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剧种传承与旅游文化融合的路径选择以昆曲为例(附件)【字数:6771】
文旅融合的发展形式在近年来对旅游业及文化产业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致使游客对旅游的文化内涵日益关注,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吸引游客进行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传统戏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彰显地域文化特质有着独特的作用,本篇文章以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苏州非遗剧种——昆曲为研究对象,梳理并探究其发展进程及现状的同时,提出昆曲艺术和苏州旅游文化融合的建议,以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开阔市场,以当地的旅游项目推进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期实现苏州非遗剧种传承和旅游文化融合的双赢局面。
目录
引言 1
一、苏州地区昆曲艺术的现状 1
(一)昆曲的发展历程 1
(二)昆曲的特征 2
1.文学性 2
2.综合性 2
3.程式性 2
二、昆曲传承与苏州旅游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3
(一)非遗剧种的旅游开发价值 3
(二)经典剧目对游客的吸引性 4
(三)苏州昆曲在旅游演艺中的现状 4
1.苏州地区主要体验昆曲项目的场所 4
2.游客与昆曲艺术的互动 5
3.旅游项目推进昆曲受众的培养 5
三、昆曲传承人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5
(一)传承人推广昆曲艺术的基本要求 5
(二)推动昆曲的旅游产业化发展 5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昆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
(一)苏州地区昆曲旅游资源的碎片化开发问题 6
1.昆曲开发项目缺少整合性 6
2.旅游项目开发中对昆曲的定位问题 6
(二)传承人在旅游演艺中存在的问题 6
1.部分昆曲工作者的艺术功底和技艺水平不足 6
2.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6
(三)昆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的适配性问题 7
1.唱腔的局限性 7
2.剧本创作人才的缺失 7
3.单一的演出形式 7
五、合理开发非遗旅游资源的路径 7
(一)对昆曲艺术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7
1.合理开发原则 7
2.独特性原则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二)昆曲艺人在旅游演艺中的活态传承 8
(三)昆曲艺术可借鉴的旅游推广形式 8
1.主题公园的建造与实景演出的推行、打造旅游IP 8
2.融合昆曲元素研发旅游文创产品 9
3.现代意识融入昆曲创作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为此,传统产业不断革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文旅融合的形式应运而生,自2009年始,国家旅游局、文化部部门提出了数十条关于文旅融合的相关政策,到2020年的十一年的时间,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本篇文章就怎样将以昆曲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苏州地区的旅游产业形结合,在传承推广昆曲艺术,培养昆曲受众的同时,达成苏州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承保护非遗剧种的目标,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形成文化+旅游双赢的局面。
一、苏州地区昆曲艺术的现状
(一)昆曲的发展历程
2001年昆曲项目被选进世界非遗名录,自那时起,经历了600余年风霜的“百戏之祖”——昆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早在明朝,昆山地区的人民就接触到南戏,并与当地的发音方式、曲乐、姿态等融合,形成了特有腔调,明世宗在位期间,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造,融和了其他声腔板式的长处,形成细腻绵长、婉约动人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艺术才基本成型。随着声腔板式的不断完善发展,昆曲逐步由苏州地区向外推广,并逐渐流行至全国。
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时期昆曲艺术发展到几乎家喻户晓的程度,但由于昆曲创作本身的高度文学性及演艺范围的限制,加之后期四大徽班入京,又产生了一个新颖通俗的新剧种快速崛起,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昆曲逐渐衰落下去。但后经当时的昆曲家及票友等各方力量的努力,建立昆剧传习所,延请昆曲艺人招收学生,薪火相传。1956年,改编版昆曲剧目《十五贯》上演,广受各界好评,使昆曲艺术再现生机,随后政府前后共创建了7个有专业昆曲演出机构。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昆曲艺术又重新登上世界舞台,此后多所高校开展了“昆曲进校园”活动,14年后,北大被官方认定为昆曲传承基地。回顾历史,发展传承昆曲这一"国家名片”,仍需不懈努力。
(二)昆曲的特征
1.文学性
因昆曲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其剧本的创作多继承了传统文学的板式要求,如《牡丹亭》《琵琶记》《西厢记》《长生殿》等,曲文都秉承了唐宋元时期的文学传统,同时继承了宋词元曲式的曲牌,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期间出现的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优秀的戏曲家、文学家的创作更为昆曲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2.综合性
昆曲艺术的表演形式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模式,视听结合,呈现出不同的演出内容,将将歌、舞、介、白深度融合,通过独特的声调、字音、姿态、手势、眼神等渲染表演气氛、抒发感情,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加之昆曲伴奏中管弦乐的配合、打击乐的引导,完美的配合使之音随韵转,时而悲愤、时而欢愉、时而萧索、时而热闹、一唱三叹,婉转非常,鬼怪轶事、儿女情长的故事精彩非常,此间戏台之上,方寸之地,便可包罗万象,一步行至千里。
3.程式性
