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再利用

摘 要 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拥有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22年期间,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得以保存,它的民国建筑质量高,规模庞大,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化,保存较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民国建筑遗存保护现状的调查了解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分析,规划出南京民国旅游线路,以期加强对南京民国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开发与再利用。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相关概念 2
2.1文化旅游定义 2
2.2南京民国文化旅游概念界定 2
第三章 南京的民国文化的形成及特色 2
3.1南京民国文化的形成 3
3.2南京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4
第四章 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1
4.1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发展优势 11
4.2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第五章 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13
5.1挖掘民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13
5.2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旅游规划 13
5.3加大宣传力度 13
5.4配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14
5.5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20
绪论
南京,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江近海。地理形势上的优势使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重镇,多次在历史上成为各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城有六千年的文明史,两千五百年的城市史以及四百五十年的都城史。时间跨度从东吴229年至民国1949年,共一千七百年之间,在我国的都城史上,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1]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即使在不作为都城的时期,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在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22年间,留下了诸多有形无形的文化资源,这成为了如今南京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南京市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特色的城市名片。[2]“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南京在民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南京也不例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民国文化自然也是首当其冲。
建筑专家云:“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南京素有“民国建筑的大本营”之称,在这里保留了大量极具有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民国文化旅游也将发展成为南京市旅游的重要品牌。但是对于南京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如何利用好民国文化资源来科学地促进南京市旅游的收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游客只是将南京作为去其它城市的中转站,另一方面南京的民国文化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在“民国风”如此盛行的今天,如何将南京的民国文化旅游资源更好进行的保护和开发是南京的旅游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相关概念
2.1文化旅游的定义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辐射性强、带动性强、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3]文化旅游包括修学旅游、历史遗迹、宗教旅游、民俗旅游、建筑等内容,几乎可以包含了现在旅游业中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是一个新名词,它的出现源于游客需求的改变。目前,比较通行的定义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包含修学旅游、历史遗迹、宗教旅游、民俗旅游、建筑等等方面”。也有人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个种类,是指人们以某项主题或专题作为自己的核心旅游活动。[4]
综合各方因素,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将创造的休闲娱乐方式以及观赏对象作为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感受南京民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并且深度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既相关又存在着差别的概念。旅游文化隶属文化的范围,是文化的一个种类,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等相互并列,是文化的一个类型。而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其主体是旅游。旅游文化的发展为文化旅游提供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而文化的发展也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两者相铺相成。
2.2民国民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南京民国历史文化遗存既包含了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有形的历史遗存包含了文物古迹、建筑遗址等,无形的则包含了民俗文化等内容。民国文化旅游是以南京的民国历史文化资源为主题而开展融合了民国特色与南京特色的独特性旅游体验。它通过民国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南京独特的的民国文化气息以及民国首都魅力,从而获得更加愉快的感受和不一样的旅游体验。[5]
第三章 南京的民国文化的形成及特色
3.1南京民国文化的形成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就此拉开了中华民国的序幕。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南京,并于次年4月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直至到1949年4月战败,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南京一直是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从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被称作“黄金十年”,南京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建设活动,奠定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
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建筑的灵魂。[6]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文化水平,是时代的体现。一座建筑物能反映出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又能反应出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南京地区民国文化的发展与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之间也是同步的。南京的民国建筑作品,是南京地区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是南京城这座城市的标志。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总共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7]
3.1.1产生期 (1912~1919年)
1911年lO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同年12月,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将国号改为中华民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并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
然而,由于连年的战争,南京的建筑事业的发展缓慢。这一时期,南京的建筑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民族风格,另一部分则采用西方建筑风格。在这期间,有关专家学者称为“洋风”时期。
3.1.2转型期 (1919~1927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战胜国。次年,巴黎和会各国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经济利益转让给日本,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科学民主的思想得到宣扬,也影响了当时的建筑行业。大批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回国,改变了原来西方建筑师垄断建筑行业的局面。这一时期,“洋风”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改变。
3.1.3鼎盛期(1927~1937年)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始进行城市建设。1928年1月,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主席由蒋介石担任。在首都建设委员会下面专门设立了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并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以及清华留美的吕彦直建筑师等为顾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1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