新闻与网络谣言——“网帖新闻化”现象愈演愈烈 9
2.1.2恐慌与审判充斥下的新闻传播 10
2.1.3虚假广告传播 11
2.2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失衡的影响 13
2.2.1专业媒体公信力被削弱 13
2.2.2掺假信息充斥信息社会,影响社会和谐安定 13
2.2.3自身所带有的议题倾向性影响公众关注点 14
第三章 新媒体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及恢复平衡的举措与建议 15
3.1 拟态环境失衡现状原因探析 15
3.1.1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畸态”的存在——传者视角 15
3.1.2受众媒介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养的缺失导致盲目选择信息——受者视角 15
3.1.3监管体系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信息失真——体制视角 16
3.2 恢复拟态环境良性平衡的举措与建议 16
3.2.1政府方面: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与监督 16
3.2.2媒体方面:不忘初心,量度而行 17
3.2.3公众方面:增强自身媒介素养 19
3.2.4其他方面 19
结束语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1922年,由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编写的《公众舆论》出版。这是一本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书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已有近100年的发展史。所谓“拟态环境”并不会将现实环境像照镜子一般复现出来,而是传播媒介经过对象征性信息进行筛选并加工,再将其结构逻辑重新调整过以后呈现给人们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活动一般发生在媒介内部而不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把“拟态环境”看作客观环境本身。
随着大众媒介的方式演变及内容的丰富,拟态环境的创设与发展也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概念提出时期,大众媒介以报纸为主体,李普曼认为报纸十分脆弱,不能够使人民主权论的义务全部实现,难以自发地将民主主义者渴望的真实提供给他们。虽然这样的观念如今看来过于悲观,但这是那一时期新闻从事者通过报纸所提供予大众的“拟态环境”的特征。广播媒介风靡时期,拟态环境的创设者又以广播者(包括整个广播电台的每一个运作环节)为主,这一时期的拟态环境主要通过广而播之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电波来搭建。再者,电视自诞生以来,由于兼备了广播的声音功效,摒弃了报纸时效性弱的劣势,变得更加灵活即时,画面与声音的生动呈现,时至今日还占据着大众媒介的半壁江山。传统媒体时期至此告一段落,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最近几年以互联网为搭载的新媒体火速发展,使得“拟态环境”这个旧词又有了新一层的动向。
当今社会较之互联网媒体时期,又增加了交互性、延展性、分众性和融和性这几个鲜明特点,这项新的发展与迈进,即称之为新媒体时代。然而在新媒体视阈下,结合当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在延续以往的基本性质外,它的平衡现状开始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反应,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媒体环境、社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就此,本人就新媒体这个视角,对“拟态环境”的平衡现状进行初步分析,以新媒体作为切入点。目的在于对新媒体的大趋势环境中,找到此时拟态环境中出现的失衡问题,结合相关考量,给予一定的调整完善建议,有效遏制这些问题,有利于平衡的新媒体大众交流传播环境的营建,最终对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现代信息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意义
大众的社会化活动需要和谐的信息交流环境。当下,新媒体构建下的拟态环境已然成为了大众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媒体时期,我们的大脑接收着它从未接触过的大千世界的信息,然后逐渐绘制一幅我们所不及的客观世界的可靠图像。当新媒体下的拟态环境顺利地进入到大众脑海,这将影响大众在现实环境中的认知与行为。基于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我们才能准确的积极的认知世界,认知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够真挚友好的进行。有效遏制拟态环境失衡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平衡的新媒体大众交流传播环境的营建,最终对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现代信息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拟态环境平衡现状展开。当今在争议“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社会话题上,渠道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可其重要性。新媒体以媒介融合的强势优势在社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拟态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媒介背景下构建使得一些问题愈加显露。我们要针对新媒体所带来的独有交互、延展、分众以及融合的特征,对拟态环境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平衡的问题进行相对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分析。
四、研究方法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 3
1.1新媒体 3
1.1.1新媒体的定义 3
1.1.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3
1.2拟态环境 4
1.2.1拟态环境的概念 4
1.2.2“拟态环境”概念的发展 5
1.3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6
