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创意视角下的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以许昌汉魏主题景区为例(附件)【字数:49643】

摘 要中国国内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与旅游相关的商品活动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活跃。但是,相比起国内旅游业的逐渐成熟,旅游商品的创意开发还比较保守,这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意欲以许昌市为例,从它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摸索出一个从理论、到调查、再到预实验的论文思路。在国内外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分别选择双方有代表性质的旅游商品研究展开论述,讨论了双方的共性与差异性。而双方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国内的很多学者总是习惯给旅游商品一个定性描述,而国外的学者更偏向于用多领域背景的知识给旅游商品的一种更精确的集合描述,无论是在旅游商品基本概念和旅游商品创意开发的研究内容中,都分别体现了这两种描述的风格。笔者就国内学者这一定向性思维式的研究现状展开了一些批评,并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些建议。在文章的核心理论构建部分,笔者分别就历史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内涵和特征展开了具体讨论,并借鉴这些讨论的内容构建了本文的核心理论。这个理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探讨历史文化创意的假设前提(逻辑边界),笔者尝试性地用历史道德(历史理性主义)来作为历史文化创意工作者所需遵循的框架;二是探讨了旅游商品开发过程中的社会调研和专业判断的关系,笔者认为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从业者)在开发旅游商品时通常有着思路不完整或不精确的问题,针对于此,笔者提出应该加入预实验的方式来给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相关研究一个更好的思路说明;三是摸索预实验中的核心方法论,笔者提出用“历史外壳包装现代服务”这一方法来作为预实验中的指导思想,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既能够富含历史文化元素,又能够带来现代化的体验。在文章的社会调查部分,笔者分别采取了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许昌市旅游商品发展的问题和旅游消费者有关旅游商品的个性化需求、消费权利意识等问题。笔者透过这两种调研方式发现,许昌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其历史主题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商品发展面临着品种单一、设计粗糙和营销落后等问题;而旅游商品消费者能够判断旅游商品的表层功能信息是否迎合自身需求,但不能在复杂的消费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消费权利意识。在文章的预实验部分,笔者根据文章的核心理论并部分参考了社会调研反馈的信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辨和对考古学知识的确认,设计出了一个能同时满足旅游消费者食、游、购、娱这四个层面欲望的综合性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史主题旅游商品区域的预实验模板。在这个模板内,以安全的、科学的、现代化的设计思想为前提,笔者仔细比对并筛选了在汉魏时代风格的主题餐饮商品区域中,可以作为旅游食品开发的主食、点心、茶饮、酒类乃至调味品,以及作为区域布局环境结构设计的主体建筑、坐席、门、窗和瓦等物,或者是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或实用品开发的服饰、餐具等物。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引言 1
1.2研究背景与意义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7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7
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0
2.3研究评述 12
第三章 文化类旅游商品开发理论 14
3.1 历史文化创意的概念及特征 14
3.2 旅游商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17
3.3 如何通过历史文化创意合理开发旅游商品 19
3.4 章节刍议 22
第四章 许昌市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24
4.1许昌市三国主题景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24
4.2问卷调查 29
第五章 许昌市旅游商品设计的理论建构和实物设计 34
5.1历史文化资源具象化设计的判断和缘由 34
5.2实物产品设计过程 34
5.3环境布置 49
5.4特殊情况和相应特色设计示例 55
第六章 结束语 57
6.1研究结论 57
6.2研究展望 58
致 谢 59
参考文献 60
附录:问卷 64
第一章 导论
1.1引言
随着国内各个大城市的城市基础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部分区域居民收入水平接近中等发达水平,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国内旅游市场根据这种现象作出了部分调整:旅行社推出的产品中不再围绕线路旅游为核心,而是在开发特色旅游方式或迎合全域旅游规划这两个方向上投入资源;景区开发方在经营景区时,不再集中精力搞大规模基础建设,而是深入完善景区服务规范和资源保护策略;其他旅游相关产业则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相关的旅游商品和配套服务,在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升不同行业在各个单一产品方向上的整合度。但是,这些研究与实践上的调整仅能就旅游生产者一方的落后发展模式带来一定的改善,尚不能很好地促进旅游生产者和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在旅游活动中的)互动关系,进而不能达成旅游行业实质性的进步。这是因为,如果只是定量地进行某些开发方系统内部(权力方)的改造,而不是将旅游活动纳入到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协同构建的流动社会生态之中,那么旅游活动中常态、有效的自我调节规则就不能建立起来,这样的话,全域旅游中所谓的“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全方位需求” [1]这一构想就成为了理论上的空话,旅游业也不可能获得长期的、高效的进步动力。
旅游行业要建立起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就有必要在旅游产品中体现生产者的专业判断和消费者的多样化欲求。然而,这类旅游产品的现实存依必须有充分的条件才能成立,它们需要有充分活跃的社会环境作为其活动的空间,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其产品内核,只有这样的产品作为社会互动载体才能够快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国内研究更多集中于旅游纪念品)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互动载体,它可以结合复杂社会文化元素并帮助参与生产(此处并不仅仅指生产者)的人们实现自我。但是,就国内的旅游商品发展现状而言,情况非常不乐观,这种不乐观主要体现在旅游商品的创意价值和市场认可度低下。笔者查阅了近几年发表的(2012年至今)国内各大区域主要城市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相关研究,发现国内的旅游商品大致都带有如上陈述的两个问题,例如:赵秋静(2014)重点调查了重庆市的大部分知名旅游商品的品类,并基于这些品类做了市场调研分析,最终发现当地旅游商品面临市场认可度参差不齐(纪念品和日用品认可度低、而土特产等认可度高)、包装设计大多没有特色、价格设计不合理、知名度较低等困境,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商品设计上缺乏文化创意的本质内涵和对现实生活体验延伸的考量,以致于当地旅游商品的品牌效应、营销环境和附加值创收都不理想 [2];屠娅梦(2016)在武汉市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下,以武汉旅游市场的案例为依据,分析了当地的旅游商品发展水平滞后的原因——包括缺乏地域特色、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定位紊乱、缺乏文化内涵、品牌效应稀少等因素 [3];闻明利(2012)调查了南京市主要文化主题风景区或商业区的旅游纪念品,以实体店铺的旅游纪念品为例,揭露了南京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1.品种单一、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同质化严重,2.价格不统一,品质缺乏保证,假冒伪劣充斥市场,3.包装单调简陋,材质低劣,降低档次,4.纪念品档次两极分化严重,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 [4];海杨(2016)以北京八大处公园为例,调研了当地旅游商品发展的基本情况,并通过SWOT法指出了八大处公园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开发品种单一、营销渠道不通、特色元素不足、发展定位不明等方面上 [5];张磊(2012)调查了广州旅游纪念品市场以及包装的设计现状,发现了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着创收低于同类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缺乏、纪念品高低档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 [6]。通过这些研究例证可以发现,国内各大城市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普遍存在着文化创新内涵低下的问题,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的生成,这是阻碍旅游商品乃至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笔者还发现这些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经常就不完全的实验分析做出不当(过分夸大)的判断,本文也将针对于这类现象进行讨论并尝试性提出方法论,使本文的研究相对于同类研究有所创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