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附件)【字数:10078】

摘 要民俗作为每个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瑰宝,同时也是旅游活动中吸引游客的一大优势,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活动中学习并体验民俗风情,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旅游方式。本文将对苏州市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及定性评价,结合评价结果着重从三个开发类型对苏州市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即从民俗旅游资源的商品开发、观赏开发及活动开发三个角度阐述苏州地区现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提出改善方案,提倡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序言 1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1.2.1概念界定 1
1.2.2国内文献综述 2
1.3对国内民俗旅游资源的思考 3
1.4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3
1.4.1研究方法 3
1.4.2研究内容 4
第二章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分类梳理及定性评价 5
2.1苏州民俗旅游资源梳理 5
2.2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7
2.2.1历史文化价值 7
2.2.2艺术观赏价值 8
2.2.3社会效益 8
2.2.4环境效益 8
第三章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9
3.1民俗商品开发 9
3.2民俗观赏开发 9
3.3民俗活动开发 9
3.4苏州民俗旅游资源SWOT分析 11
第四章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改善方案 13
4.1保护与开发并重 13
4.2打破开发的局限性 13
4.3加大宣传力度及丰富主题内容 13
4.4将观赏开发与活动开发结合 14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序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开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一直在强调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幸福感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体现之一,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但生活在各个城市的百姓真的都有幸福感吗?
苏州是我的故乡,一座积淀着两年多年古老文明的文化古城,苏城百姓历经千年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吴中文化和民间风俗。可惜的是,这些民俗虽在民间广为流传,却日益面临着民俗旅游资源产品层次低、新意少、开发方式不恰当、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来自民俗活动的幸福感正逐渐被淡化。
1.1.2研究意义
本课题将对苏州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和评价苏州民俗旅游资源,了解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在民俗保护、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的民俗文化,对苏州未来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导向提供一点线索。
1.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概念界定
关于旅游的方式很多,主题也很多,而在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越来越高,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也越来越快的今天,远离都市、返璞归真的民俗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的关注,那么要研究“民俗旅游”存在的大小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俗旅游。
民俗的概念
民俗,表面意思即“民间习俗”,是民间相沿成习,并代代相传的一类文化现象,是各地区民众经过传承得来的,民间所特有的喜好、风俗、传统、禁忌等,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礼仪习俗、语言艺术、民间信仰传说、农桑稻作、岁时节令等方面[1,2]。
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即将“民俗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以与当地民众密切联系的民俗事象作为旅游主要目的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旅游[3]。将该地区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作为载体,开展涉及人文、自然、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主题旅游活动。
1.2.2国内文献综述
根据田里(1997)对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开发类型和方式的总结,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类型主要有四个:民俗观赏开发、民俗活动开发、民俗商品开发以及民俗服务开发。而开发方式又分为集中开发、联合开发和系列开发,根据不同的地理优势和游客需求,建立不同的民俗旅游点、旅游线和旅游区[4]。
在民俗旅游行业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旅游资源的毁坏,综合阅读前人文献可知,涉及到的方面有民俗文化过分商业化、被曲解、二次加工[5];以及开发方式不合理,产品雷同,抄袭现象严重,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7]。
关于资源本身问题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徐杰(2010)在资源本身的问题上提出了较完整的解决对策:①开发方式应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②要始终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真实性 ③预防外来文化的冲击 ④立法,从宏观政策进行保护 ⑤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7]。兰艳(2013)针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重点在宣传、专业人才建设、开发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四个方面提出不足,在对策上,除了借助市场优势加大宣传以及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针对资源问题提出了两点对策:①提高开发深读 ②着重开发有效民俗资源[1]。
我们要将某个民俗旅游产品做好,打响品牌知名度,那么民俗资源本身起到的就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维护好资源的本真和原始性,才是能令民俗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客体则是旅游的对象,包括了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应围绕着“游客”本身的需求展开,而不是仅为经济利益虚设噱头。在当前民俗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节庆旅游活动的游客参与度太低,究其根本,是产品本身的参与性太低[6]。
此外,在民俗旅游业中涉及到“人”的,还有民俗地的原住居民。居民与民俗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樊忠涛(2009)认为:民俗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居民的生活观念也会受到现代科技的便捷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民俗资源的消亡[8]。因此提出的对策可概括为“保护和预防”,从文化生态角度看,民俗文化环境的破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依据民俗本身易同化、易消亡的特性,在合理开发之前,应以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前提,将保护放在首位,辅以预防外来文化的冲击,秉承保护与利用并存的原则,以实现民俗资源和民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7,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