1.3.1“地球村”式的融合与延展 6
1.3.2内容“微化”及“可互动”加速拟态环境复杂化 7
1.3.3鲜明阶层性在新媒体下依旧突出 7
1.3.4议程设置话题泛娱乐化 8
第二章 新媒体拟态环境平衡现状——失衡 9
2.1 新媒体拟态环境失衡现状典型案例 9
2.1.1虚假新闻与网络谣言——“网帖新闻化”现象愈演愈烈 9
2.1.2恐慌与审判充斥下的新闻传播 10
2.1.3虚假广告传播 11
2.2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失衡的影响 13
2.2.1专业媒体公信力被削弱 13
2.2.2掺假信息充斥信息社会,影响社会和谐安定 13
2.2.3自身所带有的议题倾向性影响公众关注点 14
第三章 新媒体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及恢复平衡的举措与建议 15
3.1 拟态环境失衡现状原因探析 15
3.1.1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畸态”的存在——传者视角 15
3.1.2受众媒介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养的缺失导致盲目选择信息——受者视角 15
3.1.3监管体系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信息失真——体制视角 16
3.2 恢复拟态环境良性平衡的举措与建议 16
3.2.1政府方面: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与监督 16
3.2.2媒体方面:不忘初心,量度而行 17
3.2.3公众方面:增强自身媒介素养 19
3.2.4其他方面 19
结束语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1922年,由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编写的《公众舆论》出版。这是一本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书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已有近100年的发展史。所谓“拟态环境”并不会将现实环境像照镜子一般复现出来,而是传播媒介经过对象征性信息进行筛选并加工,再将其结构逻辑重新调整过以后呈现给人们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活动一般发生在媒介内部而不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把“拟态环境”看作客观环境本身。
随着大众媒介的方式演变及内容的丰富,拟态环境的创设与发展也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概念提出时期,大众媒介以报纸为主体,李普曼认为报纸十分脆弱,不能够使人民主权论的义务全部实现,难以自发地将民主主义者渴望的真实提供给他们。虽然这样的观念如今看来过于悲观,但这是那一时期新闻从事者通过报纸所提供予大众的“拟态环境”的特征。广播媒介风靡时期,拟态环境的创设者又以广播者(包括整个广播电台的每一个运作环节)为主,这一时期的拟态环境主要通过广而播之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电波来搭建。再者,电视自诞生以来,由于兼备了广播的声音功效,摒弃了报纸时效性弱的劣势,变得更加灵活即时,画面与声音的生动呈现,时至今日还占据着大众媒介的半壁江山。传统媒体时期至此告一段落,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最近几年以互联网为搭载的新媒体火速发展,使得“拟态环境”这个旧词又有了新一层的动向。
当今社会较之互联网媒体时期,又增加了交互性、延展性、分众性和融和性这几个鲜明特点,这项新的发展与迈进,即称之为新媒体时代。然而在新媒体视阈下,结合当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在延续以往的基本性质外,它的平衡现状开始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反应,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媒体环境、社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就此,本人就新媒体这个视角,对“拟态环境”的平衡现状进行初步分析,以新媒体作为切入点。目的在于对新媒体的大趋势环境中,找到此时拟态环境中出现的失衡问题,结合相关考量,给予一定的调整完善建议,有效遏制这些问题,有利于平衡的新媒体大众交流传播环境的营建,最终对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现代信息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意义
大众的社会化活动需要和谐的信息交流环境。当下,新媒体构建下的拟态环境已然成为了大众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媒体时期,我们的大脑接收着它从未接触过的大千世界的信息,然后逐渐绘制一幅我们所不及的客观世界的可靠图像。当新媒体下的拟态环境顺利地进入到大众脑海,这将影响大众在现实环境中的认知与行为。基于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我们才能准确的积极的认知世界,认知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够真挚友好的进行。有效遏制拟态环境失衡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平衡的新媒体大众交流传播环境的营建,最终对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现代信息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拟态环境平衡现状展开。当今在争议“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社会话题上,渠道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可其重要性。新媒体以媒介融合的强势优势在社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拟态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媒介背景下构建使得一些问题愈加显露。我们要针对新媒体所带来的独有交互、延展、分众以及融合的特征,对拟态环境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平衡的问题进行相对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分析。
四、研究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