昆曲艺术的规范性的表演形式,是其传承的最好印证。昆曲的程式性就体现在戏曲当中人物角色的细分,主要包括老生、小生、旦、老旦、贴、外、净、末、丑等。在演出时艺人要严格遵守各个行当流传下来的标准,这些“根本”的东西融入了国粹京戏以及各地方剧的成长过程中。例如旦行,细分为老旦、正旦等七个类型。相对贫寒的已婚女子一般由正旦来演绎,吐字归音时要求充满力度、饱满通亮,昆曲表演追求神似,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表演形式相对夸张,但仍需演员把握好度,例如在身段方面,不管是甩袖、抓袖,还是在云手、穿手,以及正步、跌步、跑步和滑步方面,都需要严格的规范训练,结合神情动作,再现当时的场景。在长时间的学习培养中,昆曲表演艺术家总结,设计了髯口、脸谱、蟒袍、水袖及其他专属道具、兵器,并规定使用场合以及用法。
目录
引言 1
一、苏州地区昆曲艺术的现状 1
(一)昆曲的发展历程 1
(二)昆曲的特征 2
1.文学性 2
2.综合性 2
3.程式性 2
二、昆曲传承与苏州旅游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3
(一)非遗剧种的旅游开发价值 3
(二)经典剧目对游客的吸引性 4
(三)苏州昆曲在旅游演艺中的现状 4
1.苏州地区主要体验昆曲项目的场所 4
2.游客与昆曲艺术的互动 5
3.旅游项目推进昆曲受众的培养 5
三、昆曲传承人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5
(一)传承人推广昆曲艺术的基本要求 5
(二)推动昆曲的旅游产业化发展 5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昆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
(一)苏州地区昆曲旅游资源的碎片化开发问题 6
1.昆曲开发项目缺少整合性 6
2.旅游项目开发中对昆曲的定位问题 6
(二)传承人在旅游演艺中存在的问题 6
1.部分昆曲工作者的艺术功底和技艺水平不足 6
2.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6
(三)昆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的适配性问题 7
1.唱腔的局限性 7
2.剧本创作人才的缺失 7
3.单一的演出形式 7
五、合理开发非遗旅游资源的路径 7
(一)对昆曲艺术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7
1.合理开发原则 7
2.独特性原则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二)昆曲艺人在旅游演艺中的活态传承 8
(三)昆曲艺术可借鉴的旅游推广形式 8
1.主题公园的建造与实景演出的推行、打造旅游IP 8
2.融合昆曲元素研发旅游文创产品 9
3.现代意识融入昆曲创作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为此,传统产业不断革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文旅融合的形式应运而生,自2009年始,国家旅游局、文化部部门提出了数十条关于文旅融合的相关政策,到2020年的十一年的时间,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本篇文章就怎样将以昆曲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苏州地区的旅游产业形结合,在传承推广昆曲艺术,培养昆曲受众的同时,达成苏州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承保护非遗剧种的目标,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形成文化+旅游双赢的局面。
一、苏州地区昆曲艺术的现状
(一)昆曲的发展历程
2001年昆曲项目被选进世界非遗名录,自那时起,经历了600余年风霜的“百戏之祖”——昆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早在明朝,昆山地区的人民就接触到南戏,并与当地的发音方式、曲乐、姿态等融合,形成了特有腔调,明世宗在位期间,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造,融和了其他声腔板式的长处,形成细腻绵长、婉约动人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艺术才基本成型。随着声腔板式的不断完善发展,昆曲逐步由苏州地区向外推广,并逐渐流行至全国。
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时期昆曲艺术发展到几乎家喻户晓的程度,但由于昆曲创作本身的高度文学性及演艺范围的限制,加之后期四大徽班入京,又产生了一个新颖通俗的新剧种快速崛起,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昆曲逐渐衰落下去。但后经当时的昆曲家及票友等各方力量的努力,建立昆剧传习所,延请昆曲艺人招收学生,薪火相传。1956年,改编版昆曲剧目《十五贯》上演,广受各界好评,使昆曲艺术再现生机,随后政府前后共创建了7个有专业昆曲演出机构。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昆曲艺术又重新登上世界舞台,此后多所高校开展了“昆曲进校园”活动,14年后,北大被官方认定为昆曲传承基地。回顾历史,发展传承昆曲这一"国家名片”,仍需不懈努力。
(二)昆曲的特征
1.文学性
因昆曲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其剧本的创作多继承了传统文学的板式要求,如《牡丹亭》《琵琶记》《西厢记》《长生殿》等,曲文都秉承了唐宋元时期的文学传统,同时继承了宋词元曲式的曲牌,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期间出现的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优秀的戏曲家、文学家的创作更为昆曲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2.综合性
昆曲艺术的表演形式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模式,视听结合,呈现出不同的演出内容,将将歌、舞、介、白深度融合,通过独特的声调、字音、姿态、手势、眼神等渲染表演气氛、抒发感情,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加之昆曲伴奏中管弦乐的配合、打击乐的引导,完美的配合使之音随韵转,时而悲愤、时而欢愉、时而萧索、时而热闹、一唱三叹,婉转非常,鬼怪轶事、儿女情长的故事精彩非常,此间戏台之上,方寸之地,便可包罗万象,一步行至千里。
3.程式性
昆曲艺术的规范性的表演形式,是其传承的最好印证。昆曲的程式性就体现在戏曲当中人物角色的细分,主要包括老生、小生、旦、老旦、贴、外、净、末、丑等。在演出时艺人要严格遵守各个行当流传下来的标准,这些“根本”的东西融入了国粹京戏以及各地方剧的成长过程中。例如旦行,细分为老旦、正旦等七个类型。相对贫寒的已婚女子一般由正旦来演绎,吐字归音时要求充满力度、饱满通亮,昆曲表演追求神似,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表演形式相对夸张,但仍需演员把握好度,例如在身段方面,不管是甩袖、抓袖,还是在云手、穿手,以及正步、跌步、跑步和滑步方面,都需要严格的规范训练,结合神情动作,再现当时的场景。在长时间的学习培养中,昆曲表演艺术家总结,设计了髯口、脸谱、蟒袍、水袖及其他专属道具、兵器,并规定使用场合以及用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550.html