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因素与三国演义中文臣籍贯的关系研究(附件)【字数:16239】
摘 要《三国演义》是将三国时期的史实与民间传说进行整合而形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其中包含着数百位杰出的治国文臣,他们的籍贯分布于全国各地。国内的政治变动、经济增减、文化盛衰,使区域间文臣数量出现不同幅度的变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文臣籍贯的分布与人文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前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相关研究、研究手段与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中文臣的籍贯分布情况,并探究了文臣领军人物对其他文臣所带来的影响。第三章则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影响文臣分布的原因。余论部分是对三国死忠者与投效者的地理分布的概括,但是由于他们的所在地太过分散,所以作者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地理划分。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手段与重点、难点 1
1.3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三国演义》中文臣地理分布特征 3
2.1《三国演义》中文臣籍贯分布概况 3
2.2《三国演义》中各国文臣籍贯分布分析 4
2.3各地文臣士人的领军人物对文臣士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7
第三章 文臣籍贯地理分布特征的人文原因 8
2.1政治原因 8
2.1.1中央政府区位影响 8
2.1.2政府所下的政令与政策 9
2.1.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为安宁,造成人口南迁 9
2.1.4三国集团求贤若渴的态度 10
2.2经济原因 11
2.2.1.世家出文臣 11
2.2.2经济开发 11
2.3文化原因 12
2.3.1.地方文化氛围 12
2.3.2.地方文化教育 15
2.3.3宗亲的影响 15
余论 16
《三国演义》中死忠者与反叛、投靠者的地理分布 16
汉末 17
曹魏 17
孙吴 18
刘蜀 19
结束语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纵览整个三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臣士人的地理痕迹非常明显,对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后人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演义》的版本、作者、依据和人物性格等;研究地理的则主要研究三国时期国界与地理的关系,或是对《三国演义》中错误的地理因素进行讨论等等。但是对三国时期文臣士人与其地理分布的研究则相对而言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文臣士人的地理分布及其领军人物对一个地区的文臣士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讨论人文地理与文臣籍贯之间的关系。对三国时期文臣士人及其领军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有助于研究三国历史,还对探索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1.2研究手段与重点、难点
数理分析法。将《三国演义》中所有提及的文臣谋士全部罗列出来,并找出其籍贯,所属国等,填置入Excel表中;
现代地理信息方法。将统计出来的文臣谋士绘制入文臣地图中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以便观察分析,再绘制生成ARCGIS图表,用于观察三国时期各地的文臣谋士数量;
文献法。大量翻阅有关三国的文献,用以佐证笔者的论点;
考察法。在绘制旅游线路时要考察当地是否具备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
重点
对人文地理与《三国演义》中的文臣谋士籍贯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寻求其中的规律关系;
探寻《三国演义》中各国文臣谋士的忠诚度,并分析各国死忠者与投效者的籍贯分布;
探究各地领军人物对当地或其所提拔的文臣谋士所带来的思想与行动上的影响等。
绘制文化旅游路线或整合相关城市的旅游资源。
难点
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翻阅有关三国的文献资料与地图资料,从而完成本论文;
旅游线路图在绘制时需要大量时间考证沿线城市是否具有三国时期的遗址遗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3文献综述
王腾《刘表与荆州文化》主要探析刘表在荆州所颁布的一系列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政策。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主要是对历代疆域政区进行整理汇编,其中第二册、第三册为本文主要参考地图。李俊峰《汉魏汝颍士人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着重从汝颍地区良好的文化氛围角度,探讨该地区人才兴起的情形。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主要是对古国、都邑、各级行政区、山川、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著名历史人物有关的地名等进行考据、罗列。丁邦友、魏晓明《人才资源与三国鼎立》。付开镜《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思想之异管窥》从曹操利用法家思想(唯才是举)用人,刘备采用儒家思想(仁爱忠义)用人,孙权两者兼顾的用人方法分析原因与影响。鲁小波、陈晓颖《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探究蜀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导致蜀国百姓重文轻武,不思进取等不良思想的形成,从而导致蜀国灭亡。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第三章通过对文献记载中所见大量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认为这一时期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中的养老、侍寡、抚孤、济贫、让财、散财,政治生活中的提携帮助、任命家族中人任军政要职、恩荫亲属、政治赦者,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授和劝勉近亲子弟等。由此得出基本结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家族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着。宋展云《汉末魏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对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汝颍地区、荆州地区的文化,吴国、蜀国地区的文化与文学进行了分析探讨。张承宪、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中提出了宗族观念有三种主要倾向: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源于同居共财的经济生活与保持优势的文化传统。?许盘清《三国风云地图说》对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地图演示,对本文后期的线路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张嵩《论世家大族对孙吴的不利影响》对孙吴地区的世家大族北伐消极态度进行了具体的原因分析。《历史时期汝颍地区人才盛衰研究 ——以西汉至北宋时期的正史列传人物为考察对象》主要对西汉到北宋汝颍地区的人才进行分析。黄晋《〈三国演义〉版本流传考证》主要考究嘉靖本与毛氏版本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沈伯俊《〈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将各个时期诸位学者的诸多版本研究进行探讨与比较,并在文中给出自己的思路与看法。黄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主要从传播受众的身份、价值取向和文化素质等差异进行概括整理,并且全面研究其反馈情况,传播过程中对中国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等。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手段与重点、难点 1
