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附件)【字数:9501】
摘 要本文通过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藏书等途径,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基于对湿地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认知以及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顺天湾湿地的实地考察,以顺天湾湿地为例,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在全面了解顺天湾湿地旅游资源的情况下,提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明确了生态旅游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评价顺天湾湿地资源现状。第四章提出合理的开发模式。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内容 1
1.4研究方法 2
1.4.1文献分析法 2
1.4.2实地调查法 2
1.4.3案例分析法 2
1.5研究框架 2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3
2.1相关概念 3
2.1.1湿地 3
2.1.2生态旅游 3
2.2研究现状 4
2.2.1国外研究现状 4
2.2.2国内研究现状 4
2.2.3文献述评 7
第三章 顺天湾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评价 8
3.1顺天湾湿地简介 8
3.2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8
3.2.1沿岸滩涂资源 8
3.2.2生物资源 9
3.2.3农渔业资源 11
3.2.4人文资源 11
3.3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12
3.3.1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生物学价值 12
3.3.2顺天湾湿地的参与体验性价值 12
第四章 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13
4.1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13
4.1.1严格保护,适度开发原则 13
4.1.2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原则 13
4.1.3尊重自然,力求和谐原则 13
4.2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3
4.2.1政府主导及社区参与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模式 13
4.2.2功能分区模式 14
4.2.3保护性开发模式 14
4.2.4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具有丰富物种资源和独特自然与生物景观的旅游资源[1]。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已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旅游市场,并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生活的追求变得多样化、高品质化,与此同时所带来的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也很明显。在过去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那么造成的损害往往是无法恢复到原来自然状态的不可逆的破坏。这无疑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严重的损害,因此各界人士的批判声很高。如今世界上的湿地的面积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少,而且湿地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因此人们对生态旅游更加关注。
1.2研究意义
生态旅游是解决相关利益者的经济目标及生态保护之间的有效途径[2],为了得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将以韩国顺天湾湿地为例,分析研究沿岸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韩国顺天湾湿地是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其生态旅游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模式,不仅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使湿地旅游业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对于如何保护湿地自然资源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3研究内容
(1)基础准备:明确湿地及生态旅游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阐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理论,作为后文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简单介绍顺天湾湿地相关情况,对顺天湾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为后文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提出做铺垫。
(3)提出开发模式:根据顺天湾湿地具体状况,提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
结合在韩国交换学习期间所接触到的韩国文献资料以及中国知网上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于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
1.4.2实地调查法
利用在韩国交换学习期间亲自到韩国顺天湾湿地公园进行现场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顺天湾沿岸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4.3案例分析法
以韩国顺天湾湿地为具体的例子,对其进行简单介绍后,分类研究它的旅游资源,然后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1.5研究框架
图1 1 研究框架图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2.1相关概念
2.1.1湿地
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等36国在伊朗签署的《萨姆(Ramsar)公约》[3],其中对湿地是这样定义的:“不论是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域,淡的、稍咸的或咸的水域,泥沼地(fen)、池沼地(marsh)、泥炭地(peat land),包括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因此,湿地是以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潜水层覆盖的状态呈现的。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4],定义为:“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物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m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2.1.2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时为了保护加勒比海红鹳(American Flamingo)繁殖地尤卡坦半岛(Yucatan)的北部湿地,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生态旅游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对其展开的正式的讨论也只是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所以生态旅游国际性的概念尚未形成,并且由于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统一规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综合来说,对生态旅游概念的定义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旅游目的地是具有自然生态旅游价值的区域,即生态环境良好,且文化气息浓郁;能够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及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效益两方面的问题;旅游者、原住居民、管理者等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5]。即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回归到大自然,体验感受当地文化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同时,给当地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低的情况下,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内容 1
1.4研究方法 2
1.4.1文献分析法 2
1.4.2实地调查法 2
1.4.3案例分析法 2
1.5研究框架 2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3
2.1相关概念 3
2.1.1湿地 3
2.1.2生态旅游 3
2.2研究现状 4
2.2.1国外研究现状 4
2.2.2国内研究现状 4
2.2.3文献述评 7
第三章 顺天湾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评价 8
3.1顺天湾湿地简介 8
3.2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8
3.2.1沿岸滩涂资源 8
3.2.2生物资源 9
3.2.3农渔业资源 11
3.2.4人文资源 11
3.3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12
3.3.1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生物学价值 12
3.3.2顺天湾湿地的参与体验性价值 12
第四章 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13
4.1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13
4.1.1严格保护,适度开发原则 13
4.1.2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原则 13
4.1.3尊重自然,力求和谐原则 13
4.2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3
4.2.1政府主导及社区参与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模式 13
4.2.2功能分区模式 14
4.2.3保护性开发模式 14
4.2.4顺天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具有丰富物种资源和独特自然与生物景观的旅游资源[1]。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已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旅游市场,并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生活的追求变得多样化、高品质化,与此同时所带来的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也很明显。在过去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那么造成的损害往往是无法恢复到原来自然状态的不可逆的破坏。这无疑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严重的损害,因此各界人士的批判声很高。如今世界上的湿地的面积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少,而且湿地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因此人们对生态旅游更加关注。
1.2研究意义
生态旅游是解决相关利益者的经济目标及生态保护之间的有效途径[2],为了得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将以韩国顺天湾湿地为例,分析研究沿岸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韩国顺天湾湿地是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其生态旅游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模式,不仅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使湿地旅游业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对于如何保护湿地自然资源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3研究内容
(1)基础准备:明确湿地及生态旅游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阐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理论,作为后文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简单介绍顺天湾湿地相关情况,对顺天湾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为后文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提出做铺垫。
(3)提出开发模式:根据顺天湾湿地具体状况,提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
结合在韩国交换学习期间所接触到的韩国文献资料以及中国知网上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于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
1.4.2实地调查法
利用在韩国交换学习期间亲自到韩国顺天湾湿地公园进行现场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顺天湾沿岸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4.3案例分析法
以韩国顺天湾湿地为具体的例子,对其进行简单介绍后,分类研究它的旅游资源,然后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1.5研究框架
图1 1 研究框架图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2.1相关概念
2.1.1湿地
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等36国在伊朗签署的《萨姆(Ramsar)公约》[3],其中对湿地是这样定义的:“不论是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域,淡的、稍咸的或咸的水域,泥沼地(fen)、池沼地(marsh)、泥炭地(peat land),包括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因此,湿地是以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潜水层覆盖的状态呈现的。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4],定义为:“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物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m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2.1.2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时为了保护加勒比海红鹳(American Flamingo)繁殖地尤卡坦半岛(Yucatan)的北部湿地,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生态旅游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对其展开的正式的讨论也只是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所以生态旅游国际性的概念尚未形成,并且由于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统一规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综合来说,对生态旅游概念的定义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旅游目的地是具有自然生态旅游价值的区域,即生态环境良好,且文化气息浓郁;能够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及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效益两方面的问题;旅游者、原住居民、管理者等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5]。即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回归到大自然,体验感受当地文化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同时,给当地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低的情况下,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