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镇型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以古镇为例(附件)【字数:16275】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行业内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旅游地空间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古镇旅游作为近些年来热门的旅游产品,它们之间的空间竞争也愈发激烈。前人的研究阐述了苏州市古镇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危机,但随着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为了研究苏州市古镇现有的竞争关系,本文主要运用了旅游竞争优势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旅游感知度及旅游需求的相关数据,运用竞争优势中旅游地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政策条件及介入机会组成的定性模型和旅游地区际空间竞争的定量模型对苏州市周庄古镇、同里古镇、甪直古镇及千灯古镇这四个旅游地进行竞争优势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苏州市的古镇竞争关系为替代型竞争。此外,除了对苏州市古镇的竞争关系做出判定外,本文还会对古镇之间的竞合发展提出建议。一味地竞争只会导致恶性循环,而古镇之间相互合作,会削弱竞争,资源互补,形成具有特色的古镇旅游。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理论分析 3
1.4研究内容 3
1.5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5
2.1周庄古镇 5
2.2同里古镇 5
2.3甪直古镇 5
2.4千灯古镇 5
第三章 苏州市四个古镇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优势比较 7
3.1四个旅游地资源条件比较 7
3.2四个旅游地客源市场条件比较 10
3.3四个旅游地旅游政策条件比较 11
3.4四个旅游地介入机会比较 12
3.5四个旅游地区际空间竞争性质分析 15
第四章 苏州市四个古镇型旅游地竞合发展的建议 17
4.1健全旅游地管理制度,加强区域合作 17
4.2突出古镇型旅游地各自的特色,加强品牌宣传 17
4.3制定一体化的营销政策 18
结束语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的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随着旅游者对旅游需求的日益扩大,我国国内的旅游业整体上属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由于旅游业对拉动国内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等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开始愈加重视。目前,作为与石油业和汽车业并称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现如今,我国的许多省级政府、直辖市等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发展、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由于旅游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市场也会随之发生波动,这就导致了旅游行业内激烈竞争。而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这就形成了旅游地的空间竞争[1]。
近几年开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苏州市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的各项项目和政策。根据苏州日报的报道称,在2015年这一年中,苏州全市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高达151.2万人次、旅游创汇20.02亿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6亿元。在苏州旅游业的发展中,古镇型旅游无疑是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在遍地小桥流水的苏州,坐落着大概12个古镇,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凭借其古朴的建筑样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流传的各种名人传说以及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更多人会选择去古镇度假休闲。但是在一个苏州市内,古镇型旅游地因有较为相似的旅游资源、重叠的客源市场等因素,往往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竞争关系。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苏州,在2016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前人的研究中,曾经阐述了江南古镇包括苏州市的古镇旅游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危机,但是随着人民经济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等的提高,加之交通条件、旅游市场规模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变化,苏州市古镇旅游的空间竞争关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通过对苏州古镇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构建更为全面、深入的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定性和定量模型,对苏州古镇的竞合关系进行重新的判定。并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苏州古镇旅游的旅游地合作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文献综述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旅游地空间竞争是以竞争理论为基础,作为区域旅游的一部分,其研究始于区域旅游研究的近期发展时期。国外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方法上主要是从引力模型、概率旅游模型和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入手。Stephen L. J. Smith对引力模型和概率旅游模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旅游地竞争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景点走向区域整体;80年代起,开始将旅游需求作为旅游地竞争的重点,并开始引入空间、旅游区的概念;进入到90年代,则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信息流对消费者的导向作用、竞争优势理论等引入到空间竞争的研究中去。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也逐渐开始对旅游地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张凌云(1989)对亚利桑那州的五个水库运用价格需求交叉弹性进行分析[2],得出了五个水库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为旅游业规划者对旅游地竞争的预测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办法,也为后来者对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模型;保继刚(1994)对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其本质上是非替代性竞争[3]。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旅游地的竞争关系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研究;许春晓(2001)结合湖南湄江风景名胜区的案例对旅游地的屏蔽现象做出了研究,归纳了屏蔽现象的类型性及性质,并对其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屏蔽型旅游地的开发提出了建议[4]。旅游地空间屏蔽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被屏蔽旅游地与发展好的旅游地如何在竞争中相互合作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马晓龙(2003)等在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基础上引入了弱势旅游地的概念。以西安和宝鸡为案例地,对其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弱势旅游地开发发展的方法[5];无论是旅游地空间屏蔽现象还是弱势旅游地的产生都是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一种普遍现象,知名度高的旅游地对知名度低的旅游地的屏蔽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为弱势旅游地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董雪旺(2004)将生态学的种群关系引入到旅游地空间竞争的概念中去,总结出旅游地空间的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的四种空间关系。并结合山西省旅游业的实例,对将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制定准确定位的旅游发展战略等提出了对策[6];邹仁爱(2006)等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旅游区域竞争中,阐释了生态位的竞原理及其演变规律,并且论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理论的实践意义[7];将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与生态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趋势,但只考虑生态学并不能全面判定其空间关系,还应考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以此来构建更为全面的定量模型;史春云(2005)等对区域旅游的竞合关系发展做出了研究,将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相结合[8]。旅游地不能一味的强调竞争,要打破地方局限性,加强区域化联系,但是也要在共性中寻求个性,找到自身的特点,才能进行更好的合作。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理论分析 3
