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虫与神曲地方旅游歌曲传播的乐理逻辑机理研究(附件)【字数:14797】

摘 要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为选择旅游地出行而烦恼。因此,旅游地宣传成为吸引旅游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这也就促成了旅游形象歌曲的出现,各旅游地纷纷创作或寻找,代表本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歌曲,通过歌曲传播的方式,对旅游者产生潜在的影响,从而促进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地知名度和旅游到访人数等。随着这种情况的增多,旅游歌曲也是层出不穷的出现,但并非所有的旅游歌曲都对旅游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歌曲与歌曲之间存在出了传唱度高低不同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人们对歌曲感知度高低不同的差异。本文运用音乐学原理,寻找出传唱度高的歌曲,并对其进行乐理知识的曲谱分析,从而得出共性,探究出究竟怎样的旅游形象歌曲创作会使人们更易接受,更能够得到人们的传唱,传播范围可以更加广泛。为创作旅游歌曲的曲谱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促进旅游歌曲的传播,从而该旅游歌曲展现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得到更大的传播,推动该地旅游业的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第二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3
2.1“耳朵虫”概念 3
2.2“神曲”概念 3
2.3“旅游歌曲”概念 4
2.4相关理论基础4
2.4.1理论依据4
2.4.2音乐对旅游地的形象感知5
2.4.3传播学对音乐的研究应用6
2.4.4音乐对旅游地地理学的影响6
2.4.5存在问题6
第三章 乐理曲谱分析 7
4.1曲谱乐理分析的评价因子 7
4.1.1音乐乐理基础知 7
4.1.1.1音调 7
4.1.1.2音阶 8
4.1.1.3音强 8
4.1.1.4音高 8
4.1.2旅游歌曲分类 8
4.2旅游歌曲的选取 8
4.3旅游歌曲曲谱乐理分析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3.1旅游歌曲的音调 11
4.3.1.1音的特性 11
4.3.2旅游歌曲的音阶 12
4.3.2.1谱子的和弦 12
4.3.2.2基本的曲式结构 14
4.3.3旅游歌曲的音强 14
4.3.3.1曲谱的节拍 14
4.3.3.2歌曲的节奏 15
4.3.3旅游歌曲的音高 16
结束语 18
音调 18
 音的特性 18
音阶 18
 谱子的和弦 18
 基本的曲式结构 18
 音强 19
  曲谱的节拍和节奏 19
 音高 19
不足与展望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广场舞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中老年人、以至年轻人,在业余时间的消遣娱乐项目,中国的广场舞发展迅速,快速传播于网络,走红世界。当然,伴随广场舞风靡而出的,就是广场舞的舞蹈背景音乐,其中有一部分的音乐被人们称之为“神曲”。随着《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小苹果》等歌曲的出现,这类型的歌曲也被人们定义为“神曲”,而“神曲”这一词语也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熟知,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该类型的歌曲。
因此,“神曲”的出现与其传唱度广的程度,并不能否认“神曲”创作上的成功与可取之处,细究走红已久的“神曲”,我们在其词曲创作上,也可以发现些许对好的音乐创作有借鉴的地方。
与“神曲”相比较下,对旅游音乐而言,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呈现一片蓬勃,但对于旅游地的宣传而言,能够脍炙人口的旅游音乐却是少数,本应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助力的旅游音乐,却成为了旅游景区当中的背景陪衬。甚至一些旅游地专门为该地旅游创作的形象歌曲,在歌曲“出生”后并未得到传唱,反而成为了“弃婴”,更多的旅游音乐并未对当地旅游业起到宣传作用,而是淹没于茫茫歌海当中。究竟怎样创作出的旅游歌曲才能够脍炙人口,能够真正的为地方旅游业产生助力作用呢?这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让歌曲能够发挥其作用最大化,而不是地方旅游发展和宣传的“背景”音乐。
1.2研究意义
课题以旅游歌曲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为出发点,目的探究究竟具有怎样特点的旅游音乐更易于传播、传唱。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是将旅游音乐与音乐学中的乐理相结合,并且从曲谱的乐理理论为探究手段出发,根据不同传唱度高低的旅游音乐中的曲谱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根据所得结论找出共性与特性。
最终探讨出究竟怎样的旅游音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唱,成为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旅游歌曲,并可以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当地旅游人群增加,增加旅游地旅游出游人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让人们从主观意识上,是受到音乐的影响力,对某一旅游地产生出游与探索的兴趣。
在研究初期,对文献的翻阅、参考、研究过程中,发现前人在研究时,已将音乐与旅游的学科理论相结合,探讨受音乐影响进程中的旅游业的发展,但这部分的研究大多是从人们对音乐的感官、感知方面出发,对于音乐方面的建树并不多,对音乐创作方向的研究更是无从参考,因此,对于本次研究,从音乐词曲创作角度分析研究,怎样的音乐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易得到市场,更能够传播广、传唱度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项考验。
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耳朵虫”概念
在朗朗上口的歌曲出现后,人们为探寻为何该类型歌曲对人们的听觉、感觉影响如此巨大,在歌曲重复播放且播放次数并不多的情况下,歌曲却会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深刻印象,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后有研究人员将这类现象总结为一个词“耳朵虫”。“耳朵虫”这一词语的出现,也在研究理论上解释了,为何某些音乐会萦绕在听者耳边,轻易哼唱出旋律,久久不能忘记。理论发现,“耳朵虫”这一词是德语单词Ohrwurm中直译而来[1],指的是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反复在某人脑子里出现,并且并不受大脑控制。这种现象形象的表达为就像是大脑中爬进去的一只小虫子。在2007年,由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提出了“不自主的音乐想象”的概念,简称INMI。这一概念中指出,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就像皮肤上的瘙痒,让脑子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结果只能是越痒越挠、越挠越痒,让人忍不住回想起这萦绕在心头的旋律。因此精神分析专家又将这种现象的精神动力特性称为“萦绕在心头的旋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