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机媒介的使用调查及影响分析h(附件)【字数:14219】
摘 要手机依靠快速发展的移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功能单一、x形状笨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变成功能多样、小巧便携、普及率高的“必备品”。当下大多数人都过着媒体化的生活,手机就是一整个世界,大学生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生活模式较为单一,更来源于大学生对手机多种多样媒体功能的追求。手机媒介给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大学生因为过分依赖手机,沉迷手机而衍生出来的负面新闻比比皆是,对其身心发展都有不利影响。本文选择研究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情况,分析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探讨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选取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机媒介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将实际情况与理论知识结合,全面的看待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情况,理性的分析手机媒介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深入的探讨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4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4
1.1.1研究背景 4
1.1.2研究意义及目的 4
1.2文献综述 4
1.2.1手机媒介的研究 5
1.2.2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1.2.3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研究 5
1.3研究内容及对象 6
1.3.1主要研究内容 6
1.3.2研究对象的选取 6
1.4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分析 8
2.1调查的基本情况 8
2.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8
2.1.2大学生手机媒介基本情况 8
2.2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情况 9
2.2.1大学生手机媒介接触情况 9
2.2.2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间 9
2.2.3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介的功能 12
2.2.4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介的目的 13
2.2.5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 14
2.3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5
2.3.1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2.3.2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17
2.3.3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18
2.3.4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9
第三章 对策与总结 20
3.1规范大学生手机媒介行为对策 20
3.1.1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积极开展活动 20
3.1.2社会加强手机媒介的监管 21
3.1.3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21
3.2总结 22
参考文献 23
附 录 2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报纸是由现代印刷术催生出来的媒介,电视媒体是随着图像传播技术出现在人们视野的,网络媒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科技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似的跨越,它带领着信息技术走向变革,改变了21世纪。手机一开始出现时,功能仅仅局限于即时通话,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手机报、短信、上网等功能逐渐出现。
现如今,智能手机因其拥有很强的便携性和功能性,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信息媒介。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8月,中国网民人数高达7.56亿,其中手机用户达7.07亿,占93.6%。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非常活跃的群体,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和分享需求,自然成为手机媒介的忠实用户。据调查显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大学生对手机媒介依赖性最高,呈现的特征更具有特色,所以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并予以研究。
1.1.2研究意义及目的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自由、活力的群体,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分享的欲望比较强烈,且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所以信息技术在大学中很是普及。作为掌握科学信息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对各种媒介都比较了解,深知手机媒介的强大功能,变成手机媒介的忠实用户。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兴趣广泛、时间比较宽泛,使得他们把手机媒介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物,依赖手机媒介。
手机媒介的学习功能让大学生有所帮助,生活上的很多事可以借助手机媒介变得简单方便,无聊时更可以利用手机媒介的娱乐功能满足自身需求。但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过度使用手机,甚至不分地点场合的使用手机,不仅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更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作者希望对大学生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做调查,并分析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媒介。
1.2文献综述
1.2.1手机媒介的研究
手机媒介开始普及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手机媒介的传播、运营等方面做出了研究。魏南江(2011年)在《手机媒介传播形态及其使用现状的万人调查》中调查了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对于手机媒介的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根据用户特征进行分类,给予不同媒介服务。匡文波(2006年)在《手机媒介概论》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手机的诞生发展、传播形式、业务类型等,对于手机媒介的发展也进行了预测,“多核”时代、个性化成为主导。记者德沃尔夏克曾经说过:“手机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随身设备。除钥匙和钱包外,每个人的口袋都是手机。”手机媒介的发展也是一种商业现象,黄河(2011年)出版的《手机媒介商业模式研究》中结合手机的特点,以数字化为发展背景,分析探讨了“做渠道”、“做平台”、“做内容”、“做营销”和“做服务”五大商业模式,并强调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了使用手机媒介的社会现象。
1.2.2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手机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张正中、王伟奇和姜辉友(2015年)在《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中提出手机依赖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和白领,主要由于从众心理、娱乐需要、情绪因素等。日本学者satokoEzoeet al通过调查提出“无手机焦虑症”是手机依赖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感。王芳(2008年)在《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表示手机依赖会对大学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人际关系,浪费时间。刘红、王洪礼在2012年发表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一文中提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的关系,文中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大学生往往将网络当成精神寄托,纾解郁闷的心情。
