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购物类型分析

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购物类型分析[20200416190558]
摘 要
大型超市是消费者日常购物的主要场所之一,分析消费者的大型超市购物类型是了解消费者消费倾向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型超市制定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消费者超市购物时的消费特征,设计了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购物类型的调查问卷,并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了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的购买类型。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型超市购物类型聚类分析
目 录
1.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3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3
2.理论基础 5
2.1 消费者决策的相关概念 5
2.2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5
2.3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 6
2.3.1 消费者自身因素 6
2.3.2 社会因素 7
2.3.3 情境因素 7
3.研究的设计 9
3.1 研究变量设计及解释 9
3.2 问卷设计 10
3.2.1 问卷设计的原则 10
3.2.2 问卷题项设定 10
3.3 调研设计 11
3.4 数据研究方法 11
4.实证研究 12
4.1 数据的收集与来源 12
4.2 列联表与χ2检验 14
4.2.1 性别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14
4.2.2 年龄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27
4.2.3 职业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36
4.2.4 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42
4.2.5 收入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44
4.3 方差分析 47
4.3.1 年龄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47
4.3.2 性别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52
4.3.3 职业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57
4.3.4 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63
4.3.5 收入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 69
4.4 聚类分析 74
4.5 结果分析 77
结论 79
参考文献 80
附 录 81
致 谢 83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世纪 90 年代, 以大型超市为代表的新商业业态在中国大中城市迅速崛起, 跃居为国内零售行业中的主力业态。由于大型超市在购物方式、购物环境、空间布局、目标市场等方面有着与传统业态不同的特点, 随着这种新业态的迅速发展, 城市的商业和消费将发生重要变革。它的出现不仅会改变以往的零售业结构与城市商业空间, 也会对消费者购物习惯和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1]。因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种业态本身的发展及对城市消费者的作用。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对大型连锁超市的消费者购物类型进行研究。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超市购物的特点,决策的过程,以及决策的影响因素等;其次还要分析不同超市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购买类型等相关问题。
本文之所以研究这些方面,是因为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发现一些学者的研究是从企业供给的角度来探讨大型超市的经营模式和营销策略[2],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其他研究则从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出发, 关注大型超市兴起与消费者行为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没有具体研究和分析不同购物类型的超市消费者对大型连锁超市发展前景影响的文献,所以本文就从这里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
1.1.2 研究的意义
大型超市顺应了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变化。在现代消费时代, 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性的消费诉求, 而是时尚, 是伦理, 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或者是一种生活的品质。消费的对象不仅是那些被消费的物品, 还包括消费的环境、服务以及周边世界所代表的全部意义。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各种享受, 商品附加价值的消费日益受到重视。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形态, 它成为了社会的反映、时代的反映, 文化的反映[3]。
所以说研究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购物类型的分析,不仅是简单的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及其在超市消费时的影响因素,而且这还能帮助大家了解大型超市这一新的购物方式带给大家的消费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超市的起源由来已久,早在 1916 年美国纽约州一名叫桑德斯的零售商开设了一家新型杂货店。这种杂货店将商品放在货架上,任由消费者自由挑选,然后到出口柜台处付款。这种售货方式被称为“自助式”的售货法[4]。这种销售方式不但节约顾客购物时间,而且节约商店销售成本,从而受到消费者和商家的欢迎。这种销售方式就是超市的雏形。此后,超市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零售业发展最快的销售方式。随着超市的发展,学者们对超市这种销售形式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超市顾客购物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和对顾客忠诚度的研究。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在前期主要集中于对顾客满意度概念的探讨上,包括 Howard&Sheth(1969) 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用来判断购物过程中的付出和所得到的收益是否合理。Churchill&Surprenant(1982) 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购买产品或服务所付出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与使用产品所得到的收益相比较的结果。Babin&Mitch(1998) 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顾客感知的情感。是在对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作用做出认知性评估后所产生等。以后的研究集中于对顾客满意度的形成机理和顾客满意的测评模型的构建上。Oliver 提出了期望——实绩模型,从顾客对购物的预期、顾客购买产品和服务、差距的形成以及顾客满意的形成这四个阶段对顾客满意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顾客满意测评模型包括最著名的瑞典国家满意度指数模型(SCSB)、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 (ACSI)体系和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模型[5]。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测量进行模拟,在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现有的一些对消费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将消费者作为整体入手研究其行为,丁元、周树高、郑月萍(2007)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广东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广东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有关建议[6]。陈零极、柴彦威(2006)以上海居民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得出上海市民购物的总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并对其中的特征差异做出合理解释,得出了相应的行为特征结论与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没有对消费者进行有关分类,描述的是整体的消费倾向及消费趋势。
柯棣祖(2008)针对上海市的消费者,将其分为本地主要消费群体与外来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并总结出了值得关注的消费特征与需求趋势。宋先道(2002)研究了居民购物承担者及其特征,并通过对我国14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大量调研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日常购物主要承担者的总体分布及在性别、年龄、职业、购买对象和地区间的不同特征,但在文中仅针对性别特征及老年人购物特征进行分析,简单描述其地区及偏好的差异,提出相应的营销,没有逐一分析不同群体各自的特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1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