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20200416194552]
摘 要
本文基于世界各国在经济危机之后都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摆脱经济危机重要手段的研究基础上,参阅国内外文献,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概念及特征,并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法从区位和交通优势、经济和产业基础、科研能力等条件着手,对江苏省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对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劣势、机遇威胁有个整体了解,紧接着过度到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阐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即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最后综合以上研究与分析,对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与展望,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展望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相关研究 2
1.2.2 国内相关研究 3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4
1.3.1 研究思路 4
1.3.2 研究方法 4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 5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5
2.2 战略新兴产业的特征 5
3.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 7
3.1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7
3.1.1 优势分析 7
3.1.2 劣势分析 9
3.1.3 机遇分析 9
3.1.4 威胁分析 10
3.2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分布 11
3.3 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3.3.1 新能源产业 12
3.3.2 新材料产业 12
3.3.3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12
3.3.4 节能环保产业 13
3.3.5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 13
3.3.6 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 13
3.3.7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3
3.3.8 智能电网产业 14
3.3.9 新能源汽车产业 14
3.3.10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14
4. 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16
4.1 产业布局不合理 16
4.2 专业人才匮乏 16
4.3 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17
4.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7
4.5 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18
4.6 市场应用拓展困难 18
5. 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对策略 19
5.1 合理布局 19
5.2 引进、培育专业人才 19
5.3 增强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 20
5.4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20
5.5 解决融资困难 21
5.6 开拓市场 21
6. 研究与展望 23
参考文献 2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并将其提高到战略地位,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性政策,意在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 GDP 的3%;欧盟也加大了投资来专注于本国的绿色经济;英国、日本、俄国等国也加大了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现如今,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都需要大幅度的调整,面对这样的趋势,我国也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温家宝总理2009年9月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之后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主要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七大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也为了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在《“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后,我省确定了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1.2 研究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解决经济危机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复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通过了解战略新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对策,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为出发点,通过探询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其优劣势的过程,了解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促进江苏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建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由于国外科技发展水平较快,对新兴产业的关注也较早,相关研究则是主要针对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的,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新兴产业的研究。
国外最早提出“战略性产业”概念的是美国一位名叫阿尔波特·赫希曼(A.Q.Hirschman)的学者。[]他把“战略部门”定义为处在投入和产出中关联最密切的经济体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Wllitman Rostow, 1960)在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这本书上提出了经济起飞的理论,表明新兴产业是指伴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当今国际社会所讲的新兴产业指的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一系列的新兴产业部门。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0)在《竞争战略》中认为,新兴产业是在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出现的情况下重新形成的新产业,或者是在其他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中将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提升至一种潜在可行的商业机会的水平上产生的。[]
国外有关新兴产业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
美国主要把新能源作为经济推动力,高度重视能源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等可再生能源。[]2009年先后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把未来2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定为清洁能源、生物工程、医疗健康、先进汽车、航空、纳米等。
欧盟则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低碳产业上,通过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
日本则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韩国则集中发展低碳与绿色新兴行业,并把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和高附加值服务等领域的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的动力。
1.2.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开始广泛的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从2010年国务院正式引入关于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之后。[]
肖兴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作出了一个客观地评价,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沿性主导产业,不仅具有创新特征,而且能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散到整个产业系统,能引起整个产业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
华文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战略性”是指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产业,而“兴”是但也正是因为刚刚兴起,因此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2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