手机媒介的使用可以说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可以说疏远了人们的距离。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视性使得许多天各一方的人们可以无距离的交流,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王欢、祝阳2010年发表的《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效用价值》这篇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总结了手机媒介在人际交往的建立与维系中的很多优点,例如拓宽交际圈、转变交际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等,但也列举了不少缺点,希望扬长避短,正确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低头族”,上课看不见老师的长相,校园里认不出一起上课的同学,甚至在家庭饭桌上、地铁里、马路上也在捧着手机,让真正在身边的人变得陌生。王欢和祝阳在另一篇文章《基于手机媒介环境的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策略调节研究——媒介情境理论的视域》指出过分的依赖于手机的人际交往会造成不良影响。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4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4
1.1.1研究背景 4
1.1.2研究意义及目的 4
1.2文献综述 4
1.2.1手机媒介的研究 5
1.2.2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1.2.3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研究 5
1.3研究内容及对象 6
1.3.1主要研究内容 6
1.3.2研究对象的选取 6
1.4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分析 8
2.1调查的基本情况 8
2.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8
2.1.2大学生手机媒介基本情况 8
2.2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情况 9
2.2.1大学生手机媒介接触情况 9
2.2.2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间 9
2.2.3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介的功能 12
2.2.4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介的目的 13
2.2.5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 14
2.3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5
2.3.1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2.3.2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17
2.3.3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18
2.3.4手机媒介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9
第三章 对策与总结 20
3.1规范大学生手机媒介行为对策 20
3.1.1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积极开展活动 20
3.1.2社会加强手机媒介的监管 21
3.1.3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21
3.2总结 22
参考文献 23
附 录 2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报纸是由现代印刷术催生出来的媒介,电视媒体是随着图像传播技术出现在人们视野的,网络媒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科技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似的跨越,它带领着信息技术走向变革,改变了21世纪。手机一开始出现时,功能仅仅局限于即时通话,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手机报、短信、上网等功能逐渐出现。
现如今,智能手机因其拥有很强的便携性和功能性,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信息媒介。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8月,中国网民人数高达7.56亿,其中手机用户达7.07亿,占93.6%。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非常活跃的群体,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和分享需求,自然成为手机媒介的忠实用户。据调查显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大学生对手机媒介依赖性最高,呈现的特征更具有特色,所以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并予以研究。
1.1.2研究意义及目的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自由、活力的群体,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分享的欲望比较强烈,且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所以信息技术在大学中很是普及。作为掌握科学信息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对各种媒介都比较了解,深知手机媒介的强大功能,变成手机媒介的忠实用户。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兴趣广泛、时间比较宽泛,使得他们把手机媒介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物,依赖手机媒介。
手机媒介的学习功能让大学生有所帮助,生活上的很多事可以借助手机媒介变得简单方便,无聊时更可以利用手机媒介的娱乐功能满足自身需求。但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过度使用手机,甚至不分地点场合的使用手机,不仅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更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作者希望对大学生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做调查,并分析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媒介。
1.2文献综述
1.2.1手机媒介的研究
手机媒介开始普及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手机媒介的传播、运营等方面做出了研究。魏南江(2011年)在《手机媒介传播形态及其使用现状的万人调查》中调查了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对于手机媒介的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根据用户特征进行分类,给予不同媒介服务。匡文波(2006年)在《手机媒介概论》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手机的诞生发展、传播形式、业务类型等,对于手机媒介的发展也进行了预测,“多核”时代、个性化成为主导。记者德沃尔夏克曾经说过:“手机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随身设备。除钥匙和钱包外,每个人的口袋都是手机。”手机媒介的发展也是一种商业现象,黄河(2011年)出版的《手机媒介商业模式研究》中结合手机的特点,以数字化为发展背景,分析探讨了“做渠道”、“做平台”、“做内容”、“做营销”和“做服务”五大商业模式,并强调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了使用手机媒介的社会现象。
1.2.2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手机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张正中、王伟奇和姜辉友(2015年)在《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中提出手机依赖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和白领,主要由于从众心理、娱乐需要、情绪因素等。日本学者satokoEzoeet al通过调查提出“无手机焦虑症”是手机依赖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感。王芳(2008年)在《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表示手机依赖会对大学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人际关系,浪费时间。刘红、王洪礼在2012年发表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一文中提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的关系,文中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大学生往往将网络当成精神寄托,纾解郁闷的心情。
手机媒介的使用可以说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可以说疏远了人们的距离。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视性使得许多天各一方的人们可以无距离的交流,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王欢、祝阳2010年发表的《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效用价值》这篇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总结了手机媒介在人际交往的建立与维系中的很多优点,例如拓宽交际圈、转变交际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等,但也列举了不少缺点,希望扬长避短,正确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低头族”,上课看不见老师的长相,校园里认不出一起上课的同学,甚至在家庭饭桌上、地铁里、马路上也在捧着手机,让真正在身边的人变得陌生。王欢和祝阳在另一篇文章《基于手机媒介环境的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策略调节研究——媒介情境理论的视域》指出过分的依赖于手机的人际交往会造成不良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