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以沙家浜为例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以沙家浜为例[20200413202136]
摘要
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给自然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导致其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弱化。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中游客越来越向往去还原自然生态的景区参观游览。因此对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被迫提上日程,而通过合理建设湿地公园来恢复日益衰败的湿地是理想的保护和开发方式。
本文从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背景与现状分析入手,阐明建设湿地公园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对湿地公园的研究重点是其生态保护和规划建设。同时也分别归纳了湿地公园的四种发展模式,即湿地自然保护型模式、湿地生态恢复型模式、湿地人工构造型模式、湿地多元融合型模式,并且阐明了其对应的采用条件和选址情况,最后进行了优缺点分析。以此为依据,通过分析沙家浜湿地公园的自然条件和旅游资源类型,评估沙家浜湿地旅游的开发现状,提出沙家浜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该采用多元融合型发展模式。期望能够为沙家浜湿地公园未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沙家浜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的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
1.3.1 国内研究现状 2
1.3.2 国外研究现状 3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
1.4.1 研究方法 4
1.4.2 技术路线 5
2、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7
2.1 理论基础 7
2.1.1 环境承载力理论 7
2.1.2 生态恢复理论 7
2.1.3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理论 7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8
2.2 相关概念界定 8
2.2.1 湿地概念 8
2.2.2 湿地公园 9
3、国内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10
3.1 湿地公园发展概况 10
3.2 湿地公园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10
3.2.1湿地自然保护型模式 10
3.2.2湿地生态恢复型模式 11
3.2.3湿地人工构造型模式 11
3.2.4湿地多元融合型模式 12
3.3 湿地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3
3.3.1 存在的问题 13
3.3.2 解决方案 15
4、沙家浜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个案研究 17
4.1 沙家浜的自然条件 17
4.1.1 地理位置 17
4.1.2 气候条件 17
4.1.3 水文情况 17
4.2 沙家浜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特征 17
4.3 沙家浜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 18
4.3.1 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及分区 18
4.3.2 湿地公园的产品建设 20
4.3.3 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 21
4.4 沙家浜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 21
4.4.1 功能融合 21
4.4.2 环境融合 23
4.4.3 社区融合 24
4.4.4 战略融合 24
5、结语 26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极高,被誉为“地球之肾”,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在抵御洪水、减缓径流、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补充地下水和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弱化,因此对湿地的保护开发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在2004年全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中发现,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的10%,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分别为36200000公顷和2280000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94%和6%。
此外,近年来国内兴起了湿地公园建设热潮。2004年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获批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发展至今,我国共有38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37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其中就包括江苏省常熟沙家浜湿地公园。沙家浜湿地公园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区,河湖相连,水网稠密,是典型的河道漫滩和低洼地所形成的湿地,其间沼、泽、滩、湖等湿地景观丰富,涵盖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类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有明显优势。所以说,沙家浜湿地公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探讨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是有重要意义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点:
(1)国内对湿地公园的通用型发展模式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湿地公园发展情况,提出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的通用模式。
(2)通过分析沙家浜湿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评估沙家浜湿地旅游的开发现状和条件,提出沙家浜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使其向着可持续发展迈进。
1.2.2 研究的意义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湿地生态旅游往往虚有其名,实际上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湿地生态系统因为管理机构的盲目开发,也受到了工业、渔业、农业等方面的强力破坏,前景堪忧。所以研究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有以下意义:
(1)研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结合国家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杜绝一些弄虚作假的湿地开发行为,真正使湿地环境得到保护。
(2)合理的开发模式可以促使生态、环保、亲近自然、健康的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在不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对今后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外对湿地公园发展模式的研究不是很多,就国内而言,大多是个案研究,缺乏对通用型模式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但是中国对于湿地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中国湿地研究》(1995)的出版和我国湿地研究中心的成立。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也是湿地公约提倡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我国对湿地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上面,其中研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的相对而言较少。
(1)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
我国学者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关注于我国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汪涓(2007)提出湿地公园主要的构景要素有湿地植物、护岸、游步道、水上交通工具、亲水平台和岸边建筑,以及我国湿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湿地萎缩、连续性减弱;景观质量不佳;运营管理不完善等。马琳(2011)通过对大庆龙凤湿地公园的研究,提出了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分别为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湿地立法执法力度、对湿地景观资源进行分类保护和利用、对湿地景观资源分区保护与利用。
(2)规划建设
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主要的研究方向都是以自然生态为本,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勾波(2006)以苏州盛泽荡湿地公园为例,提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以自然湿地设计为基础,尽量运用乡土材料,并且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建造有特色的、优美的自然旅游景观。严军(2008)指出以生态设计为指导的多学科融合设计才是湿地公园营造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孙娜纬(2011)提出拥翠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方案为“一园五区”。“一园”即一个湿地公园,“五区”即指分为五个区域管理和发展。
(3)发展模式
杨艳(2006)从国家公园的性质和功能出发,提出中国湿地保护区的发展应采取国家公园的模式来促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王胜勇(2008)总结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四种营建模式,分别为自然保护型、水生态保育型、休闲公园和废水回用型。王友爱(2010)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山东省潟湖湿地的旅游发展模式为空间发展模式、旅游管理模式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6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