1.4研究内容 3
1.5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5
2.1周庄古镇 5
2.2同里古镇 5
2.3甪直古镇 5
2.4千灯古镇 5
第三章 苏州市四个古镇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优势比较 7
3.1四个旅游地资源条件比较 7
3.2四个旅游地客源市场条件比较 10
3.3四个旅游地旅游政策条件比较 11
3.4四个旅游地介入机会比较 12
3.5四个旅游地区际空间竞争性质分析 15
第四章 苏州市四个古镇型旅游地竞合发展的建议 17
4.1健全旅游地管理制度,加强区域合作 17
4.2突出古镇型旅游地各自的特色,加强品牌宣传 17
4.3制定一体化的营销政策 18
结束语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的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随着旅游者对旅游需求的日益扩大,我国国内的旅游业整体上属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由于旅游业对拉动国内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等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开始愈加重视。目前,作为与石油业和汽车业并称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现如今,我国的许多省级政府、直辖市等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发展、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由于旅游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市场也会随之发生波动,这就导致了旅游行业内激烈竞争。而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这就形成了旅游地的空间竞争[1]。
近几年开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苏州市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的各项项目和政策。根据苏州日报的报道称,在2015年这一年中,苏州全市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高达151.2万人次、旅游创汇20.02亿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6亿元。在苏州旅游业的发展中,古镇型旅游无疑是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在遍地小桥流水的苏州,坐落着大概12个古镇,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凭借其古朴的建筑样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流传的各种名人传说以及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更多人会选择去古镇度假休闲。但是在一个苏州市内,古镇型旅游地因有较为相似的旅游资源、重叠的客源市场等因素,往往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竞争关系。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苏州,在2016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前人的研究中,曾经阐述了江南古镇包括苏州市的古镇旅游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危机,但是随着人民经济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等的提高,加之交通条件、旅游市场规模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变化,苏州市古镇旅游的空间竞争关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通过对苏州古镇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构建更为全面、深入的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定性和定量模型,对苏州古镇的竞合关系进行重新的判定。并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苏州古镇旅游的旅游地合作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文献综述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旅游地空间竞争是以竞争理论为基础,作为区域旅游的一部分,其研究始于区域旅游研究的近期发展时期。国外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方法上主要是从引力模型、概率旅游模型和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入手。Stephen L. J. Smith对引力模型和概率旅游模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旅游地竞争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景点走向区域整体;80年代起,开始将旅游需求作为旅游地竞争的重点,并开始引入空间、旅游区的概念;进入到90年代,则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信息流对消费者的导向作用、竞争优势理论等引入到空间竞争的研究中去。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也逐渐开始对旅游地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张凌云(1989)对亚利桑那州的五个水库运用价格需求交叉弹性进行分析[2],得出了五个水库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为旅游业规划者对旅游地竞争的预测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办法,也为后来者对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模型;保继刚(1994)对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其本质上是非替代性竞争[3]。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旅游地的竞争关系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研究;许春晓(2001)结合湖南湄江风景名胜区的案例对旅游地的屏蔽现象做出了研究,归纳了屏蔽现象的类型性及性质,并对其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屏蔽型旅游地的开发提出了建议[4]。旅游地空间屏蔽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被屏蔽旅游地与发展好的旅游地如何在竞争中相互合作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马晓龙(2003)等在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基础上引入了弱势旅游地的概念。以西安和宝鸡为案例地,对其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弱势旅游地开发发展的方法[5];无论是旅游地空间屏蔽现象还是弱势旅游地的产生都是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一种普遍现象,知名度高的旅游地对知名度低的旅游地的屏蔽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为弱势旅游地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董雪旺(2004)将生态学的种群关系引入到旅游地空间竞争的概念中去,总结出旅游地空间的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的四种空间关系。并结合山西省旅游业的实例,对将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制定准确定位的旅游发展战略等提出了对策[6];邹仁爱(2006)等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旅游区域竞争中,阐释了生态位的竞原理及其演变规律,并且论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理论的实践意义[7];将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与生态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趋势,但只考虑生态学并不能全面判定其空间关系,还应考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以此来构建更为全面的定量模型;史春云(2005)等对区域旅游的竞合关系发展做出了研究,将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相结合[8]。旅游地不能一味的强调竞争,要打破地方局限性,加强区域化联系,但是也要在共性中寻求个性,找到自身的特点,才能进行更好的合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