1.3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三国演义》中文臣地理分布特征 3
2.1《三国演义》中文臣籍贯分布概况 3
2.2《三国演义》中各国文臣籍贯分布分析 4
2.3各地文臣士人的领军人物对文臣士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7
第三章 文臣籍贯地理分布特征的人文原因 8
2.1政治原因 8
2.1.1中央政府区位影响 8
2.1.2政府所下的政令与政策 9
2.1.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为安宁,造成人口南迁 9
2.1.4三国集团求贤若渴的态度 10
2.2经济原因 11
2.2.1.世家出文臣 11
2.2.2经济开发 11
2.3文化原因 12
2.3.1.地方文化氛围 12
2.3.2.地方文化教育 15
2.3.3宗亲的影响 15
余论 16
《三国演义》中死忠者与反叛、投靠者的地理分布 16
汉末 17
曹魏 17
孙吴 18
刘蜀 19
结束语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纵览整个三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臣士人的地理痕迹非常明显,对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后人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演义》的版本、作者、依据和人物性格等;研究地理的则主要研究三国时期国界与地理的关系,或是对《三国演义》中错误的地理因素进行讨论等等。但是对三国时期文臣士人与其地理分布的研究则相对而言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文臣士人的地理分布及其领军人物对一个地区的文臣士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讨论人文地理与文臣籍贯之间的关系。对三国时期文臣士人及其领军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有助于研究三国历史,还对探索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1.2研究手段与重点、难点
数理分析法。将《三国演义》中所有提及的文臣谋士全部罗列出来,并找出其籍贯,所属国等,填置入Excel表中;
现代地理信息方法。将统计出来的文臣谋士绘制入文臣地图中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以便观察分析,再绘制生成ARCGIS图表,用于观察三国时期各地的文臣谋士数量;
文献法。大量翻阅有关三国的文献,用以佐证笔者的论点;
考察法。在绘制旅游线路时要考察当地是否具备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
重点
对人文地理与《三国演义》中的文臣谋士籍贯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寻求其中的规律关系;
探寻《三国演义》中各国文臣谋士的忠诚度,并分析各国死忠者与投效者的籍贯分布;
探究各地领军人物对当地或其所提拔的文臣谋士所带来的思想与行动上的影响等。
绘制文化旅游路线或整合相关城市的旅游资源。
难点
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翻阅有关三国的文献资料与地图资料,从而完成本论文;
旅游线路图在绘制时需要大量时间考证沿线城市是否具有三国时期的遗址遗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3文献综述
王腾《刘表与荆州文化》主要探析刘表在荆州所颁布的一系列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政策。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主要是对历代疆域政区进行整理汇编,其中第二册、第三册为本文主要参考地图。李俊峰《汉魏汝颍士人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着重从汝颍地区良好的文化氛围角度,探讨该地区人才兴起的情形。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主要是对古国、都邑、各级行政区、山川、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著名历史人物有关的地名等进行考据、罗列。丁邦友、魏晓明《人才资源与三国鼎立》。付开镜《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思想之异管窥》从曹操利用法家思想(唯才是举)用人,刘备采用儒家思想(仁爱忠义)用人,孙权两者兼顾的用人方法分析原因与影响。鲁小波、陈晓颖《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探究蜀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导致蜀国百姓重文轻武,不思进取等不良思想的形成,从而导致蜀国灭亡。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第三章通过对文献记载中所见大量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认为这一时期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中的养老、侍寡、抚孤、济贫、让财、散财,政治生活中的提携帮助、任命家族中人任军政要职、恩荫亲属、政治赦者,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授和劝勉近亲子弟等。由此得出基本结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家族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着。宋展云《汉末魏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对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汝颍地区、荆州地区的文化,吴国、蜀国地区的文化与文学进行了分析探讨。张承宪、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中提出了宗族观念有三种主要倾向: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源于同居共财的经济生活与保持优势的文化传统。?许盘清《三国风云地图说》对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地图演示,对本文后期的线路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张嵩《论世家大族对孙吴的不利影响》对孙吴地区的世家大族北伐消极态度进行了具体的原因分析。《历史时期汝颍地区人才盛衰研究 ——以西汉至北宋时期的正史列传人物为考察对象》主要对西汉到北宋汝颍地区的人才进行分析。黄晋《〈三国演义〉版本流传考证》主要考究嘉靖本与毛氏版本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沈伯俊《〈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将各个时期诸位学者的诸多版本研究进行探讨与比较,并在文中给出自己的思路与看法。黄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主要从传播受众的身份、价值取向和文化素质等差异进行概括整理,并且全面研究其反馈情况,传播过程中对中国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